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劍
摘要:外語教學中神話文化之內(nèi)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外語教學;文化元素;漢德上古神話
【中圖分類號】H33
德語作為小語種,其教學范圍一般相對于英語等外語專業(yè)范圍較小,因而,學生在接觸德語之前,對德語文化總體來說了解不多。隨著德語語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對于德國文化的了解也逐步加深,通過各種方式渠道與德語國家的接觸也隨之增加,進而出現(xiàn)一個新的問題,學生對于屬于自己國家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反倒是知之甚少,降低了其同交流介紹本國文化的能力,更為深刻的一點的是學生對于中德兩國跨文化交流能力受到了羈絆。因此上,讓學生了解中國(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德國文化起源勢在必行。
一、中國是人類的源點之一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上古時代便獨立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走到今天。其民族個性鮮明,特點突出,在當今世界各領域顯現(xiàn)出其個性化特點,符號化特性,比如直觀的茶葉、瓷器、絲綢、大屋頂木構古建筑等;抽象的如民族集體性格中的含蓄、內(nèi)斂、舒緩、曲折表達情感等。上述一切都與歷史進程中的自然環(huán)境同人文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與相互作用直接相關,密不可分。
中國在亞洲的最東部,其東面和南面是廣闊的海洋,西部和北部多為山脈、沙漠、草原,疆域明顯,上古時期外敵入侵幾率較小,內(nèi)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有肥沃的土地、茂盛的植被、充沛的水量、豐富的礦藏等。這一切都利于早起人類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生活、繁衍后代。但我們也應知曉,早起人類生產(chǎn)力水平有限,科技尚未發(fā)展,對于干旱、洪水、火災、風災、蝗災等尚且束手無策或應對能力有限,致使忍受、躲避,甚至敬畏崇拜成為主要的解決辦法。進而出現(xiàn)了火神(祝融、火德星君)崇拜、水神(龍王、水德星君)崇拜、蝗大仙祈禱等等,再經(jīng)過發(fā)展加工變化,逐步形成了民族神話傳說。
二、早起德意志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內(nèi)部精神外化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是日耳曼民族,抑或是德意志民族的早起發(fā)展是復雜的。其發(fā)展特性同中華民族(漢族)的早起發(fā)展相比,錯綜復雜,概念經(jīng)常出現(xiàn)交錯、分支等,不容易清晰梳理。簡而言之,早起德意志民族發(fā)展應以日耳曼尼( Germany即日耳曼)的發(fā)展為源頭,這樣一來其綜合性,一體性則更為突出。眾所周知,日耳曼早期民族對照今天已大為不同,其主要活動地域包含今天的冰島、丹麥、瑞典、挪威、德國、奧地利、荷蘭、捷克、波蘭等地,以今天的北歐地區(qū)更為突出(冰島、挪威、丹麥、瑞典),這一點從語言學的譜系分類就可以清晰了解(德語 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冰島語,挪威語,丹麥語,瑞典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北日耳曼語支)。
早期日耳曼人,特別是公元5世紀以前,民族大遷徙前后,日耳曼人不信基督教,他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神祇,他們各司其職,如火神、雷神、戰(zhàn)神等。是對原始自然現(xiàn)象和主要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具體化反應,既有崇拜,又有敬畏,并通關流傳想象加工,進而使人物事件更具人性化,使人物群體關系具有社會階層化體現(xiàn),這一點是對既有社會的體現(xiàn)。通過不斷流傳,這些神話傳說內(nèi)容更為豐富,結構更為復雜,既承載了日耳曼民族的期許,又流露出日耳曼民族的遺憾。由于,日耳曼早期文學留世存量不多,但我們從《尼伯龍根之歌》,特別是《埃達》、《薩迦》中清楚的看到這一切。
三、漢德民族上古時期神話傳說的異同
德國上古神話同中國上古神話極為相似,而日耳曼早期神話其內(nèi)容事件相對集中,各神祇名稱關系穩(wěn)定,譜系化強。而中國神話的故事更具獨立性,故事之間的相關度較小,各神祇名稱和關系不甚穩(wěn)定,譜系化很不明顯,但二者之間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均反應了早期人類社會對于自然和原始社會的隱喻、想象。對自然力的崇拜與敬畏、對抗與不屈全部融入神話傳說之中。尋求發(fā)展,渴望光明美好,唾棄黑暗丑陋,是兩個民族的早期通性。因此,德語教學中兩國神話內(nèi)容的引入與對比,可以強化學生對兩國民族文化底蘊較為深刻的理解。
四、德語課堂教學中神話文化的引入
神話即意味著故事,我們小時候語言啟蒙時期旋即接觸了很多中外神話傳說故事。比如中國的有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wèi)填海;外國的有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亞當與夏娃、諾亞方舟、精靈與矮人等。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起初對于德國神話(北歐神話)則知之甚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別的載體形式了解到了德國神話。比如電影《指環(huán)王》系列中的爭奪魔戒、矮人與精靈的紛爭等主題;《加勒比海盜》中船員每漂泊七年才能登岸的主題;《變相怪杰》、《雷神》中邪神洛基(Loki)的形象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影視作品作為切入,較為輕松地、系統(tǒng)地將德國神話帶入課堂教學,學生可以饒有趣味的通過聆聽、閱讀、觀看視頻、小劇表演等方式在了解神話故事的過程中,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中國與德國的神話進行對比,主動找出上文中提及的漢德神話的異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教師可以發(fā)散學生思維,可采用課堂報告或者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們對于漢德神話的不同對于兩個民族今天的性格、思維方式有何種影響。
總之,漢德神話均代表著兩個民族文化的起源,對今天兩國跨文化交流有著深刻影響及現(xiàn)實意義。課堂教學中漢德神話的引入,既可以輕松課堂氛圍,同時也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德國民族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 鄭靜雯.論德語教學中文化元素的導入.求職導索 (2014年07月)
[2] 鄭啟南.德國文化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年33期)
[3] 杜蘅. 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中州大學學報 (2010年02期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