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峰
摘要 對揚黃灌區(qū)進行青飼玉米栽培產生的效益如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了分析,同時,總結青貯玉米配套栽培技術,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青貯玉米;種植;留茬;效益;配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5-0045-02
近年來,由于鹽池縣揚黃水分配量每年只有4 500萬m3,遠遠不能滿足全縣揚黃灌區(qū)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灌水保證率只有40%,工農爭水、種養(yǎng)爭水、糧草爭水等諸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飼用玉米種植效益下滑,而肉、蛋、奶等畜產品的價格則穩(wěn)中有升,特別是當地養(yǎng)殖國家著名品牌“鹽池灘羊”暢銷區(qū)內外并出口阿拉伯國家,相當一部分群眾以種促養(yǎng),青貯玉米種植面積2016年達3 430 hm2,且青貯產品呈現供不應求、價格上揚的局面。因此,在揚黃灌區(qū)開展青貯玉米栽培的試驗示范,旨在引導農民科學種植,以種增養(yǎng)、順應市場經濟規(guī)律、增加農民收入并致富。結果表明,種植青貯玉米相對種植飼用玉米,可減少灌溉用水33.3%、收后留茬15 cm粉碎還田,在氮、磷、鉀同步提高的同時,增加新鮮有機質405 kg/hm2,土壤容重降低0.12 g/cm3、孔隙度增加3.86%,化肥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20%和50%,經濟產投比較玉米單種提高3.9%~15.7%。
在玉米種植效益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在揚黃灌區(qū)安排一定比例的農田種植青貯玉米并留茬還田,不僅會增加農民的收入,也有利于種植業(yè)內部深層次的結構調整,無論是生態(tài)效益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是顯著的,在揚黃灌區(qū)應予以正確引導農民群眾應用。
1 效益分析
1.1 生態(tài)效益
1.1.1 節(jié)水效果。玉米是鹽池縣水澆地第一大作物,年均種植面積達1.33萬hm2,以現行全生育期4 500 m3/hm2的灌水定額計算,種植青貯玉米單位面積耗水可減少1 500 m3/hm2,減幅達33.3%。如果全縣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0.4萬hm2,則年耗水量可減少600萬m3。
1.1.2 培肥效果。由于玉米15 cm根茬粗纖維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且品質不佳,可在青貯玉米收獲時留高茬15 cm就地粉碎還田,利用8月下旬的高溫高濕條件加速腐解。據有關資料顯示[1],濕玉米秸稈含氮0.61%、磷0.27%、鉀2.28%、有機質15%。測定表明,收獲青貯時留茬15 cm,相當于秸稈還田2 700 kg/hm2,相當于施氮16.47 kg/hm2、磷7.29 kg/hm2、鉀61.56 kg/hm2、新鮮有機質405 kg/hm2;同時由于秸稈的碎稈還田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一方面起到了以水調肥和以水促肥的作用,將土壤干旱條件下水肥相互制約的矛盾在富墑層得到協(xié)調統(tǒng)一;另一方面彌補了該區(qū)農田鉀元素普遍不足的肥力缺陷,從而為作物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微觀生態(tài)條件[2]。李寧[3]也證實了玉米留高茬免耕施肥播種0~20 cm耕層內,氮、磷、鉀當年利用率分別較對照田提高25.0%、4.4%、24.2%。
1.1.3 改土效果。土壤經過新鮮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后,由于有機膠體腐殖質及其膠結作用更強的五碳糖、六碳糖含量增加,強化了土粒結構,增加了團粒結構的水穩(wěn)性,降低了土體緊實度,改良了土壤。據測定,青貯玉米根茬還田1年后測定,土壤容重為1.39 g/cm3、孔隙度為56.2%,分別較還田前降低0.12 g/cm3、3.86%。
1.2 經濟效益
根據8月30日測定,青貯玉米平均產量117 750 kg/hm2(扣除還田量),按市場中準價計算,產值23 550元/hm2,扣除生產成本8 010元/hm2,凈收入15 540元/hm2,經濟產投比達2.94,較玉米種植[4-5]提高3.9%~15.7%,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4]。
1.3 社會效益
根據市場需求,安排一定比例的農田種植青貯玉米類優(yōu)質牧草,一方面是種植業(yè)內部種植結構深層次調整的具體表現,是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是保障與豐富“菜籃子”產品品種、增加肉類、禽蛋奶畜產品、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在以草定畜的前提下,可增加飼草來源,減輕天然草場的壓力,防止禁牧反彈;另一方面,種植青貯玉米,化肥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20%和50%,有利于傳統(tǒng)的“肥多、藥多、膜多、投入多”粗放型農業(yè)發(fā)展模式向“一控二減三基本”(控制灌溉用水;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畜禽糞便、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利用)綠色有機發(fā)展模式轉變;再者,可有效緩解灌區(qū)工農爭水、種養(yǎng)爭水、糧草爭水等諸多用水矛盾[5]。
2 配套栽培技術
2.1 注意選地,重視基肥
青貯玉米由于生育期短、生長旺盛,要求土地肥沃。因此,要選擇肥力上乘、灌溉條件良好、前茬為薯茬或豆茬的農田,并要求精細平整土地,增施基肥,基肥要求施優(yōu)質農家肥90 t/hm2、純N 52.5 kg/hm2、P2O5 45 kg/hm2。播種隨機種施磷酸二銨30 kg/hm2、尿素15 kg/hm2,化肥用量為當地玉米單種的80%[6]。
2.2 選擇適宜的品種
用于青貯玉米的品種除要求具有良種的一般特性外,還要求具有耐密、中后期生長快、高稈、生物量高、早熟的特性,如2012-X-6、屯玉168、張玉1355、西蒙707、中行98、奧玉3804等。
2.3 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
根據揚黃灌區(qū)青貯玉米的良種特性,如其群體生態(tài)領域內通風透光條件較好,群體密度可適當加大10%,以發(fā)揮密植效應并以株多取勝。青貯玉米種植行距45 cm、株距20 cm,栽植密度為11萬株/hm2。
2.4 確定適宜的留茬高度與粉碎長度
留茬高度首先與茬樁在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密切相關。根據測定,2015年8月31日翻埋入土25 cm深層的秸稈1年后取出,留茬20、15、10 cm,粉碎長度≥20 cm、粉碎長度≥15 cm、粉碎長度<10 cm的秸稈腐解率分別為68.4%、73.2%和81.6%,說明留茬愈高、粉碎長度愈長,腐解率愈低。從目前秸稈還田機的技術性能和秸稈養(yǎng)分等多方面考慮,留茬高度和粉碎長度分別以≥15 cm和<10 cm為宜,過高不利于秸稈粉碎還田機作業(yè),也影響種植戶的利益,過低起不到培肥與改良土壤的作用。
2.5 增施氮肥
由于秸稈粉碎還田后會刺激土壤微生物迅速繁殖,導致土壤有效氮被暫時固定。因此,秸稈還田作業(yè)后,翻耕前要及時運撒農家肥并增施尿素(含純N 45%)60 kg/hm2(按1 000 kg秸稈補純N 11 kg計算)。
2.6 適時收獲
8月30日至9月上旬乳熟初期玉米秸稈含水量為65%~75%,利用青貯玉米聯(lián)合收獲機一次性將果穗與地上15 cm以上的秸稈同時收獲并直接粉碎用于青貯飼料。過遲雖可增加果穗成熟度及籽粒產量,但木質素含量會相對增加,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等營養(yǎng)成分會降低而影響青貯飼料的品質,進而影響肉、奶制品的品質。
3 參考文獻
[1] 農業(yè)部農機化技術開發(fā)推廣總站.農機化適用技術讀本[M].北京:兵器工業(yè)出版社,2000.
[2] 馮金勝.玉米清茬免耕播種技術的綜合效應[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14):28.
[3] 李寧.寧夏鹽池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試驗研究[J].寧夏農機,2006(2):35.
[4] 馬建軍.玉米深松全層施肥免耕精量播種技術的效應分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15):18.
[5] 于健.玉米留高茬覆蓋免耕施肥播種技術的綜合效應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24):20.
[6] 田建民.寧夏現代農業(yè)機械化重點推廣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