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麥
在2002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蝴蝶》里,朱利安跋山涉水去尋覓一只名叫“伊莎貝拉”(Isabellae)的蝴蝶,影片唯美地再現(xiàn)了伊莎貝拉破繭成蝶的過程。從外觀上看,伊莎貝拉酷似蝴蝶,人們也俗稱其為蝶。其實,從生物學(xué)的意義上說,“伊莎貝拉”并不是蝶,而是蛾。
“伊莎貝拉”這一名字來源于它的學(xué)名Graellsia Isabellae。1898年,西班牙人格拉埃爾斯發(fā)現(xiàn)了一種稀有而美麗的蛾,這種蛾隨即被賜予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名字。此外,這種蛾也被稱為“西班牙月蛾”或“條紋長尾蛾”。
伊莎貝拉蝶是異亞目蛾,分屬天蠶蛾科,主要分布于歐洲,生活在海拔900~1700米的高山、陡坡、針葉林等地區(qū)。據(jù)查,橫亙在西班牙與法國邊境的比利牛斯山脈的森林中就有伊莎貝拉蝶出沒。它的飛行期在4~7月,但伊莎貝拉蝶既非晝行,也非夜行,它一般于黃昏時分現(xiàn)身,飛至子夜。正因如此,人們認為它高貴的名稱愈發(fā)反襯了它的寂寞。
較之于一般的蝶或蛾,伊莎貝拉蝶的體型更大,成蟲翅展為80~100毫米,約有巴掌大小。其雙翅為綠色,帶有明顯的褐色脈紋,每片翅膀中央有一塊藍斑。幾種顏色相間,讓它看起來明朗璀璨,因而它被稱為“歐洲大陸現(xiàn)存的最美麗、最罕見的蛾”。
這種蛾每年僅繁殖一代,交配周期約為10天。蛾卵為白色,帶有褐色記號,被一枚枚地產(chǎn)在歐洲赤松的葉片背面。幼蟲破卵成長,在最后階段會長到80毫米,一般為綠色,但布滿白色斑點,背部和兩側(cè)長有大量絨毛簇,而且背部有一條明顯的縱向暗色帶狀寬斑紋。因為它喜食林松和黑皮松的葉片,也曾被人戲稱為松毛蟲的一種。
伊莎貝拉蝶的羽化時間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間,它的蛹通常藏在松樹細枝的白色絲繭里,人們很難見到。發(fā)育成熟的伊莎貝拉蝶不進食,因而只能存活2~16天,在松林、曠野間稍縱即逝。
盡管個性特別,但伊莎貝拉蝶和眾多蛾類一樣,也具有趨光性。因此,觀察伊莎貝拉蝶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光照陷阱來吸引它們。恰如電影《蝴蝶》中的朱利安守候在伊莎貝拉蝶羽化的季節(jié),在黃昏來臨之前用燈光照亮繃緊的白色床單(可用晾曬繩將其繃緊,綁在兩棵樹或類似支架之間),配備一個廣口瓶或培養(yǎng)皿用以捕捉它,拍照后即可放生,也可以直接在床單上為它拍照。
作為昆蟲生物群落中的一員,伊莎貝拉蝶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的美,它神秘的身影,為探訪的人增添了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