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娟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原來的前身是“徽劇”,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陸續(xù)進入北京,他們與其它地方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方法融合而最終形成。而“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fā)端于古老的吳歌,是一種有著深刻歷史積淀的地方戲劇。經(jīng)過民間的演唱流變衍化,一代代藝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藝術的借鑒融合逐漸形成錫劇的雛形。這兩種劇種起源在地域上距離并不遠,發(fā)展過程中相互融合,而且是在舞臺藝術上特別是服飾藝術上相互借鑒與影響,對其比較研究更能剖析出兩種劇目藝術之間的差異與聯(lián)系性。本文將針對兩個劇種常用的幾種表演服飾進行案例分析,對中國傳統(tǒng)表演戲劇服飾進行追根溯源研究。
中國戲曲服飾最大特征即程式性與范制化,也就是說固定曲目的角色都有其嚴格的服飾樣式,這種規(guī)制包括了服飾形制、顏色、紋飾、搭配等等。男角與女角、文與武、老與少,乃至生旦凈末丑都有其自身象征性的服飾,以下將京劇與錫劇中共同的一些典型服飾案例進行分析,歸納出兩種戲劇服飾之間的共同處與差異性,以及其后所蘊含的意義。
京劇是最早使用帔這種表演服飾的。帔即女性穿著的“對襟長袍”,來源于明代對襟大袖褙子裝?!班笔蔷﹦》椫械闹匾M成,京劇中會根據(jù)角色來設置不同的“帔”,如皇帔、團花帔、紅帔、女紅帔、女皇帔、女團花帔、均衡紋樣女花帔、對稱紋樣女花帔、老旦皇帔、老旦團花帔、觀音帔等等。穿著者身份不同選擇的帔也截然不同,如《打金磚》之劉秀穿著的即“皇帔”;《乾坤福壽鏡》之林鶴穿著代表鄉(xiāng)坤豪宦衣著的略俗的“團花帔”;《望江亭》的白士中穿著象征狀元登科的“紅帔”,該劇中譚記兒穿著的則是與白士中對應的“女紅帔”;《打金磚》中郭妃穿著的是皇后、貴妃穿著的“女皇帔”;《白蛇傳》里白素貞穿著已婚婦女的“女團花帔”。不同帔對年齡身份都有不同的規(guī)制要求。
圖1 1982年《三夫人》劇照。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圖2 1983年《三夫人》劇照。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而錫劇服飾藝術中,帔也是女角常常穿著的服飾。1982年的錫劇劇目《三夫人》(圖1-2)中,南宋時秦檜專權將抗金名將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風波亭,又傳旨要斬岳氏滿門,幸得韓世忠妻梁紅玉相救。滇南王柴排福及其母柴夫人,圖報20年前岳飛槍挑小梁王柴桂之仇,欲擒殺岳氏滿門,幸梁紅玉趕到,曉以民族大義,國事為重,促使柴夫人母子幡然醒悟,三位夫人又義結金蘭,共謀抗金報國大業(yè)。其中柴夫人作為滇南王之母,頭戴鳳冠,穿著“霞帔”,《格致鏡原》引《名義考》中稱“今命婦衣外以織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長,中分而前兩開之,在肩背之間,謂之霞帔”,頸部為云肩,下擺綴以五彩垂緣。胸前、背后綴以補子,下繪制“八寶平水”紋,下露馬面裙。此形式是完全寫實,按照明代冠禮制度的命婦服飾。岳夫人則著素色帔,只是領緣鑲一圈花邊,下著馬面長裙。素色帔一般為平民年紀較大婦女穿著,也符合岳飛被貶的身份。梁紅玉頭戴翎子生的頭飾,著“花箭衣”,京劇《擋馬》之楊八姐也曾穿著。但也不是完全京劇花箭衣,只取了形制紋飾變了鳳鳥與盤長結飾。此服為京劇女將扮相,穿著時背絳子,表示緊束武服,外著披風,一幅英武的女英雄形像。
對比兩種劇目中的帔,可見錫劇的帔是取自于京劇帔的規(guī)制,特別是對穿著者門第、身份的規(guī)制都參照了京劇。但是除此以外,錫劇還參照了一些歷史題材的服飾,如“霞帔”就是完全寫實地照搬了明代霞帔的規(guī)制,對于京劇中的如“花箭衣”這種特殊服飾,錫劇也有吸收,但是同樣也經(jīng)過了改變增加了江南的一些紋飾,使得更符合錫劇的歷史背景。
褶,是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詞,形制似“道袍”,即斜領衫。一般為斜大領,寬身,闊繡。衽邊有緣邊,這種服飾來自于明代的交領大袖衫。在京劇中,男裝褶的形制并沒有多少變化,主要是其裝飾紋飾、紋飾布局和色彩的不同來區(qū)別角的身份。如文小生的褶用角隅紋,叫“角花”,武小生則用二方連續(xù)紋飾裝飾褶的四周邊緣。武生用適合紋樣的圓形,王文丑用小碎花。
錫劇中男角不少穿著“褶”的,如1984年《百花贈劍》中,安西王謀反,??槌⑴纱蛉胪醺拈g諜,并最終騙得公主信賴導致安西王兵敗。其中??〈┲鴦t為“文小生花褶”,為文小生穿著,在交衽邊飾花紋,并在下擺角隅裝飾枝子花,但由于較為花哨多用于輕佻之人,如京劇《牡丹亭驚夢》中的柳夢海,而錫劇《百花贈劍》中海俊也是翩翩公子形像,因此也穿著了這種“花褶”,與京劇對人物定位相同。
圖3 1983年《玉蜻蜓》。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圖4 錫劇《秋江》,蔡瑜飾。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圖5 京劇《秋江》之陳妙常裝扮。圖片來源于《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圖6 1959年錫劇劇目《孟麗君》。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圖7 《打金磚》劉秀穿著皇帔。圖片來源于《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圖8 京劇《群英會》之周瑜著“白團龍蟒”。圖片來源于《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圖9 1957年錫劇《追魚》之鯉魚精與張珍。圖片來自《太湖一枝梅》
圖10 京劇古裝。圖片來源于《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圖11 京劇《天女散花》之仙女衣。圖片來源于《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京劇中有著特殊的坎肩“水田坎肩”,其形制與一般坎肩無異,但是紋樣特殊,繡由深藍、淺藍、白色組成的水田紋飾,胸前為如意頭形裝飾,下常常配馬面長裙穿著?!肚锝凡粌H是京劇劇目,還是錫劇劇目,但是服飾卻有區(qū)別。京劇《秋江》中陳妙常著水田坎肩無袖(圖5),領子為如意頭領飾,束腰。而錫劇中的“水田坎肩”裝飾更加隨性,如在如意頭領飾上繡了多個“佛”字,強調(diào)其穿著水田坎肩者身份為尼姑,另水天紋更簡化成深藍與白色組合,白色紋飾里還繡花。而在另一出錫劇《玉蜻蜓》(圖3)中,尼姑王智貞頭戴珠冠,垂佛字絳帶,也穿著水田坎肩,水田坎肩制式與錫劇《秋江》接近(圖4),僅僅只是不繡佛字,大概因為冠飾上已垂佛字的絳帶緣故吧。
“蟒”是中國戲曲服飾中對于“蟒袍”的專用名詞,是帝王王族穿著的高貴服飾,一般京劇中都是王侯穿著。蟒服基本尊重我國清代蟒龍袍制度,又可按照龍的形態(tài)分為行龍蟒、團龍蟒、大龍蟒等。京劇中描繪王侯將相的橋段皆出現(xiàn)蟒袍,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龍著“紅團龍蟒”,《古城會》里的關羽穿著的綠團龍蟒,《打金磚》里劉秀穿著的皇團龍蟒,群英會里周瑜穿著的白團龍蟒等等。1959年《孟麗君》里,孟麗君得中狀元,穿著的即“團龍蟒”,頭戴幞頭,肩部加靠領(三尖領)(圖6),這種靠領是武將身份的標志,這是京劇中的特色語言,也被吸收納入錫劇服飾藝術中。“團龍蟒”上繪制四爪正蟒,下繪“海水江崖”,上有“八寶平水”紋飾,皆是依據(jù)清朝龍蟒服制繡制。旁側的元成帝則穿改良過的“皇帔”,《打金磚》劉秀頭戴九龍冠(圖7),穿著雙龍戲珠的皇帔。而也許是孟麗君的蟒袍過于華藻,而地位又不及元成帝,因此元成帝的皇帔被裝飾得尤其華麗,以符合服制規(guī)矩。
自漢代以來,中國古人對仙人的幻象便是“羽人”,這種羽人在漢代西王母的服飾上可見端倪,西王母穿著的則是類似后世云肩的“羽服”,至此之后,對仙女披羽服的概念一直在華夏文明中保留下來了?!肮叛b”是京劇中梅派古裝的創(chuàng)制,發(fā)源于“云臺衣”,但最后又加入了許多獨創(chuàng)元素,突出的特征是云肩遮胸頸部,闊水袖,腰部接飄帶和圍裙。1957年錫劇《追魚》中的“鯉魚精”即穿著一種集合了京劇“古裝”與“仙女衣”的服飾(圖9)?!跋膳隆笔蔷﹦≈幸环N特制服飾,其特征是包括了絳帶組成的云肩和腰部飄帶群,這種裙子在旋轉舞蹈時候非常美麗。錫劇《追魚》中的“鯉魚精”則是集合了京劇“古裝”(圖10)與“仙女衣”(圖11)的特點而成,既有象征“羽衣”的云肩亦有“飄帶裙”,這種特制服飾打造了幻象中的神怪女子形像。
從劇種的起源來說,錫劇與京劇就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兩個劇種起源地接近,而且劇目也有許多共同處,特別是舞美表現(xiàn)中,京劇十分重視建立京劇表演服飾體系,強調(diào)生旦凈末丑的服制規(guī)范,文武有別,從款式、色彩至紋飾與搭配,皆有嚴格的系統(tǒng)規(guī)范。而錫劇服飾體系中以京劇服飾為基礎的一種戲劇表演體系,在借鑒過程中并非照搬一切,而是根據(jù)錫劇角色進行取材與雜糅,這種雜糅的基礎是角色身份、背景,如錫劇《追魚》之鯉魚精服飾就是非典型的京劇服飾,是京劇中古裝與仙女衣的結合體,錫劇不少服飾還是京劇加入了江南服飾特色,這也反映了錫劇是對京劇服飾的改良與雜糅,錫劇服飾沒有那么強調(diào)范制,但是卻更具浪漫主義與藝術表現(xiàn)力。
京劇原來的前身是“徽劇”,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陸續(xù)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最終形成京劇。而錫劇是典型江南戲劇,發(fā)端于古老的吳歌。因此在服飾紋飾上,錫劇以京劇紋飾體系與紋飾構成方式為基礎,還容納了大量江南特色的卷草、纏枝花紋飾。如1983年《三夫人》中,張繼祖穿著為京劇中的“改良官服”,是對傳統(tǒng)官服加以改變,采用平金繡圓形紋樣代替補子,并在下擺與袖口繡以紋飾,張繼祖的改良官服紋飾則飾江南特色的卷草紋飾。特別是錫劇經(jīng)典之作《珍珠塔》中,由于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劇,因此服飾出現(xiàn)了大量的娟秀的江南特色刺繡紋飾,特別是宋式寫實花鳥紋樣,形成宋代江南裝飾風格和時代特征。
錫劇與京劇作為起源地較近的表演藝術,前者無疑是借鑒了后者的舞臺美術特別是服飾藝術,但是由于受到地方戲劇形式的多種影響,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它在吸收京劇服飾過程中也存在改良與雜糅的現(xiàn)象,使得錫劇服飾具有更強的浪漫主義與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特別是一些特殊的江南劇目或神話題材。而一些歷史劇目則在京劇服飾生旦凈末丑基礎上,大膽融入了更多想象的紋飾與色彩,使之逐漸成為最具江南藝術特色的地方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