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恩
摘 要:初中數學知識因為與小學數學知識有較大差別,知識更加抽象,更加豐富,致使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遇到部分問題,亟待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決。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在初中數學中,數學思維的建立非常重要。初中數學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幫助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數學思維,解決數學題目時能夠有數學感覺,順著感覺摸索出相關知識點。
關鍵詞:初中數學;直覺思維;策略
在數學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長河中,許多數學發(fā)現都是從直接思維開始的。從思維活動的規(guī)律來講,數學思維活動運用的思維方式有邏輯思維、想象思維以及直覺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運用直覺思維進行數學分析,并解決數學問題是一種必要的、重要的能力,是開發(fā)智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先導,是發(fā)展全面思維能力的基礎。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通過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進去,發(fā)揮自身想象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方式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在廣闊的想象空間中感知知識。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數學興趣的時候,使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調動起數學思維,運用直覺,對問題的解題方法產生聯想,找到問題運用的知識點,經過電光火石一般的直覺與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樣不斷的思維訓練,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正數與負數”這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具幫助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感性認識。運用溫度計,讓學生回想生活中電視臺播報天氣是怎樣描述氣溫的,正數負數在氣溫中是怎么運用的。教師可以運用海拔、距離、時間等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正數、負數、零點的概念,讓學生從內心對本堂課的內容有了感性認識,并且進行簡單的聯想和運用。當教師再進行具體的課堂知識教授時,學生對于正數、負數概念的理解來說已經不成問題,而且知識引入可謂潤物細無聲,自然流暢。生活化的物品和常識在課堂上的運用,讓學生興趣盎然,自然而然接受數學知識。
二、運用動手實踐幫助學生建立直覺思維
初中數學知識有許多是抽象的,學生在理解時常會出現問題。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要讓知識變得更加具象化,才能夠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以往的思維方式對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此過程中,數學知識從具象到抽象的一刻,即是運用直覺的一刻,直覺思維經常能夠讓學生有一種靈光閃現,恍然大悟的感覺,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
教師可以運用動手實踐的方法,幫助學生鍛煉直覺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紙板制作立方體。有的學生用六塊不同的紙板制作,有的學生用三塊紙板,每塊紙板可以折成立方體的兩個面,教師用一塊紙板畫出立方體的六個面,將一整塊紙板折成立方體。很多學生會發(fā)現原來可以這樣去思考,將立方體在大腦中展開,就是一張畫著六個正方形的紙板,對于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轉化,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動手實踐能力的鍛煉,不僅讓課堂更加豐富,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夠幫助學生運用直覺去挖掘數學問題的根源,體會運用自身能力找到答案的快樂。
三、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輔助培養(yǎng)直覺思維
思維能力的建立需要不斷練習,方能熟練運用。在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需要教師不斷提供練習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運用直覺思維,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直覺思維。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與相交線”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前先預習平行線和相交線的內容,去找一下生活中平行線和相交線是如何運用的,學生找出了鐵軌、電線、教室的瓷磚等例子,有的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平行線會不會在很遠的地方相交了,實際上它們都是相交線呢?教師將學生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放在預習時交給學生自己解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去解答學生在現階段知識儲備中無法理解的問題。課堂知識內容教授從教師的灌輸發(fā)展到學生自主學習,從無差別化的課堂授課到根據學生需要進行知識講解,充分給予學生思維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身的直覺思維。
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要關注到學生進入初中階段進行數學學習的思維轉換問題。初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面對新的數學知識,運用新的思維方式時產生的問題。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工作除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要進行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建立起直覺思維并運用直覺思維去解決問題,為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孔維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A].2016年6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111.
[2]趙龍.中職數學教學中直覺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4):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