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他們愛崗敬業(yè)的程度甚至超過社會平均水平
隨著“90后”乃至“95后”大批踏入職場,抱怨的聲音多了起來?!叭涡浴薄安豢孔V”等詞匯似乎成為其標簽。類似的評價也曾被貼到“80后”“70后”身上。
對“90后”的刻板印象會不會只是年齡“鄙視鏈”上的最新一環(huán)?在評價“90后”時,或許也該審視一下自身,是不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成了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用“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論來顯示自己的資歷?
實際上,“90后”并非如刻板印象所顯示的那樣。
吃不了苦?
在搜索引擎框里輸入“千禧一代”這個詞,會發(fā)現(xiàn)“懶惰”赫然出現(xiàn)在自動完成選項的前三名。人們普遍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很容易感到無聊,他們希望得到即時滿足,而且總是在不同的臨時工作之間跳來跳去,很難固定地在一家單位工作。換句話說,他們并不是理想的員工。
在網(wǎng)上瘋傳的辭職信大多出自“90后”之手。如果說以前人們在辭職時大都是“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那么現(xiàn)在年輕人在揮手的同時,還要留下一段對前雇主的辛辣評價。
不少人將他們稱為“被寵壞的憤青”,說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來自他人——很大程度上是虛幻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過度的贊美,以至于他們在入職第一天就期望得到高工資和出人頭地的工作。然而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xiàn)實間的差距很快就體現(xiàn)出來,這讓“90后”和雇主產生了齟齬。
對于剛工作的新人來說,免不了端茶送水,而且還要加班加點,和之前設想的體面工作不太相同。即使是號稱“金領”的專業(yè)服務機構,其入門級工作也是單調而辛苦的,新員工每天要在枯燥的表格和幻燈片前煎熬幾個小時。
一名打算在咨詢行業(yè)大展身手的年輕人,工作后接到的首份任務是花3個月時間做一份近百頁卻沒人看的盡職調查,其挫敗感難免會浮上心頭。同樣的感覺會出現(xiàn)在一些初級律師身上,他們在實現(xiàn)“律政夢想”前,最初的任務是每天到樓下為資深律師跑腿收快遞。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年輕人很快就會感覺自己像機器的零件一樣,不但被無聲地“標準化”,而且被忽視,因為沒人會愿意花工夫去了解他們。
當“90后”在職場感到不適的時候,他們無力改變老板,就只能改變自身的選擇了。有些人開始從傳統(tǒng)的工作領域退出,尋找更能“釋放”自我的平臺,這也是造成人們對“90后”“懶惰”和“吃不了苦”等評價的根源。比起那些需要“吃苦”的工作,不少年輕人目前最想做的是網(wǎng)絡上的當紅博主,比如四分之三接受調查的英國年輕人作了這一選擇,在他們的心目中,網(wǎng)絡博主及其進階版“網(wǎng)紅”的吸引力已經(jīng)超過了傳統(tǒng)的醫(yī)生或者律師等職業(yè)。
其實,“90后”在找工作時,追求的一些基本要素和他們的前輩沒有區(qū)別,如有趣的工作內容、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保障、良好的發(fā)展前景,以及一份他們可以引以為傲的使命感。
對此,給他們貼標簽的人和雇主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忠誠的一代
標簽化的刻板印象從來都不是最準確的現(xiàn)實反映,對“90后”的評價也是如此。雖然有不少負面標簽被貼到了這個群體身上,但實際上他們也很容易被“洗白”,比如,2017年對英美兩國展開的全面調查就給了他們較高的評價。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2017年初發(fā)布了一份報告,其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90后”并非不能扎扎實實地安心工作,他們愛崗敬業(yè)的程度甚至要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這代人中間,每25個人當中,只有1人在25歲左右時一年換一次工作,也就是說,年流動率不足5%。
而上一代人,也就是“80后”,在同一年齡段時跳槽的概率比“70后”高出一倍。從個人收入角度看,這對他們是好事。每換一次工作往往能漲薪15%左右,而且還能獲得學習新技能的機會,同時可以判斷哪種類型的雇主更適合自己。對于那些始終待在一家公司的人,他們的薪酬幾乎原封不動。
調查結果顯示,“90后”與處在同一年齡段的老一輩一樣,懂得奉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他們非但沒有因為這種忠誠而獲得獎勵,反而背上了“浮躁”的名聲。
對“90后”的誤判也發(fā)生在美國。2017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利用美國勞工部的數(shù)據(jù)發(fā)布了類似的研究。這份報告發(fā)現(xiàn),18至35歲的美國勞動者與前輩年輕的時候忠于一家公司的概率相同。而在擁有大學學位的人中,“90后”為雇主效力的時間甚至高于同一年齡段的上一代人。
“90后”對崗位的忠誠或許和宏觀環(huán)境有關。他們踏入職場的時候,正趕上金融危機后的幾年,不得不從一開頭就要應對包括削減開支在內的各種影響,這也讓他們在工作中形成了更加謹慎的習慣。在金融危機后,人們通過跳槽獲得更好工作的機會相對少了很多,其信心或議價能力也相應降低。
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每年都會針對“90后”的態(tài)度發(fā)布研究報告,該公司的研究人員認為,在過去短短12個月內,發(fā)達國家最近的政治和社會不穩(wěn)定也導致年輕人對安全的渴望變得更加顯著。這份2017年針對世界各地的8000名“90后”進行的調查顯示,發(fā)達國家的這一代人如今不太愿意在2年內離職,而有在現(xiàn)有崗位上效力5年或更長時間意愿的人,人數(shù)比一年前有所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每10個“90后”里,有7人渴望全職工作,而非人們之前認為的這代人最喜歡自由職業(yè),主要原因是他們渴望“職業(yè)穩(wěn)定”和“固定收入”。
逐步改變社會
無論是對“90后”點贊,還是差評,難以改變的一個趨勢是:“90后”作為最有活力的群體,正在逐步改變社會。
比如,他們在重塑美國社會。雖然看起來傳統(tǒng)的中老年白人男性如今占支配地位,但“90后”的崛起正在改變這種狀況。
時間是“90后”最好的朋友。因為白人的中位年齡目前是43歲,而混血人種美國人的中位年齡則是20歲,這一以“90后”為主的群體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少數(shù)族裔。隨著“90后”進入生育高峰,在不久的將來,在美國出生的小孩中,會有大部分人屬于少數(shù)族裔。少數(shù)族裔目前已經(jīng)在美國年輕人中占了近一半比例;而隨著“嬰兒潮”時代出生的白人陸續(xù)退休,數(shù)量龐大的年長白人,很快就要靠更多元的年輕一代來養(yǎng)活。
從人口學的角度來觀察“90后”帶來的變化有些太過宏觀,其實在一些小的細節(jié)上,這代人已經(jīng)帶來了變化。比如,“空巢”的少了,“啃老”的似乎在增多,因為“90后”如今更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
皮尤研究中心對美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進行的一項新分析顯示,空巢開始不空了,18到34歲的年輕人更有可能與父母而非與戀人同住。報告發(fā)現(xiàn),2014年是一個轉折點,那一年有32.1%的人生活在父母家里,相比之下有31.6%的人和配偶或伴侶同住。
這與“90后”結婚和組建家庭的時間都比前幾代人晚有關。在上世紀60年代,女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shù)是20歲,男性是22歲。25歲以上的人群中,未婚者僅占一成。現(xiàn)在男女的初婚年齡中位數(shù)分別是29歲和27歲,25歲以上的群體中未婚者占五分之一。皮尤中心預測,這一代年輕人中,四分之一的人可能會終身不結婚。
這種情況不僅發(fā)生在美國,歐洲也同樣。在意大利,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比例甚至更高。
有人認為,“90后”的成年子女繼續(xù)生活在父母家里,可能標志著他們無法邁出步伐,成為真正的成年人。但更多的人覺得這種改變沒問題,家人會覺得彼此之間更親近,相互陪伴的時間更多了。
當“90后”的標簽從“懶惰”“自我”等變成“忠誠”乃至“戀家”,這個世界會不會顯得更有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