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鵬舉 戴俊騁 魏西笑
(中央財經大學 文化經濟研究院,北京 100081;海南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南 ???570228)
中國文化貿易的結構、問題與建議
魏鵬舉 戴俊騁 魏西笑
(中央財經大學 文化經濟研究院,北京 100081;海南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依據現有統計數據分析,中國已經是文化產品貿易大國,但文化服務出口則表現疲弱,這是中國文化貿易的總體結構特征。中國文化貿易存在占整體貿易比重小、文化附加值低、國有文化企業(yè)貢獻不足等問題。隨著國家將文化貿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文化貿易相關扶持政策紛紛出臺,在鞏固現有成效的基礎上,中國文化貿易發(fā)展尚需著重在發(fā)揮內生市場比較優(yōu)勢、培育文化產業(yè)主體及促進文化金融等方面發(fā)力。
文化貿易;文化政策;文化產業(yè)
圖1 2010—2015年中國進出口經常賬戶差額比較 (單位:億美元)①數據來源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
產品貿易順差而服務貿易逆差的結構性特征是中國進出口的整體性現象。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年度表)數據來看,2008—2015年中國進出口經常賬戶差額統計中,貨物貿易差額雖然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2009—2011年連續(xù)3年增長回落,但總體上呈現很顯著的出超趨勢;而服務貿易在最近8年的表現則呈現逆差快速增大的趨勢特征。(見圖1)
從全球的范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文化產品出口大國,但文化服務出口則表現疲弱,這是中國文化貿易的總體性結構特征。根據聯合國統計研究院的文化統計框架①UNESCO,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 Montreal: UIS,2009.,文化產品包括文化自然遺產、表演和慶典、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音像和交互媒體以及設計與創(chuàng)意服務6大類。文化服務則根據聯合國第86號出版物《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中關于擴大的國際收支服務分類(EBOPS)對服務貿易的分類,包括使用費和許可費,音像及相關服務,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3大類。*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2002,第45-47頁。相比聯合國文化貿易的統計口徑,盡管納入進出口統計的文化產品同樣有6大類,文化服務有3大類,但目前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統計口徑要寬,而服務貿易統計口徑整體比較窄。*2007年商務部確定的核心文化產品目錄包括文化遺產、印刷品、聲像制品、視覺藝術品、視聽媒介和其他6大類,“其他”包括宣紙、毛筆、樂器,是結合中國文化產品的特點確定的。核心文化服務進出口目錄包括3大類,即廣告宣傳、電影音像和版權、著作權和稿費。通過兩個不同統計口徑下的中國文化貿易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中國文化貿易的結構性特征。
(一)文化產品貿易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見圖2),從最近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文化產品的出口持續(xù)增長,進口規(guī)模始終不大,表現為明顯的出超特征。
根據聯合國統計口徑來看(見圖3),呈現出明顯一致的出超態(tài)勢。文化產品出口規(guī)模增長迅速,文化產品進口規(guī)模平穩(wěn)增加,文化產品貿易順差不斷加大。
圖2 按國家局統計口徑2010—2014年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體情況( 單位:億美元)③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圖3 按聯合國統計口徑2004—2013年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體情況( 單位:億美元)④UNESCO,The Globalsation of Cultural Trade: A Shift in Consumption,Montreal: UIS 2016,pp.100-101.
(二)文化服務貿易
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文化服務的進出口額都不大,2012年的出口額為48.5億美元,進口額為38.5億美元,順差10億美元。(見圖4)具體分析,納入統計的3大類文化服務中,廣告宣傳的出口狀況較好,而內容版權類的逆差明顯。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廣告宣傳的進出口順差額在2012年最高達到20億美元,而電影音像的進出口逆差額持續(xù)增大,最高到2013年達到6億美元。(見圖5)
圖4 2010-2012 年中國文化服務出口額比較 (單位:億美元)⑤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圖5 主要文化服務貿易項的差額(單位:億美元)⑥數據來源為國家外匯管理局。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委員會統計數據(見表1),中國文化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是逆差態(tài)勢日趨明顯。2002年中國文化服務貿易出口額為5.35億美元,2013 年增加了13倍多,增長至71.88億美元;2002年的貿易總額為41.4億美元,到2013年增長至331.28億美元,是2002年總量的8倍多。同期文化貿易逆差從30.72億元擴大至187.52億元。
表1 2002—2013年中國主要文化服務貿易額(單位:億美元)*劉蓉:《中國文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委員會統計數據整理
當前,文化市場是國家軟實力競爭的平臺,也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各國對文化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潛力的文化市場。根據普華永道最新出版的《全球娛樂和媒體產業(yè)概覽2016—2020》,2015年娛樂和媒體產業(yè)的世界市場規(guī)模達到1.7萬億美元。*PwC,Global Entertainment and Media Outlook 2016-2020,New York:PwC,2016,p.17.同年根據各國在世界市場所占的比重來看,美國(35.47%)、中國(9.93%)、日本(8.76%)、英國(5.26%)、德國(5.04%)等主要國家位居前列(見表2),中國已經躍居第二位。
政策四:3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統籌管理辦法》)和《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jié)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調劑管理辦法》)。
表2 2012年各國娛樂和媒體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比較(單位:億美元、%)*PwC,Global Entertainment and Media Outlook 2016-2020,New York:PwC,2016,p.17.
總體來看,中國的文化貿易方面有待改善的主要問題有三個:其一,從總量上來看,中國文化貿易總量不大,在總體進出口中的占比太小。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UNCTAD)發(fā)布的《創(chuàng)意經濟報告2013》對全球文化產品與服務貿易的統計分析,全球文化產品與服務貿易日益活躍,2011年全球創(chuàng)意產品和服務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6240億美元,較2010年的5595億美元增長了11.5%。*UNDP,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3-special edition: Widening local development pathway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New York, 2013, p.162.相比國際總體情況,2012年中國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文化進出口總值361.55億美元,僅僅占比0.9%。同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4705.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位于美國和德國之后;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為87億美元,僅僅占比1.8%。
其二,從結構上來看,相比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出口,中國在服務和價值輸出方面乏善可陳。按照聯合國《創(chuàng)意經濟報告2013》,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國際文化貿易地位在提升,尤其是中國的文化產品出口在國際貿易中的增長受到矚目。需要注意的是,發(fā)展中和轉軌經濟體的文化貿易更多的是體現在物質形態(tài)的產品出口方面,而軟性的文化服務在國際貿易中的表現并不好。(見表3)正如第一部分的分析結果,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經濟體的代表,這個特征尤為突出。文化服務貿易不僅總量很小,而且在內容與版權方面的輸出長期疲弱,貿易逆差甚至有加大的趨勢,這顯然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地位不匹配。
表3 2002—2011年不同經濟發(fā)展階段主體的創(chuàng)意產品出口量(單位:百萬美元)*UNDP,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3 special edition: Widening local development pathway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New York, 2013,p.162.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委員會統計數據整理
其三,從主體來看,作為中國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有文化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嚴重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截至201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yè)資產總計5萬億元。其中占大型文化企業(yè)單位總數不足15%的國有控股企業(yè)資產規(guī)模為1.69萬億元,占總資產比34%,居不同控股類型占比首位。而在這一年,國有企業(yè)的文化進出口總額為15.47億美元,僅占總量的5.6%,出口額下跌了19.68%,在所有的企業(yè)類型中表現最糟糕。(見表4)
表4 按企業(yè)性質分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情況(2012年)(單位:億美元、%)
正如“文化例外”的提出源自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國家文化安全需要,中國的文化貿易政策盡管不用“文化例外”的提法,但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文化安全”其實也成為中國文化貿易支持政策的主軸?!拔幕踩钡乃悸繁憩F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以配額方式限制文化進口,另一個是加強宣傳意義的“文化走出去”。在中國的十八大之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等提法成為主流,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根本戰(zhàn)略的積極文化安全思維形成。除了積極發(fā)展壯大國內的文化產業(yè)之外,中國政府也試圖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于是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被納入了“文化走出去”的整體戰(zhàn)略之下,不僅被視作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助推器,也肩負著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政治使命。
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貿易支持政策一直由商務部牽頭,會同多部委聯合制定,主要圍繞“指導目錄”推行導向性產業(yè)政策。自2007年起,商務部會同文化部等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并以此為基礎評審發(fā)布了《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目錄》和《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2010年,商務部等十部門又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和項目目錄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商服貿發(fā)[2010]28號),全方位加大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和重點項目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2014年3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國發(fā)[2014]13號),象征著文化貿易上升為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奇葆5月22日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10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2016年初頒布的“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全文提出要“創(chuàng)新文化貿易方式,在交流互鑒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的文化貿易戰(zhàn)略思路已經明晰。
(一)中國支持文化貿易的主要政策手段
財政支持是基本政策手段,我國很早就對一些重點領域的文化“走出去”進行補貼。如2006—2009年期間,中央財政就安排電影“走出去”專項經費2100萬元,支持國產優(yōu)秀電影譯制洗印成外文電影拷貝;安排專項資金8013萬元,支持有關部門組織文化企業(yè)參加韓國首爾、德國法蘭克福等國際知名書展;安排專項資金2500萬元,支持國產音像制品的出口。2007—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動漫專項資金2700萬元,支持有關部門組織文化企業(yè)參加加拿大渥太華、法國安古蘭、日本東京等國際知名動漫節(jié)(展)。自2008年起,中央財政決定通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會同中宣部、商務部等部門對列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目錄》的重點企業(yè)給予績效獎勵。*對文化出口500萬美元(含)—1000萬美元的企業(yè),每家獎勵100萬元;對文化出口100萬美元(含)—500萬美元的企業(yè),每家獎勵50萬元;對文化出口50萬美元(含)—100萬美元的企業(yè),每家獎勵25萬元。同時,自2010年起,中央財政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中專門安排境外投資補助,2012年又將譯制服務、境外演藝、廣播落地等納入支持范圍,對海外拓展成果突出的文化企業(yè)給予重點支持。2012年,財政部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和中央文化企業(y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同時將支持文化“走出去”納入重點支持范圍。
在稅收優(yōu)惠方面。2003年以來,中國出臺了《關于支持文化企業(yè)發(fā)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yè)單位轉制為企業(yè)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稅收優(yōu)惠政策,涉及文化產品出口退稅、營業(yè)稅免征、進口關稅免征等方面,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yè)均可享受。這些政策覆蓋面較廣、力度較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相關文化企業(yè)稅費成本。2014年出臺的《關于加快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對國家重點鼓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全部實現增值稅零稅率或免稅,文化企業(yè)還可享受服務外包企業(yè)相關稅收優(yōu)惠政策。
在金融支持方面,文化企業(yè)在信貸、發(fā)行債券、出口擔保方面將獲得更多支持?!兑庖姟诽岢觯悍蠗l件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發(fā)行企業(yè)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yè)債務得到支持;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和項目,鼓勵保險機構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采取靈活承保政策,優(yōu)化投保手續(xù);鼓勵保險機構創(chuàng)新在文化貿易中涉及的保險業(yè)務和險種。
此外,政府還通過其他方式為對外文化貿易提供支持:一是便利通關。近年來,中國海關大力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幫助企業(yè)享受通關便捷措施。2012年3月,北京海關與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AA企業(yè)擔保驗放通關程序責任書,后者將享受到海關最高級別的通關便捷措施。此外,北京、上海、福建、湖南等地都出臺了文化企業(yè)便利通關的政策,其中福建2014年3月還專門出臺了《關于推動福建對外文化貿易通關便利化的若干措施》。二是建設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各地建設對外文化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文化部會同地方政府嘗試建立了實施文化走出去國家戰(zhàn)略的“試驗田”,目前中國已擁有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三是完善服務保障方面,重點支持文化企業(yè)進行涉外知識產權維權,加強對外文化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四是建立健全文化貿易中介機構,利用各類文化產業(yè)博覽會平臺促成企業(yè)合作。五是加強對外文化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與引進工作。
(二)中國文化貿易支持政策的轉型趨勢
“十二五”以來,中央政府的系列重磅文件對文化貿易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增強文化貿易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要求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yè),支持文化企業(yè)到境外開拓市場。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廣東等文化貿易突出的省市都出臺了扶持文化貿易的政策。
2014年3月,多部門聯動統籌出臺的《關于加快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中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的發(fā)展目標,標志著對外文化貿易被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描繪出文化貿易從消極的“文化安全”向積極的文化“走出去”的升級軌跡。中國政府現在強調文化提升軟實力,不僅僅從宣傳層面,而開始用經濟的手段,從貿易的視角來推動文化走出去。事實證明,只有用經濟的方式,只有用貿易的方式,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才能真正被其他國家接受。“既掏別人的腰包,又掏別人的心窩”,才是最好的走出去方式。*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光明日報》的文章也提到:經驗表明,文化產品“賣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F在,世界主要國家普遍采用貿易和投資的方式,推動本國文化走出去。上海自貿區(qū)的文化貿易試驗是最佳注腳:一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充分利用自貿區(qū)的開放政策,可以有效推動文化產業(yè)全產業(yè)鏈提升,如通過文化設備租賃,將文化產品的生產流程納入保稅區(qū),并實現產品外銷;二是負面清單,目前在文化領域已開放了游戲機生產和銷售、演藝經紀、娛樂場所三項內容,探索在影視出版、建筑設計等多個領域擴大開放。
2015年,五部委聯合發(fā)布了《對外文化貿易統計體系(2015)》,涵蓋了更大范圍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類別,有效對接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yè)分類(2012)》和海關總署發(fā)布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2015)》,使得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有了具有國際可比性的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數據體系。
(三)發(fā)展中國文化貿易的三個政策建議
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是一個系統性的戰(zhàn)略工程,絕不可能靠幾個文件就能快速起效。至關重要的是要尊重文化產業(yè)和市場發(fā)展的規(guī)律,積極扶持中國文化企業(yè)做大做強,促進對外文化貿易與投資的活躍,從根本上提升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繁榮文化內需,這是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文化產業(yè)的國內市場越大國家競爭優(yōu)勢越顯著。美國及日本等大部分主要文化輸出國以其強大的國內內需為基礎,在文化內容產業(y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產業(yè)的競爭力得到保證,自然帶動出口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規(guī)模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中國文化貿易的基礎一定要建立在本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和文化市場的繁榮上,
其次,要大力扶持文化企業(yè),這是中國文化貿易能力建設的核心。企業(yè)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文化企業(yè)自然也應當成為市場化文化貿易的發(fā)動機和受益者。這既是提升文化貿易長期能力的根本,也是避免宣傳式文化“走出去”模式,并真正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政策建議一是以財稅金融政策為抓手,不斷加大對文化出口企業(yè)的支持力度,讓企業(yè)有能力、有實力、有條件走出去;二是以扶優(yōu)扶強為原則,通過多種政策手段,力爭在短時間內重點支持、打造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業(yè),尤其要提升國有文化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三是以支持關鍵環(huán)節(jié)為重點,讓企業(yè)不僅能“走出去”,還能“走進去”“立得住”。
第三,要大力促進對外文化金融,這是中國文化貿易提速增效的關鍵。文化有“折扣”,資本無“芥蒂”。在現代全球化的語境中,資本是經濟發(fā)展的高級形態(tài),文化“走出去”最好的載體是資本,通過文化投資實施的“走出去”,不僅經濟效益更顯著,也可以有效克服文化“走出去”水土不服的問題。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對外文化投資的基礎和條件已經比較成熟。政策建議一是鼓勵文化企業(yè)的國際合資,推動中國文化企業(yè)與有實力的海外同業(yè)公司采取合作、合資的方式逐步融入國際文化市場;二是支持中國資本對外直接投資、并購重組文化企業(yè),彌補并增強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相對較弱的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三是扶持對外文化金融創(chuàng)新,探索將中國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國際化的路徑,積極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類的互聯網金融,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支持中國內容與創(chuàng)意,同時起到開拓國際市場的效用。
(責任編輯:陸曉芳)
G124
A
1003-4145[2017]10-0055-06
2016-09-20
魏鵬舉,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教授。戴俊騁,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講師。魏西笑,男,海南大學2015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本科生。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淘寶村的地方形成及對鄉(xiāng)村文化空間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41501149)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聚集區(qū)創(chuàng)新動力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9142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