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勇
【摘要】本文提出南宋《柳亭行旅圖》所畫實為錢塘江北岸的一處渡口,季節(jié)是秋季,是南宋常見的秋江晚泊、棄舟登岸題材。該圖風格屬于閻次平、閻次于派系,非常接近早期夏珪。據(jù)地貌特征推斷,從鳳凰山到六和塔一帶最符合此圖的取景地。此類錢塘江題材繪畫中所描繪的山石植被、建筑橋梁、舟楫渡口等豐富內(nèi)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南宋;柳亭行旅圖;錢塘江;閻次平;夏珪
一、《柳亭行旅圖》的題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柳亭行旅圖》,絹本墨筆,23.2×24.2厘米。作品布局空靈疏朗,具南宋邊角構(gòu)圖特征。畫中天空水闊、風疾浪卷、柳疏亭虛、舟泊人行,充滿南宋小品優(yōu)雅恬美的意境。此圖出版不多,主要見于《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畫》等少數(shù)畫冊,罕見討論。由于南宋畫家普遍掌握了高超的造型技巧,能取材于現(xiàn)實并通過剪裁取舍達到“意境”,作品多有現(xiàn)實來源,故可嘗試探究一下此作的題材內(nèi)容。
首先是所畫地點。圖中水波清淺、楊柳依依,構(gòu)圖取勢頗似陳清波《湖山春曉圖》(故宮博物院),乍一看很容易誤認為西湖景致,然而其所畫實為錢塘江一隅。至少有三處特征支持這一判斷:一是船只,圖中的船只均有掛帆的桅桿,這是用于跑長途運輸?shù)拇坏牡湫吞卣?,在描繪錢塘江題材的宋畫中頗多這種船只(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江山小景圖》),而考諸南宋李嵩《西湖圖》(上海博物館),西湖中并無此類船只。二是水域中部畫有一條隱約的帶狀分界線,表達的正是錢塘江的一線涌潮,錢塘江是唯一具有涌潮的內(nèi)陸水系,且錢江潮在南宋已成為固定的繪畫題材,如李嵩《月夜看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錢塘觀潮圖》(故宮博物院)。三是水面的開闊程度,比常見的表達西湖景致顯得要更開闊。因此,筆者認為此圖取材于錢塘江景致。再據(jù)畫中潮水的方向及停泊待渡的船只,還可進一步判斷畫的是錢塘江北岸的一處小型的渡口,并有官方配建的供旅客歇腳的亭子。南宋時錢塘江兩岸渡口眾多,大型的有浙江、龍山、西興、漁浦等,小型的有漁山、頭渡、周家渡、司馬渡、蕭家渡、邊家渡、睦家渡、時家渡等。其中六和塔附近就有一直延續(xù)到后世的渡口,至今有不少民國舊照片為證。《柳亭行旅圖》中的人物向左行走,按常理推測一般是往杭州城的方向走,因此這個渡口應位于杭州城南偏西位置,也大致指向這一區(qū)域。
其次是所繪時令。畫中柳枝稀疏、叢竹猶綠、落葉紛飛,季節(jié)明確指向秋季。這也是錢塘潮題材最常選取的季節(jié),因為秋季潮水最為壯觀。可見此圖為南宋常見的秋江晚泊題材。且畫中人物很可能并非是恰好途經(jīng)的路人,而是從船上下來的遠途客人。因為在宋畫中棄舟登岸是非常常見的固定題材,許多時候畫中看上去分離的舟楫與人物、建筑其實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例如夏珪的《溪山清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圖》(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shù)館)、《澤畔疾風圖》(大都會博物館)等中均能看到這種題材。
二、《柳亭行旅圖》的作者
此圖曾誤題趙令穰作,實出南宋。南宋繪畫的主要派系,概而言之,高宗朝有李唐、蕭照等延續(xù)北宋雄偉畫風;孝宗朝流行閻次平、閻次于家族細碎的絳色山水;光宗朝劉松年、李嵩等擅長建筑元素;寧宗、理宗朝則基本被馬遠、夏珪風格所籠罩。另有梁楷、牧溪的禪宗山水等特殊種類。不難發(fā)現(xiàn),《柳亭行旅圖》的風格特征明確指向閻次平、閻次于派系。例如人物、水波等畫法與閻氏畫派的《江山小景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舊傳李唐)幾乎如出一手。在閻氏派系中,早期夏珪非常值得關(guān)注?!读ば新脠D》中的建筑、人物、疏枝、叢竹、遠山、船舶等所有元素,包括棄舟登岸的題材皆是夏珪經(jīng)常描繪的,而且相近的畫法幾乎全部能在夏珪作品中找到。綜合而言,此圖非常接近早期夏珪。
三、南宋繪畫中的錢塘江題材
南宋時的杭州,西湖是山水畫家最常取材的源泉,西湖十景等題材蔚然成風。然而不應忽略,錢塘江題材的繪畫也蔚然壯觀。南宋失卻北方江山,杭州作為四方輻輳的京城,其江河湖山成為了畫家們最主要的取材地點??浯笠稽c說,凡以“江”為主題的繪畫,大多可嘗試與錢塘江建立聯(lián)系。流傳至今的作品,有的明確畫了錢江潮,也有一些雖然沒那么明顯,但具有水面開闊、大型船只往返、風急浪高等特征,基本能判斷畫的是錢塘江。筆者認為至少有下述作品可暫列為錢塘江題材:李唐《長夏江寺圖》(故宮博物院)、佚名《江山小景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舊傳李唐)、李嵩《錢塘觀潮圖》(故宮博物院)、李嵩《月夜看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佚名《錢塘秋潮圖》(蘇州博物館;舊傳夏珪)、佚名《高秋觀潮圖》(波士頓美術(shù)館;舊傳許道寧)、趙伯骕《萬松金闕圖》(故宮博物院)、夏珪《溪山清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佚名《遠水揚帆圖》(臺北“故宮博物院”)、佚名《天末歸帆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舊傳趙構(gòu))、夏珪《煙江帆影圖》(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夏珪《風雨行舟圖》(波士頓美術(shù)館)、夏珪《山水十二景》(納爾遜美術(shù)館)、祝次仲《蒼磯清樾圖》(臺北“故宮博物院”)、佚名《秋江帆影圖》(波士頓美術(shù)館;舊傳李唐)、佚名《澄江碧岫》(上海博物館)、佚名《江上青峰》(故宮博物院)、佚名《柳閣風帆》(故宮博物院)、佚名《早秋夜泊》(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舊傳馬和之)。
比較這些取材于錢塘江的繪畫可以發(fā)現(xiàn),在南宋前期比較流行內(nèi)容豐富、高度寫實的大制作,如李唐《長夏江寺圖》、佚名《江山小景圖》、李嵩《錢塘觀潮圖》等,其高度的寫實性讓人覺得幾乎能找到對應的實際地點。對照地圖不難發(fā)現(xiàn),符合位于錢塘江北岸且有山的區(qū)域是非常有限的,只存在于從鳳凰山到六和塔、之江一帶的區(qū)域。鳳凰山麓正是當時的皇城所在區(qū)域,而且這一帶的山上也歷來多有名剎古寺,山水地貌非常符合《長夏江寺圖》《江山小景圖》中所畫的景觀特征??梢耘袛噙@些南宋早期的高度寫實的錢塘江題材的山水畫忠實地為我們記載了當時這一帶地區(qū)的地貌特征、橋梁寺廟、船舶渡口、人馬行旅等真實景象,殊為可貴??梢酝茰y《柳亭行旅圖》等作品中的渡口很可能亦取材于此區(qū)域。夏珪《溪山清遠圖》中還畫有一處臨江的城門建筑,城門下停泊著一些船只,應該取材于城南某個靠近錢塘江的城門。據(jù)代宗宇《南宋水運業(yè)的經(jīng)營》、李利軍《南宋臨安城景觀初探》等考證,兩宋時期杭州城南一帶水運繁忙,有里沙河與龍山河兩條運河在城外與錢塘江溝通,從當時城池結(jié)構(gòu)看,嘉會門、候潮門、便門、保安門、新開門這幾個城門都靠近錢塘江,夏珪的畫也許就是取材于其中之一。遺憾的是當南宋繪畫發(fā)展到中后期隨著馬夏派系的發(fā)達,畫家筆下的內(nèi)容變得簡略抽象、特征性指向不明確,程式化現(xiàn)象突出,難以再找到詳細描繪錢塘風物的紀實作品。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南宋山水畫發(fā)展到中后期其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表達在衰退,程式化現(xiàn)象在加重。
參考文獻:
[1]李毅峰.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畫[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
[2]趙福蓮.錢塘江史話[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
[3]宋畫全集編輯委員會.宋畫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代宗宇.南宋水運業(yè)的經(jīng)營[D].杭州:浙江大學,2008.
[5]李利軍.南宋臨安城景觀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