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
文學圈
李存葆的“花環(huán)”與我
張守仁
張守仁
張守仁,1933年9月生,上海市人。1957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精通俄語、英語。1961年畢業(yè)分配到《北京晚報》任副刊編輯。后到北京出版社工作,與同事創(chuàng)辦《十月》雜志。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廢墟上的春天》《文壇風景線》《你就是愛》《尋找勿忘我》等書。譯作有《道路在呼喚》《魏列薩耶夫中短篇小說選》《屠格涅夫散文選》等。散文《林中速寫》被編入數(shù)十個散文選本以及中學閱讀課本。曾編輯出版了 《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世界美文觀止》等多部名作,被文學界譽為京城“四大名編”之一。
一
1982年春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召開了軍事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我以《十月》雜志編輯的身份與會。那次會上,胡喬木同志就如何解放思想、如何繁榮軍事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問題,作了重要報告。
與會者發(fā)言踴躍。有的指出,不敢解放思想,束手束腳,回避矛盾,粉飾生活,是我國軍事題材文學作品缺乏藝術力量,不能感人的重要原因。有的說,提高軍事文學的質量,關鍵在于應該像戰(zhàn)爭本身那樣,如實地、真實地描寫它的復雜、尖銳、深刻、眾多的矛盾,它所引起的社會各階層的變動和反應,它在指戰(zhàn)員心靈深處產(chǎn)生的波瀾,它在參戰(zhàn)者內部引發(fā)的沖突。絕不能把曲折多變的戰(zhàn)爭生活篩選、磨平得像長安街那樣平坦。有的說:我們寫不出像《巴頓》《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那樣的作品,是因為框框太多,套套太多,清規(guī)戒律太多,怕這怕那,怕被人戴上“毀我長城”的帽子。有的說:軍事文學一定要從戰(zhàn)斗、戰(zhàn)役的繁瑣描繪中擺脫出來,把重點放在塑造人物上,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多側面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才能震撼讀者的心靈。有的說:重要的是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抵得上萬語千言。比如一只螞蟻,就有文學價值。戰(zhàn)役前,指揮所帳篷里靜極了,靜得聽得見一只螞蟻在軍事地圖上爬行的微音。這樣一寫,就把戰(zhàn)爭打響之前指戰(zhàn)員們屏聲斂氣的緊張氛圍烘托出來了。有的說,人類歷史上迄今已經(jīng)發(fā)生過兩千多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很早就有了軍事文學。軍事文學總是充滿魅力,牽動人心。我國古代神話《黃帝戰(zhàn)蚩尤》,從《國殤》《戰(zhàn)國策》《史記》到《三國演義》,描寫了大量的戰(zhàn)爭生活。古希臘荷馬的兩部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薩》,俄國的《伊戈爾遠征記》《戰(zhàn)爭與和平》,美國的《喪鐘為誰而鳴》、電影《亂世佳人》等,都描寫了戰(zhàn)爭。軍事文學高度集中了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殘酷與勝利,始終具有撼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力量,吸引著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讀者……這些發(fā)言,使我大開眼界。
會議期間,大會組織與會作家乘車到河北高碑店去看當?shù)伛v軍戰(zhàn)士打靶演習。大巴車上,與會的濟南部隊歌舞團創(chuàng)作員李存葆,和我坐在一起。我向存葆約稿。他向我講了三個題材:一個是《月照軍營》,是描寫軍人愛情生活的;一個是《英雄一生》,是敘述一位將軍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一直到今天的戎馬生涯;一個是《高山下的花環(huán)》,圍繞著一個邊防連隊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生活,反映了當時社會上、軍隊內部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我聽了他的三個題材,對《高山下的花環(huán)》最感興趣。于是把自己新搬到北三環(huán)中路的家庭地址抄給存葆,熱情邀請他到我家里長談。在交談中,存葆講了在前線的所見所聞。當?shù)刭u雞蛋的婦女們聽說傷員需要雞蛋補養(yǎng)身體,便排著隊拎著整籃整籃的雞蛋送到醫(yī)院,分文不取。有個戰(zhàn)士出征前叫護士抽自己的血輸給受傷的戰(zhàn)友,自己上了前線,不多久他又被抬回來了,原來他受了重傷,流了大量的血,犧牲了。幾個護士流著眼淚,燒了水,替他洗凈傷口,揩凈身子,把他掩埋了。護士們還跪在戰(zhàn)士墳前磕頭……他還講了后來在《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詳細描寫的三個細節(jié)(雷軍長因為在戰(zhàn)前有上級領導擅自把兒子撤向后方而甩帽罵娘、梁三喜留下的血染的賬單、兩發(fā)沒有發(fā)出的臭彈。我聽了眼睛發(fā)亮,深感這三個精彩的細節(jié)內涵豐富。把這三個細節(jié)加以開掘、延伸、糾結、呼應、推進,將會給這部小說展示一個宏大、廣闊的社會背景。在交談中,我建議作者寫軍事文學作品,除了大力歌頌軍隊豐功偉績、英勇獻身的同時,要敢于如實揭示軍隊內部存在的深刻矛盾。我說,任何團體組織,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軍隊內部既有正氣的一面,也有陰暗的負面。如果軍旅文學作者只到地方上尋找對立面,那就沒有緊張性、沒有爆發(fā)力。原子彈所以威力巨大,是因為原子核內部結構雙方的裂變、爆炸。曹禺的經(jīng)典劇作《雷雨》所以精彩,常演不衰,就是因為周樸園這個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充滿糾葛、沖突、爭斗,這才產(chǎn)生了恒久的藝術魅力。我建議存葆有膽有識地寫,沖破精神枷鎖,擺脫清規(guī)戒律,跨越好人好事的寫作水平,把嚴酷的戰(zhàn)爭真相、鮮活的戰(zhàn)士心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二
文學會議結束后,李存葆留在北京參加了解放軍文藝社舉辦的小說讀書班。他邊讀邊構思,給小說列了個人物表,躲在北太平莊北三環(huán)路36號文藝社圖書樓里寫起來。他從1982年5月20日動手寫《高山下的花環(huán)》,到6月19日就完成了初稿。并于7月5日至7月18日改寫、謄抄完畢。當天傍晚,李存葆拿了一大摞原稿送到北三環(huán)中路我家里,希望我盡快處理。當晚我連夜審讀。翻完最后一頁稿紙,我如同淘金者終于覓到了大金塊那樣,喜悅之情,難以抑制。我斷定:這是一部難得的突破之作,這是一部我早就盼望的好稿,這是一部能給《十月》和作者帶來巨大榮譽的力作。文中第五節(jié)描寫的雷軍長怒發(fā)沖冠甩帽罵娘的嚴厲場面,第八節(jié)中靳開來為了讓戰(zhàn)友解渴去割甘蔗時犧牲的情節(jié),第十四節(jié)中韓玉秀月夜到梁三喜墳上悲泣的細節(jié),在我心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我想和妻子分享我的激動和喜悅,從桌旁站起來,看見床上的妻子正發(fā)出均勻的鼾聲,睡得正酣。我獨自離開臥室,走到陽臺上。東南方幾百米外黃寺里小白塔上葫蘆形的金頂,正沐浴在黎明前的曙色里?!斑@里的黎明靜悄悄”。我卻心潮翻滾,激蕩不已。我知道,再過幾小時上班之后,當我把這部稿子向編輯部鄭重推薦,同事們肯定興奮得摩拳擦掌,喜出望外。
清晨,我急匆匆寫了如下一份審讀報告——
“濟南軍區(qū)歌舞團創(chuàng)作員李存葆寫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描繪的是南疆自衛(wèi)還擊戰(zhàn)開始前,一個企圖走后門撤退到后方去的高干子弟,在戰(zhàn)友們的英雄行為感召下,終于留在戰(zhàn)場上,由落伍者變成為戰(zhàn)斗英雄的曲折故事。小說的情節(jié)圍繞著一個尖刀連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軍事生活展開,但作者把這個連隊的生活放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上,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對邊境自衛(wèi)還擊戰(zhàn)這一歷史事件作了綜合的、深刻的藝術概括。他既寫了前方,又寫了后方;既寫了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流血犧牲,又寫了十年動亂給我們留下的災難;既寫了高級干部中的個別落伍者,又寫了叱咤風云、正氣凜然的高級指揮人員;既寫了閃耀著英雄光輝的軍人事跡,又寫了老根據(jù)地人民高尚的品德。這部作品,既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又有一定的縱深感。它在真實而又感人地描繪戰(zhàn)場真相及指戰(zhàn)員豐富的心靈方面,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經(jīng)驗,因而將會引起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重視。小說雖然描寫了戰(zhàn)爭的嚴酷、戰(zhàn)士的犧牲,但它不是給人以哀傷,而是給人以激勵,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作者著力刻畫的幾個人物,心靈都很美。雷軍長堅持原則,具有將軍風度;梁三喜連長犧牲之前留下遺書,叮囑家里人在他死后用撫恤金替他還賬;趙蒙生、薛凱華、靳開來,甚至‘藝術細胞’段雨國,也都寫得有血有肉,很有個性。兩個農村婦女的形象,寫得光彩照人,崇高偉大。是她們,過去用小米和乳汁養(yǎng)育了人民軍隊,今天又把自己的親骨肉獻給了祖國。人民,真正是我們的上帝。一部八九萬字的中篇,能寫活七八個人物,這是不容易的?!陡呱较碌幕ōh(huán)》文筆樸實,感情深厚,后半部有些篇章,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震撼著、凈化著讀者的心靈。我建議將這部作品作為重點稿件,刊登在下一期《十月》的頭條位置。 1982年7月19日凌晨”
寫畢,小心把這部稿子和審讀報告放進背包,騎著自行車進城。盡管一夜未睡,我精力充沛,飛快騎到了當時《十月》辦公地點崇文門外東興隆街51號。當我詳細介紹了《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情節(jié)并宣讀了我的審讀報告之后,整個編輯部立即行動起來,互相傳閱,只花了兩天時間全都看了一遍。一致決定把它作為重點稿放在頭條隆重刊登出來。組織評論稿的同志提議請當時擔任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的評論家馮牧寫一篇評論同期發(fā)出。編輯部因為得到了這部好稿像過節(jié)般興奮。三天之后,我就通知李存葆,《十月》決定采用《高山下的花環(huán)》,感謝他寫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三
1982年8月10日,我躲在家里編《高山下的花環(huán)》。盡管我是第二遍細看全稿,看到后半部梁大娘和韓玉秀在梁三喜犧牲之后來部隊的情節(jié),禁不住潸然淚下,有時激動得編不下去,便站起來在臥室兼書房里來回踱步。第十五節(jié)末尾,當梁大娘和韓玉秀還清了梁三喜生前的欠賬回山東沂蒙時,李存葆的原稿是這樣寫的:“從沂蒙山來的三代人,就這樣走了!”編到這兒,我覺得意猶未盡,感情不夠強烈,便在稿邊上做了加工,改成:“走了!從沂蒙山來的祖孫三代人!啊,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我們的上帝!”我加上的這一小段,后來成了話劇、電視劇、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雷軍長面對觀眾時抒發(fā)的最后一段感情強烈的臺詞。每當雷軍長說這段話時,觀眾總是感動不已,淚流滿面。我和李存葆到全國政協(xié)禮堂看李默然率領的遼寧省話劇團演到雷軍長說這段話時,存葆輕撞我的肩膀,帶著謝意說:“經(jīng)您這么一改動,幫我升華了,升華了,感情充沛了!”
稿子編完,送給熟悉軍事文學的評論家馮牧寫評論。馮牧讀完,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好稿,很快寫了一篇激情洋溢的評論文章《最瑰麗的和最寶貴的——讀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交給我們。因為我得知此前《解放軍文藝》的編輯、領導看過《高山下的花環(huán)》原稿,覺得太尖銳,揭露軍隊內部矛盾太深,不敢發(fā),所以沒有把此稿攔截下來。故我在發(fā)稿時千叮萬囑編務,此稿的校樣絕對不能傳出去,要嚴格控制。我最擔心的是校樣傳到了某些膽小又有戒律的領導手里,他們下令撤稿,使這篇佳作中途夭折,不能和廣大讀者見面。馮牧的評論稿是1982年8月30日寫的。我拿到評論稿后,于9月初讓編務把那期稿子送到西城車公莊新華印刷廠排字、印刷。
接著發(fā)生了一件怪事。此稿發(fā)往新華印刷廠不到十天,就有北影一位姓張的導演找到我家里,提出北影要把《高山下的花環(huán)》改編成電影。我感到納悶,那期刊物要到十一月初才出版,我作為責任編輯,還未拿到初校,那位導演是怎么知道作品內容的呢?后來經(jīng)過調查,才知道新華印刷廠的工人們排字時,因受了作品情節(jié)的感染,一邊流淚一邊偷偷多印了校樣,帶回家里給親友們傳閱。校樣又經(jīng)過多次復印,于是此稿在社會上不脛而走,迅速傳開。那位導演看到的就是工人偷印的校樣。
在此情況下,我告訴存葆:“這一期《十月》出版后,你將走紅,你很快將被記者包圍,成為文壇的名人。當名人是不容易的,眾目盯視,樹大招風,希望你經(jīng)得住榮譽的考驗。”
刊物出版后,我就陸續(xù)聽到來自各地的消息:一位管文藝的中宣部副部長在北京和平賓館報告文學座談會上說“這期《十月》發(fā)表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一部思想上、藝術上有突破的作品?!薄段乃噲蟆犯敝骶幪埔蚍Q贊《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解放三十多年來第一部寫軍隊內部深刻矛盾的優(yōu)秀之作。南京召開的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三次學術討論會上,稱《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爆炸性的、震撼讀者心靈的作品。著名評論家唐達成、雷達、陸文虎、范詠戈、王春元、李炳銀等紛紛撰文稱賞。劉白羽在《文藝報》上就《高山下的花環(huán)》發(fā)表長篇談話。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門組織座談,盛贊《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突出成就,一致稱贊說:多年來沒有看到過這樣使人感奮、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小說。這不僅是軍事題材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一大突破,而且也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學發(fā)展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那一期《十月》發(fā)行到哪兒,哪兒就有大批讀者來信郵到編輯部。讀者來信多到我來不及拆閱,只能用好幾只麻袋來裝。我接到一些大中學校圖書管理員來信,他們說學生們在圖書館開館前就排著長隊,一開館,他們沖進來,全都伸手要借閱那一期《十月》。他們說,一共幾本《十月》幾乎被借得翻爛了,問我能不能給他們補寄幾本。東北佳木斯聽眾來信告訴我,當?shù)卦S多人在露天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下,跺著腳、哈著氣、圍著電線桿上的大喇叭聽電臺的連播。工讀學校的老師來信說,他們學校里一個學生,看了《高山下的花環(huán)》,老實交代了偷人家730元的丑事。他要求他們的父母像梁三喜還欠賬那樣,把730元還給人家,并向被偷者道歉。
《高山下的花環(huán)》真正起到了凈化人們靈魂的作用。
四
不久,李存葆從濟南寫信告訴我:“您曾經(jīng)對我說過,《高山下的花環(huán)》發(fā)表后,‘你很快將被記者包圍’,正如您預料,目前我已陷入應接不暇的處境。最近,幾家電影廠天天有長途電話和信件來。大前天,我一天竟接了五個長途電話。青年電影制片廠的編輯來過兩次長途電話,說電影學院的院長成蔭同志看過《高山下的花環(huán)》,極感興趣,要求合作,并給軍區(qū)文化部來了公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的同志來了信,認為《高山下的花環(huán)》稿是‘近兩年來又一新起點和高峰’。這一評價使我受之有愧。他們決定在小說連續(xù)廣播節(jié)目中,將長篇《李自成》的廣播后推一周,先播《高山下的花環(huán)》,并已著手將《高山下的花環(huán)》改成廣播劇,爭取在明年一月份或春節(jié)時播出。大前天晚上,我接到解放軍藝術學院來的長途電話,他們說已看到《高山下的花環(huán)》,決定將它改編成話劇,要派人來找我談談。因為他們是通過部隊這條線聯(lián)系的,我不好推,看來只得陪他們一兩天,但我說我不參加他們的改編。他們要跟我議一下結構,我實在無法推。最近我天天收到讀者來信,讀者來信反應的強烈程度是我始料不到的。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的素不相識的學生給我來了一封很長的信,使我很受感動。他在來信中說,他以前每當看到有關描寫部隊生活的事都極不感興趣,認為寫大兵的事都是舞刀弄槍,火藥味濃,沒人情味,可以不看。這次當他拿起《十月》時,也是先把其他一些作品看完,覺得沒別的看了時,才順便看了幾眼《高山下的花環(huán)》,但一看就不能放手了,完全被作品中的人物所征服。他說這是近幾年看小說流淚最多的一次。他說他曾是一個玩世不恭的青年,把一切都看透了??戳恕陡呱较碌幕ōh(huán)》后,他覺得生活中也確實有梁三喜、雷軍長那樣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看到我們的國家是有希望的,我們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最后他表示一定要努力為人民工作,為人們解除病痛,以此來報答烈士的鮮血。我也收到部隊讀者來信,反應跟地方讀者一樣……這封信我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一天,因山東省電視臺的導演非要搞四集連續(xù)劇不可,并請我們軍區(qū)的副司令員當軍事顧問。導演跟我談了一下午,讓我自己改,我不改。他便說他改好后讓我?guī)椭^一遍。我想把這些事情趕快處理一下,下一步得考慮寫點別的了。我深知,僅有一篇《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遠遠不行的。當然,《十月》發(fā)表了《高山下的花環(huán)》,使我取得了一個‘發(fā)揚火力’的立足點,這是我銘記在心的。信寫得很亂,請諒。致軍禮!李存葆11月25日于濟南?!?/p>
事實上,不僅存葆受到了包圍,我作為責任編輯也受到了包圍?!豆饷魅請蟆贰段膮R報》紛紛采訪我。許多文藝單位、報刊找我介紹作者情況,要我縮寫《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故事梗概。中國作協(xié)辦的《文藝情況》,要我談組稿經(jīng)驗。許多機關、學校要我參加他們的讀者座談會。許多部隊作家到我家里拜訪,向我談他們的創(chuàng)作構思,強烈要求我跟他們合作。從1982年年底到1983年春天,我跟存葆一樣忙得不可開交,廢寢忘食。
五
我認為:凡在思想、藝術上取得較大成就的軍事題材作品,大都跳出了戰(zhàn)術、戰(zhàn)役的狹隘圈子,由軍營、戰(zhàn)壕、前線邁向社會,引入后方,展現(xiàn)特定時代政治的、經(jīng)濟的、思想的以及民心民風民俗民情的廣闊背景。
《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立意、構思,是從軍事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中,誕生、延展、豐富而來的。發(fā)現(xiàn)、感知、感受軍事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滲透交融,使作者順理成章地塑造了梁三喜、靳開來、雷軍長以及梁大娘、韓玉秀等生動的人物形象。
《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成功,說明軍事文學如果如實地展示了軍隊內部尖銳的矛盾沖突,就可能產(chǎn)生震撼讀者的藝術力量。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無論多么尖銳、陰暗,絕不能回避、諱飾。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描寫實際存在的正面力量去解決它、戰(zhàn)勝它?!陡呱较碌幕ōh(huán)》的作者敢于在決戰(zhàn)時刻,描寫血、死、窮、苦、債、悲傷、牢騷,揭示雷軍長和軍區(qū)衛(wèi)生部副部長之間劍拔弩張的尖銳沖突,揭示梁三喜和趙蒙生之間的思想交鋒,揭示前線戰(zhàn)士和后方指導機關官僚主義的矛盾——這顯示了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新、探險的勇氣……
六
文藝界曾經(jīng)長期被“左”的思潮主宰著、影響著,批判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陡呱较碌幕ōh(huán)》寫了部隊內部的陰暗面,指導員曾想當逃兵,靳開來發(fā)牢騷說當副連長是個“去送死的官”,犧牲了的梁三喜,死后還留下一屁股債……寫部隊的作品第一次如此尖銳,誰不捏著一把汗,誰不膽戰(zhàn)心驚?所以部隊文藝社的編輯對此稿不敢表態(tài),不敢在部隊刊物上發(fā)表它,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高山下的花環(huán)》之后,我又向存葆約了一個中篇《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小說的構思、部分細節(jié)、大致輪廓,是我和他瞻仰了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之后,一起到中山陵前面的松林里商量的。存葆回到濟南后,奔赴煙臺,到施工部隊補充生活體驗之后,就躲到一個清靜地方寫作。這一消息不知怎么走漏了出去,解放軍文藝社《昆侖》編輯部的同志帶著介紹信,先到濟南軍區(qū)宣傳部,然后追到煙臺。他們終于找到了存葆躲藏的地方,一定要拿走這部稿子。存葆感到為難?!独觥返木庉嬚f此稿若再讓地方刊物《十月》發(fā)表,社會上將對部隊刊物會有種種不良議論。他們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們死死盯住他。存葆從煙臺回到濟南,他們跟到家中,硬是把八萬余字的初稿拿走了。存葆把這一情況打電話告訴遠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參加學術活動的我,并寫信詳述了經(jīng)過。我考慮到存葆是軍旅作家,他應和部隊文學刊物搞好關系,便答應把《山中,那十九座墳塋》轉讓給《昆侖》發(fā)表。結果,該中篇和《高山下的花環(huán)》前次獲獎一樣,獲第三屆全國中篇小說獎頭獎。
七
存葆1946年出生于山東五蓮縣。1964年入伍后,因為能寫稿,便上調團部擔任了新聞干事。在“文革”期間,發(fā)表的新聞稿沒有稿費,只給作者贈送領袖像章。存葆用寫稿得到的幾百枚像章,換到了正欲送到廢品站付之一炬的“封、資、修”一批名著。因為要寫稿,部隊分給他一間單人宿舍。他利用這個條件插門讀書,通宵達旦,獲益甚多。
我在1982年春天見到李存葆時,他已是濟南部隊歌舞團創(chuàng)作員。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獲得巨大成功,前后印數(shù)共達1100多萬冊,還被當時74家報紙連載,60多家劇團把它改編成話劇、歌劇、舞劇、京劇、評劇、曲劇,且被譯成英、德、法、俄、日、匈、捷、越等各種文字,在海外傳播。他聲名鵲起,譽滿文壇,后晉升為少將,并在第六次作家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