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夢縈 俞 英
(東華大學時尚產品設計工作室,上海 200051)
工匠氣質在現(xiàn)代首飾中的傳承
涂夢縈 俞 英
(東華大學時尚產品設計工作室,上海 200051)
傳乃更代,承則撐托,為之傳承。在中國,設計行業(yè)處在一個新的變革時期,設計師們重拾以往對工匠精神的設計意識,傳承民藝、風俗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反映在產品的方方面面?,F(xiàn)代首飾也嘗試著一種新的方式和產業(yè)化對接,當自然的工匠氣質,遇上光鮮斑駁的現(xiàn)代首飾設計,糅合新生。
品牌管理;時尚;銀飾
工匠氣質不等于匠氣,后者往往謂之一種機械的重復。日本的匠人文化無可取代,然而這種精神,我們也不必去向日本學習?;ㄩ_兩朵,各表一枝。文史典著中,屠夫庖丁游刃有余地殺牛,駝背老人用竹竿告訴孔子粘捕知了的訣竅,賣油翁也可以讓油從錢眼里穿過而不濺出一滴……古老中國的工匠氣質指的就是敬業(yè)精神,尊重手中的物品,物以尚巧,器以載道,人與技藝日日相依,師徒扶持的年代謂之傳承。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制造”,是時尚匠心、考究精致、精湛品質的象征。從蝴蝶牌縫紉機到上海牌手表,從英雄鋼筆到永久、鳳凰自行車,風靡全國,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也體現(xiàn)在了“上海制造”的每一個細節(jié)上。
從傳承的角度,新時代下的中國商人性格無疑是造成工匠文化流失的罪魁禍首,社會環(huán)境也讓單純的身懷絕技的藝人或者匠人難以營生。因此,手作與工業(yè)化生產能否共存?保護性傳承還是創(chuàng)新性傳承更應該去被重視?技藝、設計和傳承要如何演繹?都是“中國制造2025”實現(xiàn)面臨的具體問題。
(一)品牌故事
在國內的珠寶首飾市場,AnnAnn手工銀飾對產品風格、人才定位、生產過程近乎苛刻的挑剔讓其獨樹一幟。作品從歷史中提取特色,追逐時尚的同時保有獨特的手作質感,讓敲打下的每一錘都呈現(xiàn)它的意義,每一件款式都在匠人手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都雕琢著大都市人的生活質感。
(二)設計&推廣
銀飾具有高貴含蓄的銀白色光澤,裝飾形體、紋樣色彩、肌理形態(tài)和特殊工藝美感在《考工記》《碎金》和《天工開物》中都能瞥見一二。在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民俗、情感、理念、象征、和歷史傳承方面滿足人的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銀,作為一種使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以其較低的價格、優(yōu)良的貴金屬特質,獲得了貨幣和首飾裝飾的雙重功能。AnnAnn手工銀飾嚴格管理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每一道工序,定期推出精品新款。在產品線開發(fā)中,每一件銀飾的設計理念都是唯一的,產品走心不走量,出自獨立首飾設計師之手的作品風格精準,樸素亦細膩,時而粗獷,時而神秘……
圖1 AnnAnn手工銀飾產品&店鋪氣氛
(三)店鋪&營銷
在國內,首飾的普及很容易被忽略。針對當下大城市中的消費力,擁有個性品味的年輕人對高價金與彩金望而止步,又對低價快消的合金、替代材料質感不屑。在沒有購買力之下的很多首飾鍛造、鑲嵌工藝越來越被商業(yè)環(huán)境吞沒,現(xiàn)代首飾作為一個新趨勢在崛起的同時也因為更新頻繁而留不下痕跡。
同樣挑剔的方式,AnnAnn用在挑選鋪面位置和展陳設計上。做舊陶土罐、樹脂燭臺、木制的框架都是店鋪的氣氛構成,展現(xiàn)出一種從光與火的萃取中獲得的美、藝的傳承。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前店后工坊式的營銷模式,AnnAnn在經(jīng)營實務上做到了細分客戶群,入駐精品百貨的專柜和開設類似設計師集成買手店的概念商鋪,將工匠氣質這一情懷寄托于品牌內容的設計當中,從而打造出順應趨勢的質感時尚品牌。
銀黏土主要的成份是將銀磨成極細的粉末,混合有機質所組成。造型十分容易而且無毒性,經(jīng)過快速燒結鍋燒制后,有機質會完全燃燒而成99.9%的純銀,所制作的成品質感與傳統(tǒng)銀制品,幾乎無差異。
圖2 戒指設計制作體驗效果圖
本人基于對手工銀飾制作的初步了解后,發(fā)現(xiàn)手藝只能手把手地教,憑借口耳相傳、心心相授。因此一切手工技藝遞予了認真與耐心,留存了專注與堅持的精神,這是一種全社會的工匠氣質,它無法瞬間取得。
當下的人們,購買珠寶首飾已經(jīng)不限于儲值概念,與眾不同的手工首飾開始大行其道,諸如“海盜船”等個性化的設計、齊全的品種款式、體貼完善的售后服務的珠寶首飾品牌很多,諸如“老銀匠”以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為依托,伴以現(xiàn)代機械化生產技術打造不同風格的,適合不同人群需要的民族銀飾品牌也很多,審美基數(shù)大,通常停留在非常含蓄的老東方審美情結,產品形態(tài)趨同化、細節(jié)把握不足……或許這都是現(xiàn)代首飾設計發(fā)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工匠氣質具有規(guī)范性的價值和文化意義,文化因春風而沐,當我們在探討傳承的方式時,是不是可以有些不一樣的思考。
無論作為人本存在的生命個體還是人文存在的社會整體,大眾會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共識,尊重萬物,珍惜材料,精工細作不浮躁的工匠精神,才是社會文明的指標。作為設計師要重視經(jīng)典的傳承,重視工匠的氣質,心無旁騖地將一個設計、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社會認同也滋養(yǎng)著這種精神的厚實土壤,讓設計打動人心。
[1]鄭瑞俠.出入于崇道制器之間的工匠角色比量——論先秦文學中的匠人形象[J].社會科學家,2006(1).
[2] jeccica.AnnAnn:雕琢生活的質感[J].滬港經(jīng)濟,2014(7).
[3]烏日娜.珠寶首飾設計師的商業(yè)價值實現(xiàn)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TS93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