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娜, 金雨舟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蘇 常州, 213003)
重癥中暑患者首次實驗室指標與其預后的關系分析
馬 娜, 金雨舟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蘇 常州, 213003)
重癥中暑; 實驗室指標; 預后
中暑是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炎熱環(huán)境中,引起機體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以高熱、皮膚干燥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為特征[1-2]。重癥患者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可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病死率高達40%以上,約30%存活者會遺留神經(jīng)功能障礙[3-4]。本研究對23例重癥中暑患者首次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與預后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6—10月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3例重癥中暑患者的臨床資料,排除既往高血壓、冠心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損傷、服用影響實驗室血液學檢查結(jié)果藥物的患者。其中男16例,平均年齡(57.56±19.23)歲; 女7例,平均年齡(77.57±18.37)歲。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0.5 h內(nèi)采集肘靜脈血,送急診化驗室化驗,記錄患者首次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包括血小板計數(shù)(PLT)、心肌酶譜[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腎功能[肌酐(Cr)、尿素氮(BUN)]、電解質(zhì)[鉀(K)、鈉(Na)]、D-二聚體(D-D)。
入院后均立即給予降溫、補液、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維持呼吸、必要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治療。隨訪患者1月,根據(jù)預后將其分為存活組10例和死亡組13例。將死亡組根據(jù)死亡時間分為2組: A組為發(fā)病24 h內(nèi)死亡,共4例; B組為發(fā)病24 h后死亡,共9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PLT、LDH、CPK、CKMB、AST、BUN、Cr、K、Na、D-D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或P<0.01)。見表1。B組死亡患者PLT、Na、K顯著低于A組死亡患者(P<0.05)。見表2。
與死亡組比較, *P<0.05, **P<0.01。
表2 A組和B組死亡患者初始實驗室結(jié)果比較
與B組比較, *P<0.05。
中暑患者在長時間的熱打擊下,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臟器功能障礙,可累及心、腦、肝、腎、血液有研究[8]報道,在體外實驗中高熱可直接引起血小板凋亡使其發(fā)生破壞。人體長時間處于高溫下,機體易被激活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9], 血管內(nèi)皮損傷、膠原暴露引起血小板聚集,同時患者大量失水,血液濃縮,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風險,易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 血小板在微循環(huán)中破壞增加。本研究顯示死亡組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低于存活組,死亡組D-二聚體高于存活組,同時發(fā)現(xiàn)血小板越低,預后越差,大大增加患者早期死亡風險[10]。
系統(tǒng)等多臟器,研究[5-7]認為中暑的病理生理不單純是熱暴露的直接損傷,更多的是繼發(fā)于熱損傷后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SIRS), 進一步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高熱引起細胞膜及膜內(nèi)結(jié)構發(fā)生破壞,心肌、肌肉組織富含較豐富的酶,如LDH、CPK、CKMB、AST, 由于高熱導致心肌、肌肉缺血缺氧進而引起組織結(jié)構破壞,大量酶會釋放入血。既往研究[11-13]表明,中暑可引起血清酶譜升高,因此血清酶的變化可作為判斷中暑病情和預后的指標,本研究顯示死亡患者酶譜明顯高于存活者,提示預后越差,酶活性越高,但不能用于評估死亡發(fā)生早晚。中暑患者大量出汗,水電解質(zhì)丟失,未能及時補充水分或未及時補鹽,影響腎臟血流,導致腎功能損傷,同時引起低鉀、低鈉、低血漿滲透壓。低鈉、低滲血癥主要病理生理改變?yōu)槟X水腫,嚴重者引起腦疝,最后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易發(fā)猝死。已有動物實驗研究[14-16]證實,小鼠在長時間熱打擊下,腦組織發(fā)生腦水腫,隨著熱打擊程度加重,腦水腫逐漸加重,還漸進性出現(xiàn)神經(jīng)元細胞變性壞死,因此易遺留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死亡組患者鉀、鈉明顯低于存活者,且隨著鉀鈉降低程度,更易發(fā)生早期死亡。
綜上所述,死亡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心肌酶譜、腎功能、鉀鈉、D-二聚體初始值均明顯高于存活組,但僅有血小板計數(shù)、鉀、鈉在死亡早期(<24 h)與晚期(>24 h)存在差別,說明死亡組患者組織損傷更嚴重,尤其低血小板計數(shù)、低鈉、低鉀者更易早期發(fā)生死亡,檢測上述指標可有效評估患者病情與預后。
[1] Glazer J L. Management of heat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J]. Am Fam Physician, 2005, 71(11): 2133-2140.
[2] Bouchama A, Knochel J P. Heat stroke[J]. N Engl J Med, 2002, 346(25): 1978-1988.
[3] Dematte J E, O′Mara K, Buescher J, et al. Near-fatal heat stroke during the 1995 heat wave in Chicago[J]. Ann Intern Med, 1998, 129(3): 173-181.
[4] 劉海周, 程仁洪, 鄭青等. 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與勞力性熱射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 2011, 6(8): 719-722.
[5] Leon L R, Blaha M D, DuBose D A. Time course of cytokine, corticosterone. and tissue injury responses in mice during heat strain recovery. [J]. J Appl Physiol, 2006, 100(4): 1400-1409.
[6] Bouchama A, Knochel JP. Heat stroke[J]. N Engl J Med, 2002, 346: 1978-1988.
[7] 蘇磊, 郭振輝, 錢洪津. 重癥中暑住院病人流行病學調(diào)查與分析[J]. 解放軍醫(yī)學雜志, 2006, 31: 909-910.
[8] Wang Z, Shi Q, Dai K. Hyperthermia induces platelet apoptosis and glycoprotein Iba ectodomain shedding[J]. Platelets, 2010, 21(3): 229-37.
[9] 徐昌盛, 劉文革. 熱射病研究進展[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5, 14(7): 609-611.
[10] 楊巧云, 劉文明, 俞建峰, 等. 重癥中暑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集束化治療[J].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1, 31(8): 736-739.
[11] Alzeer A H, el-Hazmi M A, Warsy A S, et al. Serum enzymes in heat stroke: prognostic implication [J]. Clinical chemistry, 1997, 43(7): 1182-1187.
[12] 劉志鋒, 唐柚青, 徐秋林, 等. 熱打擊后小鼠肺和腦組織病理學的改變[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1, 20: 623-626.
[13] 俞建峰, 劉文明, 蔣建紅, 等. 乳酸代謝及乳酸清除率對重癥中暑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23): 44-47.
[14] 潘志國, 邵玉, 劉亞楠, 等. 重癥中暑患者入院早期凝血功能指標與預后的關系[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3, 25(12): 725-728.
[15] 邱婷, 鄭維紅, 陸程翔. 重癥中暑對大鼠心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影響[J]. 海南醫(yī)學, 2016, 27(12): 1905-1908.
[16] 李莉, 古正濤, 劉志鋒, 等.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在重癥中暑小鼠腦損傷組織中的表達[J]. 醫(yī)學研究生學報, 2015(2): 118-122.
R 594.1
A
1672-2353(2017)19-227-02
10.7619/jcmp.201719086
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