【摘 要】初中政治課程的開設是培養(yǎng)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對中學生的價值趨向、人格完善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傳統(tǒng)概念下的政治教學,多數采用了強迫記憶的方式,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程的認識停留在一個抽象、乏味、難以接受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怎樣實現(xiàn)學生全面均衡發(fā)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從政治課程的特點出發(fā),提出了學生差異化培養(yǎng)的目標,論述了回歸生活對政治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實踐性地把政治觀點的遷移與拓展到其他學科中,為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差異化回歸;生活遷移與拓展
一、在差異化教學方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tǒng)的初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標志是學生對政治知識的識記程度,也正是教師這種對政治課程過于強調知識性的定位,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程的學習陷入了單一的狀態(tài)中,也就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意義下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此類教學方法的運用,不但忽視了對學生思維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且影響到了政治課堂結構的改革,成為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改革和優(yōu)化的制約瓶頸。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突破性地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地開展教學。也就是說,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對政治知識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新的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qū)”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比如,在講《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生對公民義務和權利一致性的學習,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履行義務的習慣,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可采用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哲理的形式感染學生、以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形式深化學生對該課堂知識認識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改變學生對知識的獲得方式。
政治課程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的基礎得益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自主學習倡導的是把更多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把更多的發(fā)揮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比如,我們提到的《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學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靠教師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這兩者的定義的理解便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但是,政治教師要意識到,政治知識只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生受益終身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不妨把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掌握,讓每個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和不同思維模式都能得到開發(fā)。最后,讓學生自己去“說”對政治知識和觀點的認識。這樣一來,不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且還展示了學生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從而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體會到收獲的快樂,為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也給教師下一步的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第一手資料。
二、回歸生活,讓政治理論及時得到實踐
政治知識學習的內在意義在于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綜合素質、身心修養(yǎng)、價值觀念產生影響。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自己人生的發(fā)展定位尚處在“雛形期”,因此,如何讓政治知識發(fā)揮出特有的導向和基礎作用,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诖?,本文提出了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生活場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開學生理解的閘門,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發(fā)散性思維。
我們知道,每一個政治觀點都是在事實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如果我們單純地從知識的關鍵字眼的理解和講解去開展教學,將會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變得抽象,反過來講,我們用生活中的事實去驗證觀點,也就是運用不同的“數據”去倒推一個“數學等式”,那么這個政治觀點將會變得真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更加深刻。例如,在講《正確認識自我》一課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模擬成一場綜合性的拓展活動,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帶有激烈作用的歌曲來營造一種挑戰(zhàn)自我的氣氛,然后,教師可以出一些帶有政治觀點的題目,讓學生用自己實際生活的例子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評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了課堂的知識,而且還對自己生活中的表現(xiàn)做了比較準確的定位??梢姡ㄟ^教學過程中生活場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學生與課堂的黏合力,使課堂氣氛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tài),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政治知識點的遷移、拓展教學法
政治知識是學生的思想支柱,是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政治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教學法,是以政治知識的網絡構建為基礎的,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的基礎知識的結構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結構脈絡。然后采用關聯(lián)發(fā)散思維的方式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模式出發(fā),提出知識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講《正常情緒》一課時,教師可以發(fā)出這樣的提問:“情緒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當人產生情緒時,人的身體各部分將發(fā)生什么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通過政治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對政治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對生物知識也有了新的認識。
四、總結
具有新課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課堂,其教學方法只可被定義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guī)律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層次教學,通過對學生差異化培養(yǎng),讓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要善于應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識,讓學生懂得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要給學生提供知識遷移與拓展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全面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玉芳.河北省召開初中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觀摩會[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7(6).
[2]董歡.初中思想政治課接受有效性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3]王立范.初中思想政治課情感教學目標的建構與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4]黎銀夏.初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作者簡介:
徐嫻琳(1988~),女,廣西博白,漢,大學本科,二級教師,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南寧市第十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