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萍+杜素華
摘 要:“人文”一詞,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一方面是關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觀念,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這種理想的人(性)而設置的學科和課程。“素養(yǎng)”一詞,古已有之,也稱為“素質”,既是人們獲取知識、增長才能的生理基礎,也外在地表現(xiàn)為性格、能力、意志等品質。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是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fā)展程度,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形成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是人之所以為人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它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人文知識、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
一、中國古代人文素質教育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傳承的國家,但從上文“人文”一詞的詞源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私學和書院制為代表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專門培養(yǎng)人文素質。如孟子認為“夏曰校,殷曰序,周日庫,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其教學內容,據(jù)《禮記-周官》記載:“司徒以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知仁義圣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1]”。其中以“六藝”最為重要,而且所有這些科目皆注重道德訓練??梢姡瞎诺拇髮W教育皆為人文性的。這時的人文教育有著鮮明的階級性,從目的、制度到內容,都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學在官府”的性質。“六藝”是當時教育的基本內容,這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項。
春秋戰(zhàn)國時“天子失學,學在四夷”,私學大盛,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高潮。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一個典型時期,《禮記·大學》中提出了大學教育的目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2]?!辈⑻岢隽税藗€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學、治國、平天下,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木[3]”。這里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文素質的宗旨,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私學。
宋明書院制是古代人文素質教育的另一個代表。書院是由佛教的禪林制度變遷而來,大多設在文物薈萃,風景優(yōu)美之區(qū),如廬山白鹿洞院、岳麓書院。其活動內容除講學論道以外,還儲藏大量先哲墨跡圖書,頗有環(huán)境陶冶與人格感化的氣氛。那時的書院制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存天理,去人欲”,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育的根本內容在于內心修養(yǎng)。
時至今日,我國古代教育的人文化傳統(tǒng)被越來越被多的學者認同,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封建人文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根深蒂固,并且,這種封建人文精神充斥在整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之中。例如,“人文化成”創(chuàng)造精神與文化美德,“剛柔相濟”的理論思維力量,“厚德載物”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無不在突出人文精神。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但其最根本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既能認識到古代人文教育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在培養(yǎng)“君子”,為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中華文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應看到它是我國近現(xiàn)代乃至當代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寶貴思想源泉。
二、中國近現(xiàn)代大學人文素質教育
1.世紀中葉以后,西方的科學被逐漸引入中國,西學的傳入,促成舊學(中學,也可以說是人文教育)的解體并導致其發(fā)展方向產生變革。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我國古代人文素質教育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這種封建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提出了內修政治、外御強敵的進步主張,并抨擊封建主義的傳統(tǒng)教育,清朝政府也由于由于富國強兵的急切動機引進西方教育,這時的大學教育中以科學素質教育為主,但仍保留了部分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新的教育制度由此產生了,出現(xiàn)了外國語學校,工業(yè)技術學校和軍事學校等新型學校。晚清的封建教育性質雖然沒有改變,但還是加入了一些實用之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改革和新的教育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一方面對封建教育的思想支柱和主要內容進行抨擊,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經濟下的教育,主張建立適應大工業(yè)生產需求的現(xiàn)代教育。雖然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由古代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時期,以“科學民主”為中心口號的新教育非常重視大力發(fā)展軍事、制造、土建等實用教育,但同時,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其實質的呼聲一直構成我國近代教育發(fā)展的主潮。民國元年(1911年),就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發(fā)表了《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系統(tǒng)全面地闡明了他對于教育新方針政策的主張,他批評了晚清制定的“忠君”、“尊孔”的封建主義教育宗旨,提出國民教育、實用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等五種教育全面發(fā)展方針。他認為,在人的培養(yǎng)上,“五育”都很重要,是“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廢者也”。蔡元培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方針,就是以“養(yǎng)成共和國健全人格”為根本目標。他說:“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應該肯定,他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方針,在中國教育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中華民族新一代的成長有重要影響。
三、中國當代大學人文素質教育
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間,是我國大學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型大學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我國的大學教育按照專業(yè)設置課程,形成了極具專業(yè)教育色彩的課程體系,在這種專業(yè)教育模式下,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中的地位逐漸地被“邊緣化”了,政治課程取代了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
“文化大革命”后,高等教育經過撥亂反正和調整改革,開始走向正軌,但是,此時的高等教育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建國以來人文素質教育的“邊緣化”問題。雖然各高校的課程改革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但是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依然是教育的重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人文精神的衰微及其后果,逐步使仁人志士警醒。他們開始探究人文失落的緣由、人文精神對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意義、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政府也開始制定相應的政策并支持創(chuàng)辦各層次的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希望通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等方法改革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人才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素質。
參考文獻
[1]《禮記》.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99頁.
[2]《禮記》.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96頁.
[3]《禮記》.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8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