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語】
蘇童,原名童忠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15年8月16日,蘇童《黃雀記》5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蘇童是中國當代先鋒派新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講究以客觀平靜的筆調敘述故事,盡量不帶主觀情感;其深刻的主題有時冷靜到近乎殘忍,像一把鋒利無比的尖刀,把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揭露得淋漓盡致。
【選文一】
雨和瓦
蘇童
20年前的雨聽起來與現(xiàn)在有所不同。雨點落在更早以前出產(chǎn)的青瓦上,室內的人便聽見一種清脆的鈴鐺般的敲擊聲。毫不矯飾地說,青瓦上的雨聲確實像音樂,只是隱身的樂手天生性情乖張喜怒無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聲像鞭炮一樣當空炸響。你懷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懷著滿腔惡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們只能聽見郁積在屋檐上的雨水聽憑慣性滴落在窗前門外,小心翼翼地,懷著一種負疚的感覺。這時候沉寂的街道開始蘇醒,穿雨衣或者打傘的人踩著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個什么聲音在那里歡呼起來: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詩人聶魯達是個愛雨的人,他說:雨是一種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對雨的觀察和總結讓我感到惘然。是什么東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東西使雨變得恐怖?我對這個無意義的問題充滿了興趣。請想象一場大雨將所有行人趕到了屋檐下,請想象人們來到室內,再大的雨點也不能淋濕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們體會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簡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滿意房屋格局與材料的乏味,我對我家的房屋充滿了一種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對面水泥廠的倉庫屋頂,準備練習跳水的時候,我頭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頂上的那一片藍黑色的小瓦,它們像魚鱗那樣整齊地排列著,顯出一種出人意料的壯美。對于我來說那是一次奇特的記憶。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見我家的屋頂,暴雨落在青瓦上,濺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種灰白色的霧氣。然后雨勢變得小一些了,霧氣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們簡潔而流暢的線條。我注意到雨水與瓦的較量在一種高亢的節(jié)奏中進行,無法分辨誰是受傷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現(xiàn)實是雨洗滌了瓦上的灰土,因為那些陳年的舊瓦突然煥發(fā)出嶄新的神采,在接受了這場突如其來的雨水沖洗后,它們開始閃閃發(fā)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復了植物應有的綠色。我第一次仔細觀察了雨水在屋頂上制作音樂的過程,并且有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不是雨制造了音樂,而是那些瓦對雨水的反彈創(chuàng)造了音樂。
說起來是多么奇怪,我從此認為雨的聲音就是瓦的聲音,這種認識只是與某個記憶有關。記憶賦予人的只是記憶。我記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說到的雨中的屋頂,還有我們家洞開的窗戶,遠遠地,隔著茫茫的雨簾,我看見了母親,她在家里,正伏在縫紉機上趕制我和我哥哥的襯衣。
現(xiàn)在我不記得那件襯衣的去向了,我母親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場暴雨使我對雨水情有獨鐘。假如有鋪滿青瓦的屋頂,我不認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親曾經(jīng)在雨聲中為你縫制新襯衣,我不認為你會有一顆孤獨的心。
這就是我對于雨的認識。
這也是我對于瓦的認識。
(選自《蘇童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解 讀]蘇童對于雨的認識,是深藏在記憶當中的,是緣于20年前的一場暴雨。在蘇童筆下,雨不是敏感和恐怖的力量。它是悅耳的,大大小小的雨落在屋頂?shù)那嗤呱舷窀叩推鸱囊魳罚凰菈衙赖?,雨水與瓦的較量,洗滌了瓦上的灰土,讓陳年的屋頂煥發(fā)出嶄新的神采;它是有生命力的,雨過放晴,沉寂的街道開始蘇醒,向人們發(fā)出回家的信號;它是一種愛的記憶,家中的母親在雨聲中為兒女縫制新襯衣,讓一顆顆心不會感到孤獨。蘇童記憶中的雨充滿著生命力與溫暖情懷。
【選文二】
河流的秘密
蘇童
對于居住在河邊的人們來說,河流是個秘密。
誰能有柔軟之極雄壯之極的文筆為河流譜寫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歡閱讀所有關于河流的詩文篇章,所有熱愛河流關注河流的心靈都是濕潤的,有時候那樣的心靈像一盞漁燈,它無法照亮岸邊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團光與水為友,讓人敬重。誰能有鋒利如篙的文筆直指河流的內心深處?我沒有,恐怕你也沒有。我說過河流的秘密不與人言說,贊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與我們日益加劇的敵意和隔閡。一個熱愛河流的人常常說他羨慕一條魚,魚屬于河流,因此它能夠來到河水深處,探訪河流的心靈??墒钦l能想到如今的魚與河流的親情日益淡薄,新聞媒體紛紛報道說河流中魚類在急劇減少。所有水與魚的事件都歸結為污染,可污染兩個字怎么能說出河流深處發(fā)生的革命?誰知道是魚類背叛了河流,還是河流把魚類逐出了家門?
現(xiàn)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時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請容許我用河流這么莊重的詞語來命名南方多見的一條瘦小的河,這樣的河往往處于城市外圍或者邊緣。有一個被地方志規(guī)定的名字卻不為人熟悉,人們對于它的描述因襲了粗獷的不拘小節(jié)的傳統(tǒng):河,河邊,河對岸。這樣的河流終日夢想著與長江、黃河的相見,卻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抱恨終生,因此它看上去不僅瘦小而且憂郁。這樣的河流經(jīng)年累月地被治理,負擔著過多的銜接城鄉(xiāng)水運、水利疏導這樣的指令性任務。河岸上堆積了人們快速生產(chǎn)發(fā)展的商店、工廠、碼頭、垃圾站,這一切使河流有一種牢騷滿腹自暴自棄的表情,當然這絕不是一種美好的表情——讓我難忘的就是這種奇特的河水的表情。從記事起,我從后窗看見的就是一條壓抑的河流,一條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條患了思鄉(xiāng)病的河流。一個孩子判斷一條河是否快樂并不難,他聽它的聲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從未聽見河水奔流的波濤聲,河水大多時候是靜默的。只有在裝運貨物的駁船停泊在岸邊時,它才發(fā)出輕微的類似囈語的喃喃之聲。即使是孩子,也能輕易地判斷那不是快樂的聲音,那不是一條河在歡迎一條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測中,河水在說,快點走開,快點走開!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動比他對學習的態(tài)度更加懶惰更加消極,它懷有敵意,它在拒絕作為一條河的責任和道義??匆谎鄞禾祗a臟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對亂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種多么頑劣的壞孩子的態(tài)度:油污、蔬菜、塑料、死貓,你們愿意在哪兒就在哪兒,我不管!孩子發(fā)現(xiàn)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沒有把舊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卻把新的垃圾推向河邊的居民。河水在說,是你們的東西,還給你們,我不管!在我的記憶中河流的秘密曾經(jīng)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記得在夏季河水相對潔凈的季節(jié)里,我曾經(jīng)和所有河邊居民一樣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睜開眼睛的情境,我看見了河水的內部,看見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樣的大水,與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會沖擊你的眼睛,讓你的眼睛有一種刺痛的感覺。這是河流的立場之一,它偏愛魚類的眼睛,卻憎恨人的眼睛——人們喜歡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河流憎恨的也許恰好是這扇窗戶。endprint
我很抱歉描述了這么一條河流來探索河流的心靈,事實上河流的心靈永遠比你所能描述的豐富得多,深沉得多,我母親也描述我們家后窗能看見的河流。那是一個多么神奇的故事:有一年冬天,河水結了冰,我母親急于趕到河對岸的工廠去,她趕時間,就冒失地把冰河當了渡橋。我母親說她在冰上走了沒幾步就后悔了,冰層很脆很薄,她聽見腳下發(fā)出的危險的碎冰聲,她畏縮了,可是退回去更危險,于是我母親一邊祈求著河水一邊向河對岸走。你猜怎么著,她順利地過了河!對于我來說這是天方夜譚的故事,我不相信這個故事。我問我母親她當時是怎么祈求河水的,她笑著說,能怎么祈求?我求河水,讓我過去,讓我過去,河水就讓我過去了!
如果你在冬天來到南方,見到過南方冬天的河流,你會相信我母親的故事嗎?你也會像我一樣,對此心懷疑竇。但是關于河流的故事也許偏偏與人的自以為是在較量,這個故事完全有可能是真實的,請想一想,對于同一條河流,我母親做了多么神奇多么瑰麗的描述!
河流的心靈漂浮在水中,無論你編織出什么樣的網(wǎng),也無法打撈河流的心靈,這是關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選自《小品文選刊》,有刪節(jié))
[解 讀]蘇童筆下的河流是充滿著秘密的,不同的個體探訪“河流的心靈”,都會有不一樣的秘密。母親記憶中的河流是瑰麗的、神奇的,它承載信任與生命的托付;“我”記憶中童年的河流瘦小骯臟、憂郁壓抑,而且懶惰消極,拒絕承擔責任和道義,藏著“不合道德的秘密”?,F(xiàn)如今,因為污染,魚與河流的親情日益單薄,人類與河流的敵意和隔膜日益加劇,這些都成了不可言說的秘密。作者把對河流遭受污染的控訴,寓在形象的語言和詼諧的筆調中,令人動容,引人深思。
【選文三】
三棵樹
蘇童
很多年以前我喜歡在京滬鐵路的路基下游蕩,一列列火車準時在我的視線里出現(xiàn)。午后一點鐘左右,從上海開往三棵樹的列車來了,我看著車窗下方的那塊白色的旅程標志牌:上?!脴洌_始想象三棵樹的景色:是北方的一個小火車站,還有就是樹了——三棵樹,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樹,很高很挺拔。我想象過樹的綠色冠蓋和褐色樹干,卻沒有確定樹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樹是什么樹。
樹令我悵惘。我一生都在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與樹擦肩而過。我沒有樹。我從小到大在一條狹窄局促的街道上走來走去,從來沒有爬樹掏鳥蛋的經(jīng)歷。
我種過樹。我曾經(jīng)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樹苗,是從附近的工廠里挖來的,我把它種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錯誤,我知道樹與花草不同,花入土,樹入地,可我無法把樹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錯誤。天井、居室、后門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們歡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卻拒絕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樹苗。我只能把小樹種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臨河的石埠上。從春天到夏天,它沒有動窩,但卻長出了一片片新的葉子。我知道它有多少葉子。后來冬天來了,河邊風大,它在風中顫動,就像一個哭泣的孩子,我以為它在向我請求著陽光和溫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臺上,那是我家在冬天唯一的陽光燦爛的地方。就像一次誤殺親子的戲劇性安排,緊接著我和我的樹苗遭遇了一夜狂風。狂風大作的時候我在溫暖的室內,卻不會想到風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樹苗的——它把我的樹從窗臺上抱起來,砸在河邊石埠上,然后又把樹苗從花盆里拖出來,推向河水里,將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給我。
這是我對樹的記憶之一。一個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邊向河水深處張望,依稀看見我的樹在水中掙扎,掙扎了一會兒,我的樹開始下沉,我依稀看見它在河底尋找泥土,搖曳著,顫動著,最后它安靜了。我悲傷地意識到我的樹到家了,我的樹沒有了。我的樹一直找不到土地,風就冷酷地把我的樹帶到了水中,或許是我的樹與眾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長。
我沒有樹。沒有樹是我的隱痛和缺憾。我的樹在哪里?樹不肯告訴我,我只能等待歲月來告訴我。
1988年對于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棟年久失修的樓房的閣樓部分,我拿著鑰匙去看房子的時候一眼就看見了樓前的兩棵樹,你猜是什么樹?兩棵果樹,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陽光照耀著兩棵樹,照耀著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伴隨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悵煙消云散,這個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樹,我一下子有了兩棵樹,奇妙的是,那是兩棵果樹!
我是個幸運的人。兩棵樹彌合了我的整個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開窗子,石榴的樹葉和火紅的花朵撲面而來。樹把鳥也帶來了,鳥在我的窗臺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糞便。樹上的果子把過路的孩子引來了,孩子們爬到樹上摘果子,樹葉便沙沙地響起來。
整整七年,我在一座舊樓的閣樓上與樹同眠,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是兩棵樹對我凝視。我有了樹,便悄悄地忽略了樹。樹的胸懷永遠是寬容和悲憫的。樹不做任何背叛的決定,在長達七年的凝視下兩棵樹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細,包括我的隱私,但樹不說,別人便不知道。樹只是凝視著我。七年的時光做一次補償是足夠的了。窗外的兩棵樹后來有點疲憊了,我沒有看出來,一場春雨輕易地把滿樹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門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對石榴的離情別意毫無察覺。我不知道,我的兩棵樹將結束它們的這次使命,七年過后,兩棵樹仍將離我而去。
城市建設的藍圖埋葬了許多人過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許多人的樹。1995年的夏天,推土機將一個名叫上乘庵的地方夷為平地,我的閣樓、我的石榴樹和我的枇杷樹消失在殘垣瓦礫之中。七年一夢,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們原來并不是我的樹。
現(xiàn)在我的窗前沒有樹。我仍然沒有樹:樹讓我迷惑,我的樹到底在哪里?我有過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覺得我應該有三棵樹,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遙遠的火車站的名字,是三棵樹,那還有一棵在哪里呢?我問我自己,然后我聽見了回應,回應來自童年舊居旁的河水,我聽見多年以前被狂風帶走的苦楝樹苗向我揮手示意說,我在這里,我在水里!
(選自《讀者》,有刪節(jié))
[解 讀]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了自己與樹的關系:從時間的角度看,小時候沒有樹——想象中的“三棵樹”——種在花盆里的苦楝樹——相處七年又最終離去的兩棵樹——永遠留在心中“第三棵樹”;從數(shù)量的角度看,一棵石榴,一棵琵琶,一棵是留在心中掉到水底的苦楝樹,這是我生命中的“三棵樹”;從情感變化的角度看,童年沒樹——悵惘,種的樹被狂風摧毀——悲傷,與樹在家中相處七年——滿足,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棵樹消失——迷惑,苦苦尋找我的“三棵樹”——珍惜。文章雖是寫我生命中的三棵樹,其實通過它們的命運,暗示城市文明的發(fā)展對自然生態(tài)的侵蝕與破壞,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角度新穎,主題深刻。
[作者通聯(lián):廣西梧州藤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