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摘要:隨著教學的改變,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了各種教學理念,情感教學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從學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量在多個層面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下積極主動的學習,達到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得到了初中語文教師的極度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情感;語文;多媒體
初中語文教學就是要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產生自覺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動機,并轉化為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優(yōu)良品質,推進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的情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要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
法國啟蒙思想家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眲?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tài)下愉悅的學習。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叩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與課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發(fā)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鄉(xiāng)》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xiāng),思故鄉(xiāng)。贊美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fā)對故鄉(xiāng)離別情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xiāng)》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xiāng)的喜樂悲愁了。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誘發(fā)學生情感求知需求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迸d趣是學習的首要動力,也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而創(chuàng)新需要興趣來維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要達到上述狀態(tài),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做到“以境激情”,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變單純、枯燥的語文教學為活生生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手段多樣化的今天已不再是個新鮮事物。把作品制成課件、音樂、電影片段,再現畫面,直觀展現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耳聞目睹中去感受和體會文章流露的情感,收效甚佳。如在講授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一文時,可以先用電影片段播放周總理逝世時人們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悼念活動場景,面對沒有遺產、沒有子女、沒有墳墓、也沒有留下骨灰、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好總理,誰都禁不住悲痛欲絕。這樣,師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有機融合在一起,并激發(fā)出緬懷周總理的強烈情感。情注課中,課堂生輝。這種形式給課堂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對課文的體驗上,從而生發(fā)具有共鳴效應的情感波瀾,對課文的教學效果來說,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三、利用優(yōu)秀的教材文本,來陶冶學生情操。
教材,特別是好的教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還從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這些情感我們可以把它細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審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熱情、憎恨、喜悅、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所編選的當代作家劉紹棠的《蒲柳人家》,通過幾戶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運河邊農民的獨特風貌,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字里行間,我們不僅可以聽到運河邊那淙淙的流水聲,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氣息,而且可以飽覽河兩岸恬美秀麗的自然風光,更可以體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質樸農民的歡樂和憂傷。而同樣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來自《詩經》中的《蒹葭》一詩,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戀者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河畔,徘徊往復,魂不守神地尋求他(她)思念的戀人,學者陶濤把它歸納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音樂美,⑹因此,可以想象它帶給人的美感可以說非常豐富的。
第二類可以稱為道德的情感,包含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正義感、責任感、同情感等。其中愛國主義更是著名詩人艾青作品中的一個永遠唱不盡的主題,選入九年級下冊的詩歌《我愛這土地》尤為突出。在詩中,詩人呼喊道:“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這里詩人所表達出來的就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然后,作者筆鋒一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tài)的特寫,表現了一種悲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縈繞在“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此時,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們中學生的強烈共鳴呢?
第三類叫做理智情感,它包括求知欲、好奇感、興趣感等。我們以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幾篇課文為例,美國實業(yè)家羅迦"費"因格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用四個圖形來引發(fā)議論,層層推理,引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得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結論;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在《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也認為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多動手,從而培養(yǎng)一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樣的文章,在我們初中的語文教材中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樂、共傷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
總之,情感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提高情感教學,重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自主、健康的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之相結合,落實到教學情感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曹立萍;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