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仙
摘要:每當我捧起各冊教材進行教學前,在翻閱的過程中,給予我思考的問題是該如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高自學能力。以達到2011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我認為,鉆研文本,獲取信息要從“關注”開始。
關鍵詞:信息;目錄;導讀;閱讀材料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得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每當我捧起各冊教材進行教學前,在翻閱的過程中,給予我思考的問題是該如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高自學能力,以達到2011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我認為,鉆研文本,獲取信息應從“關注”開始。
一、關注“教材目錄”
當學生拿到課本心情是激動的,體驗是迫切的,于是引領他們關注“教本目錄”為引領,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通過瀏覽,學生對全冊單元安排及課型設置都能做一個感性理解,在通讀的基礎上既達到關注文本的總體目標又訓練了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學生可以從“本冊課本有八個單元,每單元有哪些課,包括語文園地來說明,這樣的關注學生可以從課內(nèi)習得詞法運用到課外,今后閱讀時必先讀目錄,養(yǎng)成好習慣。
二、關注“單元導讀”
把單元導讀當課上,它獨特形式和魅力豐富了我的教學內(nèi)容,也是我的教學風格,我認為單元導讀在單元課文學習之前要上的一種課,把握好詳略程度是我的我們教師教學的一種技巧。如何把握關鍵在于課前研讀教材和設計教法。導讀——喚起體驗貫穿始終單元整體感知,這種“經(jīng)驗穿透”的目的是以喚起個體親身經(jīng)歷中的涌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驗與體驗為基礎,來鋪墊整組課文的底色,單元主題猶如一條無形的線。它貫穿著單元教學的始終,它是我教學的隱形抓手,通過導學的單元主題的各篇課文,引導學生說的、讀的、寫的、練的都圍繞這一專題進行,讓學生親身參與感悟,體驗單元導讀的始終貫穿性,人教課標版的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帶我們走近祖國萬水千山”,有三首古詩詞《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兩篇精讀課文《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篇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和語文園地一組成。在教學這個單元時,我就利用導讀提示,用“片段賞讀”,把古詩詞和課文中優(yōu)美句段用多媒體展示,在學生朗朗讀書聲中感受一下祖國的風景之美,感受文本的語言之美,如:《桂林山水》朗讀了重點感受了漓江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的特點。加上不同語氣的朗讀指導,學生很自然喜歡朗讀喜歡學習。接下來再讀每篇課文,學生很自然的喜歡傾聽作者的筆聊了,也就達到了在文本中旅游--身不及,心所欲。同時,在讀文學文后被作者的經(jīng)歷,奇妙的表達而折服。激起了自己想去學習,想去積累,想去閱讀,想放飛心靈去特殊旅游的情感,這種學習熱情的驅動,孩子們會主動奔向想要追尋的目標,更快樂,更高效,更堅決的投入“戰(zhàn)斗”。
三、關注“詞語盤點”
我發(fā)現(xiàn)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每個單元前都把單元的詞連接起來單獨呈現(xiàn),這又是何用意?很多老師忽略不教,學生自己讀讀寫寫就過了,但教學中我欣喜發(fā)現(xiàn)其實詞語盤點中的詞語很多也很有趣,不僅僅是認讀會寫這樣簡單。于是,我把每個單元的詞語盤點當成一種課型來上。首先,讓學生明白“詞語盤點”的意思就是清查盤點。盤點精彩,清除疑惑,讓詞語盤點簡約而不簡單,教學詞語不走過場,要一種興趣盤點,精彩紛呈,多元整合,用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方法來關注。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詞語盤點時,這樣做,首先指導學生整理歸類并立足于學語文,用語文的層面,激活學生的思維,給詞語找到最好的歸宿。共四十七個詞語,可以這樣整理:
1.找一找詞語中的近義詞,如:玩賞—觀賞、擴散—散開、孔隙—縫隙、攀登—攀爬……;反義詞:涼爽—炎熱、高聳—低矮……。
2.將詞語按特點歸類。描寫山的詞語:峰巒雄偉、危峰兀立、連綿不斷、突兀森郁;描寫水的詞語:波瀾壯闊、水平如鏡。
3.發(fā)現(xiàn)特色詞。ABB式的:白皚皚、金燦燦、紅艷艷;AABB式的:重重疊疊、斑斑點點、枝枝丫丫等。讓“詞語盤點”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目標,這樣就真正實現(xiàn)了“盤點”的意義。
四、關注“閱讀材料”
有的課文后安排了相關的閱讀材料,但我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被忽略,只是讀讀而已。其應有的教學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通過解讀我發(fā)現(xiàn)閱讀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補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僅僅訓練學生的課外閱讀,而且可以根據(jù)教學和學習的需要訓練學生的讀寫結合,使這些閱讀材料作業(yè)發(fā)揮極致。例如: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21課《鄉(xiāng)下人家》文后的閱讀鏈接《在天晴了的時候》。戴望舒的這首詩以美麗的象征為對象,象征著人生到了平和的時刻就應該休息和享受生活帶來的舒適。先讓學生讀詩悟情,真切美妙的詩情,輕快和諧的詩韻都給人美的享受。因此,鑒賞過后進行仿寫。通過閱讀材料的拓展,于是學生就創(chuàng)作了另一些版本的能反映生活帶來的舒適和愜意的小詩《在天晴了的時候》、海浪小組創(chuàng)作的《在春來的時候》、筍芽小組創(chuàng)作的《在四季如畫時候》……。這次閱讀材料我先引領學生賞析,再閱讀,后拓展仿寫,這種方法把閱讀材料的作用發(fā)揮到最有效。同時在創(chuàng)作的中海發(fā)揮了小組合作的的優(yōu)勢,四人一組,人人參與,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正如葉圣陶先生說:“工具在手里,必須不斷地使用才能熟練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我個人認為,如果再加上能把教材中信息如:課程目錄、單元導讀、閱讀材料,寬帶網(wǎng)、趣味語文等資源進行有效地關注整合,那么小語中高段教學過程中就會得心應手,學生就會因會學而樂學,因樂學而學好,教學效果自然也就達到了課標要求的“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的目的。再加上整合學習資源,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關注每篇課文內(nèi)的信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整體提高,從而實現(xiàn)高效課堂,高效學習。同時,我也深深懂得“棵棵幼苗喜加淚,細教精講入書海,為師亦知任重遠,不待揚鞭自奮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