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偉 張寧 梅漢超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個案研究法、邏輯分析法等對首都體育學院孔子學院武術項目巡演進行研究,通過對海外表演的歷史及孔子學院武術巡演的發(fā)展歷程進行考察,同時,以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巡演項目的設計進行個案研究,從巡演的目的與任務、節(jié)目內(nèi)容選擇與編排、節(jié)目時長的安排、節(jié)目翻譯的創(chuàng)編、協(xié)作與交流5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對整臺節(jié)目創(chuàng)編特征進行剖析。揭示武術巡演節(jié)目的創(chuàng)編特征:在序中闡釋武、在編中秉承武、在演中反映武,并對孔子學院對外武術項目巡演進行反思。提出:拓展對外武術項目核心創(chuàng)編思路;創(chuàng)編出主題鮮明,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武術劇目;不斷創(chuàng)新表演的形式,結合舞蹈、音樂等多方面元素;提升演員武術技藝,展現(xiàn)民族精神;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承擔文化傳播使命。
關鍵詞:文化走出去;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武術;巡演;節(jié)目創(chuàng)編;武術表演節(jié)目創(chuàng)編
中圖分類號:G 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7)05-0421-0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case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Wushu performance tour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n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Wushu performance tour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taking the design of Wushu performance tour in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s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tour purpose and task, content selection and layout, program arrangement, composition of program translatio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th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performance tour, which include interpreting Wushu in the opening section, inheriting Wushu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and reflecting Wushu in perfromance. By reflecting on overseas Wushu performance tour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t is proposed to expand the foreign Wushu core original ideas, to create martial arts repertoire with distinct themes and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innovate performance forms by combing dance and music and many other elements, enhance the actor martial arts skills so as to show national spirit, and improve the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Keywords: cultural going global; confucius Institu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ushu; tour; program creation; wushu performance programming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分支,其開展對外傳播與交流,為中華文化的對外推廣與民族形象的塑造與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自1982年起,中國武術協(xié)會就開始選派優(yōu)秀武術教練員進行援外教學[1]。回眸歷史,武術文化承載著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作為典型中國文化符號的武術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海外武術巡演正是體現(xiàn)武術價值,傳揚武術文化的手段之一。在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中,對外武術巡演將會給武術文化甚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帶來質(zhì)的飛躍。
1 跨國武術表演的歷史考察
武術緣起于古代狩獵與戰(zhàn)爭,隨著歷史洪流的演變,逐漸由最初的單一功能演變成具有多元化社會功能的項目。先秦時期的武舞主要有2種: 一種是象舞, 一種是大武舞。到了周時期,象舞成為武舞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大武舞在之后的一段時期也很流行。東漢時期隨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特別是一種叫做“百戲”的雜技式運動活動更是發(fā)展繁盛。其中的“ 劍戟舞 ”與武術聯(lián)系頗深。魏晉南北朝以后, 武舞逐漸向武術和舞蹈分化,武舞進入宮廷, 開始向以娛樂活動為主演變,更加富有藝術韻味。唐代,非常重視軍事武藝, 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更是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唐代武舞的發(fā)展幾乎達到了頂峰。例如劍器舞、大面舞、破陣樂舞等均是唐代著名的武舞, 特別是“秦王破陣樂舞”融武術、舞蹈、雜技于一體[2]。宋朝時期武舞開始流傳于民間,而且由于武術套路的形成,逐漸成為一種表演助興節(jié)目。endprint
1936年,中央國術館與國立國術體育??茖W校組成的“南洋旅行團”由張之江館長親自率團前往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表演,所到之處,掌聲連綿不斷[3]。同年8月,中國武術隊隨同參加第11屆柏林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奔赴德國進行武術表演[4]。此次表演是民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一次武術對外交流活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武術運動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中國武術代表團曾多次赴美國、德國、墨西哥等國家,拉開了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序幕。
2 孔子學院武術巡演的現(xiàn)實寫照
從2004年開始,中國國家漢語戰(zhàn)略實施,中國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孔子學院”隨之誕生??鬃訉W院被稱為中國文化“最妙的出口品 ”。從2004年11月第1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揭牌起,截至2016年5月,我國已在140個國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和1 073個孔子課堂。各類學員達210萬人,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架橋人”和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5]。乘著孔子學院興起的東風,有武術界人士呼吁“期望武術走進孔子學院”。2016年12月在昆明召開的關于中醫(yī)、武術、太極拳對外交流座談會上宣布,全球已有78個國家240多所孔子學院在2016年開設武術與太極拳課程,太極拳課程已吸引注冊學員3萬5 000人,18萬5 000人參加了相關體驗活動??鬃訉W院總部與國家體育總局簽訂了關于開展太極拳和武術對外交流的戰(zhàn)略合作備忘錄[5]。近年來,孔子學院還開展了“三巡”活動,即文藝巡演、文化巡展、專家巡講,主要是以弘揚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6]。國家漢辦為宣傳中國文化,組織了40多個中國高校學生藝術團和專業(yè)演出團,分別赴57個國家,260多所孔子學院在周邊地區(qū)開展文藝巡演活動320場,觀眾52萬余人??鬃訉W院藝術團巡演目前已經(jīng)成為了推廣中國文化的又一新形式,通過文藝巡演把中國高校和國外高校的國際交流結合起來,既宣傳了中國文化,也豐富了孔子學院的文化內(nèi)涵。目前,國家漢辦以武術為主的巡演單位主要有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及嵩山少林武術職業(yè)學院3家,節(jié)目形式多樣,但各有特色,例如嵩山少林武術職業(yè)學院的“武林漢韻”,包含著《十八般兵器》《少林硬氣功》《功夫動物》《百花爭妍》等節(jié)目[7]。再如北京體育大學巡演的武術節(jié)目主要以《獅王爭霸》《太極神韻》《象形拳表演》《集體雙刀》等組成[8]。有的是以武術拳種、器械、對練形式等純武術技術的展示,有的是以武術的典故講述中國功夫故事,有的是以武術專題劇目,結合劇情闡述武術的內(nèi)涵與哲理。除此之外,在其他高校藝術團的演出中也有個別武術項目出現(xiàn)。
3 首都體育學院孔子學院武術巡演項目設計分析
首都體育學院對外武術巡演是以劇目為主要形式,以舞臺功夫劇《武動巔峰》為主,整臺劇目以武術發(fā)展歷史進程為背景,從古代原始狩獵,人與動物的野蠻搏斗,演繹武術起源的萌芽,到諸侯割據(jù)時的軍事戰(zhàn)爭的演變,人與人斗的悲慘場面,演繹了止戈為武,化劍為犁的人們的向往,到宮廷禮樂宴飲中以舞劍助興,再到武術各個流派的百花齊放,最后到和諧社會下武術的傳承,講述每一歷史時期武術的不同功能與價值。
3.1 巡演目的與任務
首都體育學院“漢語國際推廣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武術對外推廣研究和武術各類培訓為一體的基地,肩負著為全球孔子學院武術項目發(fā)展,宣傳與推廣的重任。武術項目巡演主要以加強與海外文化交流,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華武術精神,展示當代中國大學生風采,增強與各國人民友誼為目的。
3.2 演出節(jié)目的選擇與編排
巡演節(jié)目的選擇主要是以《武動巔峰》功夫劇為主線,從武術的緣起《武源》,到部落之間戰(zhàn)爭的《武戰(zhàn)》、宮廷禮樂的《武韻》,到武術百花齊放的《武藝》,到現(xiàn)代武術走向世界、走向和諧社會的《武魂》為節(jié)目的主要篇章,通過不同時期的武術表演,呈現(xiàn)各階段武術的功能與價值。編排上主要采取武術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力求達到武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除展示武術運動的技術,還兼具藝術性、表演性及觀賞性等價值,以通俗、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表演過程中還特別安排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習武源中的動物拳術,例如猴拳、蛇拳、鷹拳動作等,有助于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選取了太極拳為元素的太極球、太極劍、太極拂塵、太極毛筆等, 符合國外觀眾樂于互動和實踐的特點。整臺節(jié)目的編排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通過劇情演繹,動作的起承轉合,多彩豐富的藝術手法,讓觀眾欣賞的不只是高超的武術技藝,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
3.3 演出時長安排
演出節(jié)目加上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時長90 min。每個單一節(jié)目的時長也不一,為5~8 min。為了避免審美疲勞,選用的節(jié)目形式多樣,汲取競技武術、傳統(tǒng)武術形式的技術和方法,將剛柔相濟的太極拳、瀟灑飄逸的劍術、精湛的刀槍棍棒等穿插到了劇目中,有剛有柔,或急或緩,使觀眾目不暇接,在演練中除了高難度的動作以外,更體現(xiàn)出武術中的精、氣、神。
3.4 節(jié)目翻譯安排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換活動,特別是在跨國演出時,不僅能夠促使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還為其更好地了解節(jié)目內(nèi)容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演出時,要考慮地區(qū)性差異,面對不同的受眾,針對性也需有所不同。要選擇一些簡單易懂的詞匯來進行描述,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來引起觀眾的注意。同時做好與主持人的交流工作,盡量使介紹能夠貼近國外觀眾的日常生活。
3.5 巡演協(xié)作與交流
演出前,巡演團相關負責人需與當?shù)厮薪哟莩龅目鬃訉W院對接,確定舞臺場地大小、燈光、音響設備、走臺與演出時間安排、觀眾情況、擬邀請嘉賓及宣傳工作等。同時,巡演團根據(jù)當?shù)厮答伒挠嘘P演出場地等信息,對整臺表演進行多個方案的設計,以確保演出效果。節(jié)目開始前,演出團也會運用多種軟硬件設施介紹演出團相關信息,讓提早到場的觀眾能夠?qū)Ρ硌輧?nèi)容進行初步的了解。 演出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和觀眾的交流,不能走刻板流程;其次是分工要明確,例如道具的擺放、候場的時間與位置,演員之間的協(xié)同作戰(zhàn)是保證演出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從節(jié)目的開始到最后,演員們必須以飽滿的精神,精湛的技術,展現(xiàn)給觀眾一場視覺盛宴。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武德武禮、拳法學習等多種形式,能夠更加活躍現(xiàn)場氣氛,調(diào)動現(xiàn)場觀眾的積極性,同時能夠加深觀眾對中國武術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演出結束后很多觀眾仍舊意猶未盡,上臺同演員合影留念,會進行一些交流,提出一些問題,這也是提升演出效果、加強溝通交流的最關鍵時刻。好的演后交流會能夠使好印象延續(xù)、深化,從而使觀眾對中國武術,甚至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endprint
4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巡演節(jié)目的創(chuàng)編特征
4.1 在序中闡釋武
《武動巔峰》劇目以武術的發(fā)展歷程為背景,闡述著武的功能與變遷,由人類與獵物周旋搏斗,總結與獵物搏斗的經(jīng)驗,積累狩獵的基本技能,形成武術的雛形的初級武術技能《武源》;由古代戰(zhàn)場血雨腥風、刀槍相撞、短兵相接的戰(zhàn)爭及最后止戈為武,化劍為犁而編排的《武戰(zhàn)》;在此之后,武術功效的著重點逐漸發(fā)生改變,武術進入宮廷演化為“宴樂興舞”,呈現(xiàn)一片祥和的景象的《武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武術流派林立,拳種紛呈,人們在習武、教武、比武中領悟武德武禮的《武藝》;時空轉換回現(xiàn)代之后,人們習武健體強身,將武術推廣到全世界,將武術思想發(fā)揚光大的《武之望》。整臺節(jié)目以武術歷史發(fā)展為中心軸,表現(xiàn)武術從原始狩獵開始的起源,到戰(zhàn)場的廝殺,到宮廷的禮樂宴飲、再到民間的流派,最后到現(xiàn)代的傳承,自始至終貫穿著中國人民勤奮好學、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追求和諧生活的態(tài)度和精神理念。
4.2 在編中秉承武
巡演節(jié)目的選擇是以《武動巔峰》為主題,以武術的發(fā)展為實線,同時輔以舞蹈,以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仁”“禮”等教育思想為虛線,并采取虛化人物形象和時代的方式,將戲劇元素、武術、舞蹈融為一體,在整臺節(jié)目的編排中始終體現(xiàn)儒家思想,展現(xiàn)出中國人民對“和諧”的追求從未停止。用“仁愛”與“正義” 作為整個編排的主旋律,貫穿首尾。尤其是在《武藝》《武韻》2個劇目中,在凸顯武美的同時,將武術、舞蹈及舞臺藝術融為一體。利用節(jié)目展示出古代人們以劍、傘、扇子、毛筆、水袖等作為武器行俠仗義,既展現(xiàn)了舞蹈獨特之美,又體現(xiàn)了習武者的俠者風范。通過刀棍的鏗鏘、劍槍的柔美、長拳的舒展等,把武術向美、向善的人文精神和攻防格斗的技術含義淋漓盡致地詮釋出來。這里的武術表演是中國文化、武術技術及藝術表現(xiàn)的結合體。通過巡演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讓觀眾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人民追求和諧、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
4.3 在演中反映武
在武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武術與藝術的結合由來已久。武術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因此,武術的舞臺表演在注重藝術化的表現(xiàn)形式的同時,更加注重技術元素的體現(xiàn)。在武術的“舞”化過程中,人們對“演”的期望值提升,渴望在場景中感受“練”的氛圍,達到“演”和“練”的目的,全面展示武術的精湛技藝。通過劇情、練、打、演的形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從而展現(xiàn)武術精神。同時,對演員的素質(zhì)要求也是較高的,只有演員擁有深厚的武術功底,以及細膩的表演動作,展現(xiàn)出武術的高超技藝,特別是要體現(xiàn)武術精、氣、神,使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對武術的功夫產(chǎn)生崇拜和對表演者產(chǎn)生敬佩?!段鋭訋p峰》便是將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或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jié)相結合的典型劇目,該劇運用了舞臺藝術手法烘托劇目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意境,加上演員高超的武術技藝及對音樂、服裝、背景、燈光、道具等一系列現(xiàn)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的巧妙結合,使武術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近距離地展現(xiàn)給觀眾。
5 對外武術項目巡演的反思
對外武術項目巡演在推廣中華武術,弘揚和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性。不僅對參與跨國演出的學生是一次極好的體驗與鍛煉的機會,而且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碰撞出火花的良好契機。通過對首都體育學院武術項目跨國巡演的設計與創(chuàng)編特征進行具體分析,對外武術項目巡演仍需進一步完善與改進。
5.1 拓展對外武術項目核心創(chuàng)編思路
內(nèi)容的創(chuàng)編是對外武術項目巡演質(zhì)量的保障和成功的關鍵。目前,對外武術項目巡演優(yōu)秀題材劇目還較缺乏,創(chuàng)編思路還不夠清晰。創(chuàng)編的節(jié)目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中國元素、中國符號,主題要鮮明;內(nèi)容的選取要豐富、有創(chuàng)意,內(nèi)容與形式要緊密結合;在服裝選取、演員妝容、舞臺道具的運用方面也要恰到好處;注重中西方藝術融合,考慮海外觀眾接受度和審美的習慣;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設計要巧妙,能吸引觀眾參與,節(jié)目時長適中,控制在70 min左右;節(jié)目編排要連貫有序, 使觀眾慢慢品味到武術“高、難、美、新、轉”的現(xiàn)代藝術美,這些動作雖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也充滿了刺激的視覺沖擊;品味武術陰陽、動靜、剛柔等“反道”之美。 節(jié)目編排整體效果要體現(xiàn)出震撼、節(jié)目細節(jié)之處體現(xiàn)細膩美感;表演節(jié)目要呈現(xiàn)武術意境,體現(xiàn)中國元素的武術文化精神。
5.2 不斷創(chuàng)新表演的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武術表演的質(zhì)量要求越來越高,一個成功的劇目創(chuàng)作離不開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不偏離武術文化內(nèi)涵的前提下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突出以“武”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加強與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融合;以武舞結合的表演形式,在融入舞蹈、燈光、音樂、情景的同時,更要凸顯武術的本質(zhì);以動靜結合為表演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以點帶面、巧妙運用道具和準確地把握節(jié)奏為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配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等手段,多元化呈現(xiàn)表演效果。
5.3 提升演員武術技藝
一臺節(jié)目的成功與否,演員的武術技術水平是整臺節(jié)目的核心,專業(yè)的武術演員,通過一些高難技術動作的展示,吸引觀眾眼球,使其嘆為觀止;通過動作中精、氣、神的表現(xiàn),領略武術神韻之美。對于非專業(yè)的演員,在編排中應盡量選用一些傳統(tǒng)拳術,氣勢剛猛、風格突出的拳種,例如南拳、八極拳等。同時還要提高演員的外語交際能力,在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傳播武術文化與中華文化。
5.4 加強團隊協(xié)作,承擔文化傳播使命
對外武術巡演團隊所承擔的不僅是表演的任務,從到達之后對巡演前場地大小、燈光、觀眾人數(shù)、LED背景等情況的落實,巡演中相互協(xié)作補臺,演出后溝通交流,下一步合作,都是團隊任務的一部分,都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完成效果的好壞都關系著武術表演的成功與否,同時也影響著觀眾對于節(jié)目的理解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成功都需要巡演團隊共同的努力,因此,要加強巡演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擔起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endprint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郭玉成.武術在國際傳播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J].體育學刊,2002(6):59.
[2] 李翠霞,趙岷,魏彪.對武舞文化變遷的歷史審視[J].武術科學,2006,3(8):23.
[3] 李秀. 遺留新加坡的海南瓊派武術探析:兼談新加坡最早的瓊籍華人武術團體光武國術團[J]. 武術科學,2012(3):4.
[4] 史慧佳. 交流與展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 2016年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在昆明召開[EB/OL].[2017-04-30].http//www.hanban.edu.cn/. http://www.hanban.edu.cn/.
[6] 三巡項目介紹[EB/OL].[2017-04-30].http://ciday.chinese.cn/all_sanxun_list?page=1.
[7]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yè)學院“武林漢韻”歐洲巡演首場演出羸得満堂彩[EB/OL].[2017-04-30].http://www.haedu.gov.cn/2015/09/30/1443597
406199.html.
[8]舊金山州立大學孔子學院.2013孔子學院北體巡演團首站舊金山演出成功[EB/OL].[2017-04-30].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3
-04/24/content_493219.htm.
[9] 徐旭忠. 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培育文化新業(yè)態(tài) 增強文化自信[J].中國經(jīng)貿(mào)導刊, 2017(3):52-55.
[10]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2010—2014)[S].
[11] 虞定海,張茂林.基于孔子學院的武術推廣模式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1):83.
[12] 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張學臣.談武術表演的觀賞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J].遼寧體育科技,2008,30(3):13.
[14] 陳青.武術推廣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8) :151.
[15] 王一川.藝術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98.
[16] 丁傳偉,丁保玉,張長念. 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路徑:以孔子學院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創(chuàng)意平臺建設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3):231.
[17] 張秋平,武術舞臺表演的“角色承擔”研究[J].武術研究,2017(4):42.
[18] 孟濤.舞臺表演對中華武術在美國傳播的影響[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4):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