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燕 / 文
我叫Pierre,我媽媽叫殷燕,我們生活在法國西南部城市Bordeaux,也就是國內(nèi)常說的紅酒產(chǎn)地波爾多。我的學校是波爾多老城區(qū)小學。
我從六歲就開始上公立小學了。法國的教育是免費的,所以我在這兒上學不需要學費。這里的學生都是就近入學的,家住在哪兒,或者父母的工作單位在哪兒,就去哪個區(qū)的小學,每個小朋友都不會落下。媽媽說法國也有私立學校,價格多數(shù)在一個月三百歐元以內(nèi),從申請到入學有一套不一樣的程序。
我的小學早晨八點入校,下午四點回家。我們每周的食譜會貼在學校門口,以便爸爸媽媽了解我們一天吃些什么。我們常吃肉、奶酪和酸奶,不過味道一般。不像在國內(nèi)的時候有那么多好吃的。每次媽媽接我放學,我就會和同學們一樣,撲到媽媽懷里要零食吃。
我的小學每個班大約有二十五個同學。有兩個老師是主要負責人。我才上一年級,所以基本是在玩中學習。老師除了教一些基本的字母,大多是在和我們玩游戲,有時會帶我們外出活動。學校會給學生開設一些小的興趣班,柔道、舞蹈之類的,隨家長和學生的意愿任意報名。不過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報興趣班,所以我的壓力并不大。
我在波爾多,從三歲入幼兒園起就開始參加許多外出活動:參觀各種博物館,去消防隊做消防演習,聽講解員為我們講城市歷史,去面包房幫忙做點心,跟著老師學習乘坐公交車,在音樂學院觀看各種樂器的演示,去活動中心看兒童話劇、木偶劇等。我們總是在玩中學習生活技能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我就是在參觀完音樂學院之后要求媽媽為我買了一架小鋼琴。
我的學校每年6月份會組織學生去夏令營,一般出去三天兩夜。去之前,學校會征求家長意見并簽同意書,家長按照老師的要求準備衣物。帶上裝備我們就可以出發(fā)了。夏令營的位置是在海邊,期間,爸爸媽媽可以打電話向老師詢問我的情況。不過他們不用擔心,我在夏令營過得很愉快,回去后還為他們帶了些明信片之類的小禮物呢。
一年級的小朋友之間私下的交流大多靠家長,比如,幾個家長會一起聚會,帶著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吃頓飯,或者去公園圖書館。在法國,我們小孩還有一個挺重要的社交活動,就是生日聚會。每個孩子過生日時,家長都會為孩子們辦一個小型的聚會,由孩子做主邀請誰,貼什么照片,怎么寫邀請卡。當天被邀請的小朋友由家長接送,聚齊之后的三四個小時里就是我們的游戲時間了。媽媽說,這也是我們小孩最早的公關學習吧。
雖然上了小學之后,我的課業(yè)相對于幼兒園時更緊張些,但是媽媽說這點功課同國內(nèi)相比還是算少的。我在一年級一整年都沒有教科書,上半學年講的是一本故事書,從字母認識、書寫、發(fā)音,到家庭關系,都來自于這本書。爸爸朋友的孩子上的學校是租教科書來學習的,只要不損壞,還可以繼續(xù)租給下一屆的小朋友。媽媽說,相對于她們從小在國內(nèi)受的教育,感覺我們輕松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她又說,法國的教育理論和水平在世界上也還算不差,況且我們要入鄉(xiāng)隨俗,所以她覺得可以接受。
媽媽殷燕的話:說到大洋彼岸,我想起了1993年幾乎紅遍祖國大江南北的一部家庭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其中一集就是講姑媽從大洋彼岸回國的故事。那個時候由于消息來源有限,我們對大洋彼岸的生活既陌生又好奇,就像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一樣—在羨慕姑媽穿金戴銀的同時也在想,姑媽是不是屬于剝削階級?,F(xiàn)如今我已在大洋彼岸的法國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對于法國的了解不亞于自己的祖國。隨著世界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加上祖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我覺得中國和法國的衣食住行已日漸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