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鋒
摘要:國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青年肩負著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國學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青年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肯定了“國學熱”現象的積極意義,指出和分析了“國學熱”存在的本質原因。近期,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如何使國學成為青年的一門終生必修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對此從理念、內容、傳播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國學 青年必修課 中國青年閱讀指數
今年春節(jié)期間,央視的一檔文化競技類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引爆熒屏,備受好評,累計受眾超過10億人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重新聚焦,國學再次成為閱讀熱點。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3月份的中國青年閱讀指數上:國學閱讀域需求指數為4.714,較之2月份增長1.986,在同類別閱讀域指數中一枝獨秀,在全部類別閱讀域需求指數中也是名列前茅。
“國學熱”作為文化現象,廣受關注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國學熱”從本世紀初逐漸進入社會公眾領域,成為社會焦點。一方面,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得到極大解放,精神需求日益增長,同時文化焦慮、道德困惑、信仰危機等問題也日趨嚴重。這些都促使人們開始要求自己認識和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源流、價值意義,形成了一種普遍文化自覺。
在近年的“國學熱”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文節(jié)目一直發(fā)揮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從《百家講壇》推出于丹“《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等對國學經典進行通俗解讀,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融傳統文化于競技與趣味之中,再到《見字如面》《朗讀者》把傳統文化與個人情感經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些人文節(jié)目在青年中贏得了眾多粉絲。在傳播的意義上,此類人文節(jié)目在吸引青年對國學的關注、激發(fā)青年對國學的興趣、普及國學知識和文化等方面,毫無疑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經歷了長期的“國學熱”的熏陶,青年已經認識到學習和傳承國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認同國學對社會及個人發(fā)展的價值和作用,這與當代中國人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普遍心態(tài)和強烈愿望是一致的。
但是,與對人文節(jié)目興趣濃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節(jié)目之外,青年對國學的態(tài)度依然冷淡。一個人文節(jié)目或文化事件,雖然可以在某個特定時段內激活人們處于間歇性狀態(tài)的“國學”神經,國學卻始終無法成為持久的閱讀熱點。究其根本,是由于國學還沒有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找到應有的位置,國學閱讀域的社會必要消費時間在總閱讀域的社會必要消費時問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在中國青年閱讀指數的計算中,社會必要消費時間是衡量青年閱讀行為、閱讀偏好的重要向量。在不同類別的閱讀內容中,青年把寶貴的“消費時間”分配給了哪些閱讀域,在哪些閱讀域上耗費的“閱讀時長”占比大,可以說明青年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哪類內容正在逐漸升溫。例如,中國青年閱讀指數3月份數據顯示,文學閱讀域的需求量雖然較2月份下降4.53%,但仍然高達47.91%,幾乎占據了總閱讀域的半壁江山。這說明,文學閱讀域始終是青年最重要的閱讀選擇。相比而言,青年對國學閱讀域的需求量雖然上升較大,但閱讀時長相對來說依然偏短,反映出青年對國學的閱讀傾向有限,國學在青年閱讀中的基礎薄弱。所以,國學的“熱”其實是一種“虛熱”,只有熱潮而沒有沉淀,往往是熱得快,冷得也快,甚至透支了青年關注和學習國學的熱情。對于青年來說,意識上的文化自覺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無法轉化為實際有效的閱讀行為。習慣于新的媒體傳播方式,當代青年往往對晦澀難懂的國學文本望而卻步,更愿意通過淺顯便宜的視聽化方式了解學習國學;社會風氣浮躁不安、生存壓力日益增加,使得青年很難或者不愿意在沒有直接應用價值且需要靜心研習的國學上花費太大精力。
讓國學成為青年的一門必修課
實際上,國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富滋養(yǎng)。他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因此,國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助于青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青年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基礎。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青年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人文素養(yǎng)的高低。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為我國青年發(fā)展事業(yè)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兑?guī)劃》中強調,要“更好引導青年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青年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肩負起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責無旁貸。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兑庖姟诽岢隽恕暗?025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基本形成”的總體目標,并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作為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毒V要》明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的改革目標任務,并將“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內容,提出要“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因此,讓國學成為青年的一門終生必修課十分必要。
第一,在理念上,要積極引領。國學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熏陶、潛移默化、修為體悟的過程,要避免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傾向,不搞“速成式”學習教育,真正把愛好國學、尊崇國學、研習國學的理念,實實在在地植入青年的內心,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認同,切實轉化為具體的文化行動,不斷提高國學閱讀域的社會必要消費時間在青年總閱讀域的社會必要消費時間中的比重。
第二,在內容上,要回歸本源。國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朗讀背誦、磕頭作揖、唐裝漢服這種淺顯的學習層面上,要深入到國學精神之中,讓青年在感受國學經典微言大義的魅力的同時,更加注重領會國學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哲學智慧的奧妙。出版單位、電視臺、網站等內容提供者要有文化擔當,堅守文化初心,不把國學當成純粹的牟利工具,不一味迎合青年受眾,不對國學經典進行庸俗化、歪曲化、娛樂化的解讀和炒作,為青年提供優(yōu)秀權威的國學讀本、喜聞樂見的國學欄目。在此基礎上,逐漸培養(yǎng)青年的文化鑒賞能力和審美品位,幫助青年塑造獨特的中國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
第三,在傳播上,要創(chuàng)新手段。既要保持國學傳統、嚴肅的特質,又要改變國學呆板、陳舊的面貌,結合青年閱讀興趣點的變化,應用新技術、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在傳統內容中融入流行現代文化元素,使青年對國學不再敬而遠之,而是主動靠近、心向往之。中國青年出版社即將出版的“鮑鵬山系列”之《論語正音誦讀本》,可以通過掃碼收聽50個孩子誦讀《論語》全文,就是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新嘗試。
國學只有不再忽冷忽熱,而是保持一種恒溫、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青年閱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學的傳承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