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茶馬古鎮(zhèn)第一鎮(zhèn)
——磨黑古鎮(zhèn)
■ 云南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穿越時空隧道,讓我們再回到從前。
磨黑鎮(zhèn)因鹽而得名,因鹽茶而發(fā)展,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在明代,磨黑建永鎮(zhèn)寺一座,為傣族居住之地,小巷荒蕪,木門輕鎖,小鎮(zhèn)只是茶馬古道上馬鍋頭歇息的千千萬萬普通小驛站之一。
由于絲綢、鹽、茶這些古代大宗商品的運銷共用一條主干道,有些學者對茶馬古道的提法發(fā)表了不同意見,有的主張改叫鹽馬古道或鹽茶古道。其實,只要以道路起點運出的大宗商品來界定路名概念,都可以概括。最早從蜀國運出的絲綢,經(jīng)云南送到印度銷售的道路叫南方陸上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從唐代“銀生諸山”普洱運出的茶葉經(jīng)大理送到西藏銷售的道路叫茶馬古道,從古代鹽產(chǎn)地運往銷售地的馬幫道叫鹽馬古道,而茶和鹽的運輸兼用的主干道自然可稱之為鹽茶古道。
磨黑古鎮(zhèn)是鹽茶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歷史上滇南各地的馬幫經(jīng)寧洱茶馬古道零公路碑(原普洱府駐地)出發(fā),過茶庵堂驛站到磨黑,進行短暫停留后一路南下,經(jīng)中原進北京(稱:官馬大道)。另一路北上,經(jīng)下關進西藏(稱:滇藏大道)再到南亞。從內地和藏區(qū)來的商賈、馬幫,要進入滇南和東南亞都必經(jīng)磨黑。
作為鹽茶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太多匆匆的腳步由此經(jīng)過。歷史上,從內地和藏區(qū)來的商賈、馬幫要進入滇南和東南亞都必經(jīng)磨黑,它是連接邊疆和中原及東南亞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
隨著磨黑鹽業(yè)的興起,加之茶葉的貿易日漸繁榮,磨黑古鎮(zhèn)一天天熱鬧起來,從過去的名不見經(jīng)傳到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進進出出,熱鬧非凡,他們在這里休整、銷售、采購,磨黑古鎮(zhèn)因此成為鹽茶古道上的重鎮(zhèn)。而馬店、商鋪、古宅、古橋、古道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至今保留較為完整,可以說“中國茶馬古道第一鎮(zhèn)”的稱號既是對磨黑的歷史作用的肯定,也是對當代完整存在的肯定。
磨黑鎮(zhèn)在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稱寶興鎮(zhèn),以這里的寶興洞而得名。建國前的思普地區(qū),交通極其不便,唯一的交通工具就只有牛、馬,是名副其實的“山高皇帝遠”之地。
磨黑當時雖然地處偏僻,但由于磨黑鹽的存在,商販為了牟取高額利潤,不辭道遠而靠馬幫往返當?shù)氐纳搪檬诸l繁,于是所呈現(xiàn)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情景,蔚為壯觀。
民國以前,思普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在思茅,民國時期,由于瘟疫、瘴癘、地震等原因,思茅逐漸蕭條,磨黑則逐漸取代思茅一度成了思普地區(qū)的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中心。據(jù)《云南省磨黑鹽礦志》載,當時磨黑鎮(zhèn)常住人口雖然只有2700多人,但無戶口的留住人口即流動人口的比例較大,每天有四五百牲口出入磨黑鹽場,小商小販滿街都是,街道上則商店、馬店林立,人喧馬嘶,甚囂塵上。
鎮(zhèn)上不少古稀老人回憶,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磨黑,一天到晚十分熱鬧,商賈云集、馬店林立,每天有上百支馬幫出入鹽井,鎮(zhèn)域內有4萬余人之多,故有“小香港”之稱。隨著鹽的開采,小鎮(zhèn)逐漸形成了鹽、茶集市,人丁日益興旺。同治年初達到鼎盛:各類大商、官賈、馬幫匯集此地,人歡馬叫,擁擠不堪,異常繁華。據(jù)史料記載,這個彈丸小鎮(zhèn),日容納馬幫上百場,馬匹上千只,馬鍋頭及商人四、五千人次,用餐時段,大大小小的餐館人聲鼎沸,喝酒猜拳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每到夜間,街道兩旁的小木屋便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馬鍋頭把鹽、茶馱運到各個角落,同時也把這里人生活所需要的綢緞、布匹等生活用品馱運過來,頻繁的貿易過程中,磨黑吸收了大量的中原及鄰國優(yōu)秀文化和先進思想,與遠古的鹽井文化相互交融、滲透。
磨黑鹽礦退休老職工楊忠林回憶說,當時來磨黑販鹽的商販以來自宣威的和石屏等地的居多,因為宣威要腌火腿,石屏要做豆腐,自然對鹽的需求量較大。而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西藏人,因為他們來的時候,一是服裝比較奇特,二是每次都會帶一些泥巴做的小玩意如泥哨子之類的,讓鎮(zhèn)上的小孩子們非常喜愛。由于經(jīng)濟發(fā)達,小鎮(zhèn)上的人們靠各種小生意,賺些銀子并非難事,所以往往對孩子們想買幾文錢一個的小玩具絲毫不會吝嗇,這也成了楊忠林那一輩孩子們當時最幸福的童年時光。
由于馬幫當時所走的山道,經(jīng)常會考慮鹽茶古道的通行狀況,所以一般雨季不作大規(guī)模的鹽巴販運,結果每年一進入旱季,這里的馬幫一下子就熱鬧起來,每家馬店都會客滿為患。當時磨黑的商品交易最大的自然是食鹽,其次是鴉片。史載,當時食鹽一般每月的運銷額在四五千擔,價值達數(shù)萬銀元。鴉片交易雖無法統(tǒng)計,但磨黑作為滇南鴉片集散地之一,省內各地商人馬幫馱著大量金銀、百貨、煙草、食品換取鴉片、食鹽運回內地出售。
此外,邊疆各地的商人馬幫所攜帶的鴉片,也多數(shù)運到磨黑來出賣,由此也帶動了槍支武器的銷售。因為這些商人馬幫為了防御官府緝禁沒收和土匪的搶劫,一般都要全副武裝進行押運,因此除步槍手槍外,甚至還攜帶著輕機槍,這使得磨黑街頭成了槍的交易市場和武器買賣市場。
楊忠林至今還記得,當時鎮(zhèn)上的一些人在手頭有了一些銀兩之后,也吸食上了鴉片。他們將買來的鴉片放在小罐罐里,藏于床下,吸時拖出小罐罐,捻上些許,放在煙槍上,一陣吞云吐霧之后,才顯得十分受用地走出家來,在街道上踱著方步,又開始考察著該買什么賺錢的商品了。
磨黑鹽礦雖有200多年的開采歷史,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均系人工采掘、人工運礦,用木柴煎鹽。后來雖然規(guī)模日益擴大,逐漸形成礦山,但由于當時苛捐雜稅繁重,灶戶和封建把頭的殘酷剝削,生產(chǎn)方式原始落后,生產(chǎn)水平很低,產(chǎn)量極不穩(wěn)定。到民國時期,一般年產(chǎn)食鹽不過四千余噸,最高也不過七千余噸。
清雍正三年(1725年)以前,當?shù)鼐用裨谙喈旈L一段時期內以炊具吸鹵煎鹽自食。后隨著生產(chǎn)方法的逐步改進,食鹽產(chǎn)量逐漸增加,出現(xiàn)了少量商品鹽,乃始設鹽務官吏,歸寧洱縣代管。此時,煎鹽戶(灶?。┮查_始固定下來,由政府核給灶戶執(zhí)照,按戶核定年產(chǎn)數(shù)額,按額征收鹽課,于是使灶戶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成了專門的煎鹽戶。
咸豐六年(1856年)杜文秀起義后,磨黑井一度被毀。杜軍撤離后,地主豪紳集資重開新井,名定為寶興洞。從此鹵共采,產(chǎn)量大增。清政府對投資者按股份發(fā)給煎鹽“丁份”執(zhí)照,每月按“丁份”數(shù)額由鹽課司配發(fā)鹵煎鹽,是為流傳至建國初期的“丁份”制。
在清代,磨黑井除開寶興洞以外,還有上新洞和下新洞等,這些井洞,均為私人集資,鹽課司主持開采。當時清政府頒發(fā)的“丁份”執(zhí)照三百四十擔,其中公“丁份”四十六擔,私“丁份”二百九十四擔。民國時期,又開勝利洞和復興洞,都是國家投資,但清代所發(fā)“丁份”仍然有效,并世代承襲。據(jù)1953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磨黑井仍有“丁份”三百四十擔,其中公有“丁份”四十六擔,私人“丁份”除有私人繼承權外,還可以出租或出賣。
如此,從封建世代實行“丁份”制后,隨著歲月的推移,井灶戶都因子孫繁衍,按支分丁,各灶戶子孫也就按丁分灶,按灶設人,于是灶戶愈添愈多,“丁份”愈分愈少,生產(chǎn)組織愈分愈小,生產(chǎn)能力也愈分愈弱,生產(chǎn)成本愈分愈高。
后經(jīng)過收歸國有和合作社等改造,廢除了“丁份”權,建成了全民所有制國營企業(yè),磨黑鹽礦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云南省磨黑鹽礦志》中對過去鹽礦工人悲慘命運也有記載,稱其為“陰間找錢陽間用”。講的是,一個礦洞挖開后,往往深達好幾丈,工人上下背,僅尺余寬的小道上,坡又陡,工人們背著沉重的背籮,嘴里咬著一盞忽明忽暗的豆油燈,稍有不慎,就會葬身洞內。此外,礦井頂板掉落,打傷砸死工人的事也層出不窮。很多工人進洞時還是壯小伙,但往往不到半年,就累病得不成人樣,或病死、摔死、砸死,命運十分悲慘。
下洞的鹽工如此,洞外的鹽工卻也好不到哪里去。作為煎鹽工人,既制鹽又制鹵,從拉水、泡、翻槽、除泥漿,到燒火,加鹵撈鹽沙,起鹽,進倉等等都要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息日,有的一天要干二十四小時,實在困了,就輪換著在灶頭打個盹。夜晚由于照明用的是松明子,光暗煙濃,一不小心就有跌進滾燙鹽水鍋里的危險。熱天灶上溫度更高,整日汗流浹背,僅穿一條汗褲,也是終日沒有干的時候。出了汗,沾上灰塵后,全身黑的像柴碳,真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但如此受累,鹽工們得到的報酬卻十分低廉,大部分利潤都被灶家拿去了,過著十分窘迫而艱苦的生活。這也是那個時代里,很多礦工們相同的命運和遭遇,作為一個時代烙印,深深地印在了磨黑鹽業(yè)發(fā)展的軌跡上。
磨黑鍋鹽以生產(chǎn)不易、驛道艱難、運送兇險以及專制、專賣的豐厚利潤而名冠全滇,與此同時,磨黑鍋鹽也在滇南造就了一批富甲天下的鹽商,其中不乏著名演員楊麗坤家族和當?shù)刂柠}商大戶張孟希。
張孟希出生于一個小灶戶家庭,經(jīng)濟上本不富裕。但后來他向磨黑鹽場公署租了兩條公鹽灶煎鹽(有44口大鍋)后,倚仗權勢,勾結場官鹽商,大肆進行私煎私銷,家境日富,勢力也越來越大。短短數(shù)年間,張孟希因磨黑鹽礦而聲名鵲起,成為通吃思普、坐擁磨黑有武裝押運的大鹽梟。在取得鹽業(yè)經(jīng)營的絕對主動權之后,張孟希又建地方武裝并控制了相當一段鹽路,同時,百十里方圓的鹽號、錢莊、當鋪、煙館以及鴉片買賣也做得風生水起,真可謂“滔滔財源至,滾滾利豐盈”。曾幾何時,他的勢力幾乎與政府的稅警隊、鹽警隊和緝私隊平起平坐而令官家一度失控,并一躍而為滇南首富。
說到張孟希,這里還有一個插曲是,由于他聘請西南聯(lián)大教授劉文典前往磨黑為其母親撰寫墓志銘,沒曾想,這一次相邀,卻讓劉文典失去了西南聯(lián)大的工作,也由此給云南大學留下了一寶。
一些回憶錄里這樣記敘了當時的這件事。
劉文典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吸食鴉片,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時,由于物價飛漲,劉文典又吸食鴉片,家庭生活便很困難。這時,磨黑鎮(zhèn)的大鹽商張孟希請劉文典到磨黑為其母撰寫墓志銘,許以重金,劉文典便很痛快地答應了。于是,張孟希派人用滑竿將劉文典抬到磨黑,一路上派專人保護,到達后還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待之以禮。劉文典為張母寫完墓志銘后,沒有馬上離開磨黑,而是留在那里,應張孟希之邀為當?shù)亟處熤v課。每天講完課之后,劉文典就躺在床上吸食由張孟希提供的鴉片,過足了煙癮,四個月以后才回到昆明。
劉文典此次磨黑之行,沒有向學校請假,是擅離職守,使教學受到極大影響,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聞一多對此極為憤怒,所以第二年續(xù)聘的時候,聞一多就堅持不給劉文典發(fā)聘書。劉文典非常生氣,與聞一多吵了一架。當時的清華研究生王瑤回憶:“劉文典回到昆明后,對解聘他的事很不服氣。他曾到司家營清華文科研究所找聞先生論理。當時兩個人都很沖動,聞一多正和家人一起吃飯,他們就在飯桌上吵了起來。朱自清先生也住在文科研究所,看到這種情況就極力勸解。”當時,劉文典的學生王力和幾個同事去找聞一多為劉文典說情,但也沒起作用,據(jù)王力回憶:“我們幾個同事去見聞先生,替那位老教授( 指劉文典) 講情,我們說這位老教授于北平淪陷后隨校南遷,還是愛國的。聞先生發(fā)怒說:‘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他終于把那位教授解聘了。”
劉文典之所以不顧一切地去磨黑,主要是因為當時在昆明買不起鴉片,而煙癮發(fā)作又極難忍,所以才去了磨黑??梢哉f,他的磨黑之行,是沖著鴉片去的。一代國學大師,卻因個人生活上的微瑕而被西南聯(lián)大開除,后來卻使云南大學使用了劉文典,之后,劉文典受聘于云南大學,任文史系教授,先后講授《杜詩研究》《溫李詩》《文選學》《文賦研究》等課程。1958年7 月15 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70 歲。
(編輯:李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