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都可以進行全新寫作,教學中把文言文作品本身當作寫作的依托,或一篇一段,或全篇整體,或語言表達,或寫作技巧,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優(yōu)化了作文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強化訓練。
一、擴寫
“言簡意豐”是文言文的顯著特點。它一般不像現代文學作品那樣濃墨重彩地刻畫人物的音容相貌、描述事情的來龍去脈,有時還會留有“空白”。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放開思路,展開想象,對原文進行發(fā)揮,使其內容更加充實、豐富。當然擴寫要在忠實原文主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造,或變略寫為詳寫,或填補作品的“留白”。
在學習《刺客列傳》“易水送別”一節(jié)時,筆者讓學生通過荊軻所見、所聞、所為的細節(jié),展開豐富的想像,補寫出荊軻當時的心理。有學生寫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荊軻停住了腳步,望著身后那些白色的衣冠,心中涌起的竟然是一股股暖流:人生一場,能夠選擇這樣地離開,不也是一種驕傲嗎?唯一舍不得的就是高漸離的筑音了,這位與自己在燕市相樂相泣的知己此刻該是怎樣的心傷呢?北方的朔風吹寒了易水,更激起這位無家可歸的游子滿腔的豪情,為了羸弱的燕人的生存,為了太子丹那俯下的高貴的身軀,我,絕不再回頭……”這段文字寫出了荊軻訣別時復雜的心里狀態(tài),有舍我其誰的擔當豪情,有對知己者的濃濃不舍,讓讀者更容易走進人物的內心,更為之動容??梢娮髡咭褱蚀_把握了人物形象,并且能夠運用一定的語言技巧將原文演繹得生動形象。
將省略寫的內容恢復為詳細敘述,使凝練的東西變得具體,使跳躍變得連貫,使文章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所以說,擴寫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仿寫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成熟。”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也曾說過:“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可見,人的語言能力是在學習實踐的模仿和創(chuàng)新中運漸提高的。
入選教材的文言文文質兼美,在題材選取、遣詞造句、篇章結構、抒情議論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在學生與文章取得共鳴之時,啟發(fā)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閱歷,模仿課文的行文進行仿寫,學生確實能發(fā)揮出不可思議的潛力來。仿寫是讓學生有樣可仿,有??尚?。有人把仿寫類同于初學書法者描紅和臨帖,能很快使學生將某些寫作知識轉變?yōu)閷嶋H寫作技能。仿寫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體的。從內容上看,詞匯、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選材、布局、修辭和照應等都可以仿寫。
仿寫,走的是讀寫結合之路,“以讀促寫”。因此,課前老師選擇好范文是關鍵。應該選取經典文章,還要想好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進行仿寫訓練應遵循“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
三、續(xù)寫
續(xù)寫是命題作文的一種形式,是從原文出發(fā),遵循原文的思路,接續(xù)原文的內容情節(jié),把作者沒有寫出來的或不打算寫出來的內容,通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成文字的一種寫作形式。文言文中有不少情節(jié)生動,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學生學完后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且有的課文結尾寫得留有余地,耐人尋味,“言盡而意無窮”。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推測可能產生的新結局,續(xù)寫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續(xù)寫是依據原文展開的,既有材料事跡、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依據,又可以把原作中設置的伏筆、懸念、重要的疑點等作為確立情節(jié)的延伸點,學生寫出的結果應符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合理而自然。
筆者曾要求學生就《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刎頸之交”,《項羽本紀》中的“烏江自刎”等情節(jié)展開聯想,進行續(xù)寫。有的學生續(xù)寫“刎頸之交”,既續(xù)出廉頗藺相如精誠合作、同仇敵愾的之事,又寫出藺相如去世后,廉頗獨自捍衛(wèi)國家的壯舉,還寫有廉頗被排擠思念摯友的情節(jié),甚至發(fā)出“廉頗老矣,尚能久存乎”的慨嘆,合情合理,又高于原文。
續(xù)寫可以深化對原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材料的整合能力。而且這種帶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練筆,有助于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樂于動筆。
四、評寫
評論屬于議論文范疇,一般認為寫“評論”的難度較大。其實只要在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他們就能寫出較理想的評論來。寫評論的角度可以是多樣的??梢葬槍ξ闹械哪骋挥^點展開議論、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論證能力。如學完《游褒禪山記》后,就“志”“力”“物”三者的關系展開議論,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就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和鑒賞水平。筆者曾指導學生寫過《各具風姿,栩栩如生——<鴻門宴>人物對話藝術》,《文思看山不喜平——評<秋聲賦>的行文思路》等。另外,文章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在不同的學生心中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因而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后作出自己的分析與評價。在學習《鴻門宴》之后,筆者拓展了一些后人評說項羽的材料,如李清照《夏日絕句》、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王立群《百家講壇》的講稿等。讓學生以《我心中的項羽》為題談談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引導學生用現代的觀念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判,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見解。寫作的過程,也是陶冶自身美好心靈,塑造崇高道德情操的過程。
當然,要提醒學生寫評論時觀點要鮮明,要用確鑿的材料去支持觀點,引證的材料首先要來自作品本身,也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觀點要始終保持一致。
總之,寫作訓練與文言文教學結合起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學活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三得。若能持之以恒,反復實踐,學生的寫作就會得心應手,從而漸漸達到“筆下生花”、“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