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銀田
摘 要: 隨著國家部編教材的使用,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策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閱讀與寫作教學,合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新課改 中學語文 讀書活動 名著導讀 寫作教學
在新課改建設中,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轉變教學角色,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使某些語文教師更適應被動執(zhí)行國家的課程計劃,加之競賽輔導和高考壓力,迫使一些語文教師失去新課程開發(fā)的主動性。因此,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應試內容,對于新課改的觀念認識,僅限于碎片化的政策性認識。在新課改建設中,革新語文教學,是一項緊迫性的建設工作,筆者現(xiàn)陳述如下幾點。
一、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
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讀書興趣的目標,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必須以興趣為先導。要針對學生的已有基礎設計讀書活動,找到讓學生愉快地走進名著的切入點,才有可能使學生對讀書活動真正感興趣。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次名著導讀推薦的是魯迅的《朝花夕拾》,對于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學生來說,可以這樣設計:
活動一:開卷游戲·跳讀。通過“搶答”“尋寶”的游戲活動,把魯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細節(jié)出成搶答題,讓學生無壓力地進入書本,在翻閱、瀏覽、跳讀全書過程中親近經(jīng)典,初步體驗經(jīng)典之趣。
活動二:懸疑解碼·選讀。教師有針對性地為每一篇選文設計一個“懸疑點”,學生自主選擇兩三篇,為解疑而默讀、跳讀、批注,尋找“破案”的蛛絲馬跡,抓住“牛鼻子”完成單篇閱讀。
活動三:專題探究·研讀。設計“我與魯迅比童年”和“摘抄片段,欣賞寫法”兩個開放性的、低難度的專題,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閱讀全書。
三個小活動,由淺入深,趣味盎然,成功地實現(xiàn)了“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這一意圖。
對于已經(jīng)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這樣設計:
第一階段:自主閱讀。一讀:自由通讀。學生不帶任何任務自由閱讀全書。二讀:提要鉤玄。學生給每篇文章寫內容綜述,并記錄疑惑。三讀:攻堅克難。精選自己覺得最難懂的一篇,想辦法讀懂,并寫出讀書筆記。讀書筆記須包含三個內容:閱讀困惑,最終讀懂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
第二階段: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分享。閱讀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口頭報告、小組朗誦、論文宣講、現(xiàn)場表演、微電影、多媒介演繹等,讓學生可以發(fā)揮個人的特長和創(chuàng)意,自由選擇。閱讀分享的主體自然應該是學生,但在具體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一是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分享的機會;二是要在分享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討論話題,引導分享由淺入深,使分享能夠漸入佳境;三是要善于適時和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帶動、激發(fā)、提升學生。
二、上好“名著導讀”課
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范讀書方法為主,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這個欄目的教學目標仍然是拓展閱讀。老師們設計“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的教案,一定要注意“激發(fā)興趣”和“拓展閱讀”,只要讓這八個字有效果就好。比如“名著導讀”中《西游記》的閱讀,老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提示簡要介紹這部名著的基本情況,主要是引導運用精讀和跳讀結合的方法。關于“跳讀”,以前語文課是很少正面去講的,這次專門作為一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去嘗試。沒有跳讀,像《西游記》這樣大部頭的名著孩子們是很難讀完的。
關于“名著導讀”每學期兩部是必讀的,另外還有往課外閱讀延伸的三四部,屬于自主選擇閱讀的。根據(jù)學生的普遍閱讀能力,這個量可以靈活安排,處理成“2加2”,或者“2加4”。為了推進“名著導讀”的落實,必須和課堂教學有所關聯(lián),特別是某些綜合性學習,完全可以利用“名著導讀”資源,彼此結合進行。
三、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要做好指導
在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要做好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如讓學生明白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的區(qū)別。所謂故事時間,是故事中事件接續(xù)的前后順序,或者說讀者閱讀文本所依照的順序。文本時間是敘述文本中敘述語言排列的前后順序,或者說是讀者閱讀文本所依照的順序。時間的概念不僅是有關前后順序的概念,而且是一個持續(xù)過程長短的概念。在故事時間中,時間的長度是通過故事內容的發(fā)展決定和顯示出來的。有時這種時間長度有明確的標記,比如說故事中可能會用“多年以前”、“又過了幾年”之類的敘述來標志故事中的時間持續(xù)的長度,在有的故事(尤其是現(xiàn)代偵探故事)中甚至用精確的時間表示故事中時間的持續(xù)長短,如在某一個場景注明“1978年5月15日上午10點,廣州”,而在下一個場景中注明“1978年5月17日下午3點,蘭州”,這就通過精確的時間標記將故事過程的持續(xù)長短表示出來。
有時故事時間的長短是通過故事中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暗示出時間的推移,如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過程,就通過對整個戰(zhàn)斗過程中袁紹營帳中聽到的一陣金鼓吶喊聲和關羽回到營帳中時酒尚未冷的細節(jié),表明這一事件的過程只有短短的不到一杯酒變涼的時間。而劉備敗走江夏的故事則是一段段具體的事件過程,如攜民出走、長坂坡大戰(zhàn)等,使人通過故事的進展感覺到時間過程至少持續(xù)幾天。在有的敘述中故事時間可能不明確,如“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句敘述就看不出時間長短,如果有其他情節(jié)的參照,我們才能間接地推知國王死了與王后也死了這兩件事是在多長時間中發(fā)生的。而文本時間的長度則是與故事時間長度無關的另一個概念,是由敘述語言的長短決定的,也就是說,敘述的語言越多,文本時間就越長,敘述得越少,文本時間就越短。雖然我們不可能硬性確定文本時間的量值,但可以通過不同敘述方式之間的比較形成相對意義的時間長度概念,比如100字的敘述就短于200字敘述所用的時間,因而粗略的交代所用的時間就短于詳細描述的時間等。
四、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endprint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落實,克服隨意性,但要注意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局。舉例看,“怎樣選材”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決的就是選材問題結合《阿長與山海經(jīng)》學習,思考材料與中心的關系,以及怎么詳略處理。然后出作文題,又提示作文方法。
但是寫作教材現(xiàn)階段是沒有的,要語文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筆者認為,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多閱讀,多寫作練筆,時間一長,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會提高的。
五、適當開展中國書法教育
中國的書法是漢字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章節(jié),是中華藝術美與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是傳達情感態(tài)度和體現(xiàn)意象的藝術形式,在其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起著思想交流、傳播文化的重要社會作用,又能給人們以對美的藝術享受。中國書法與中國的文化、歷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中國的國粹藝術,具有傳承華夏歷史文明的獨特功能。書法教育的過程,就是對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過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的中國書法教育。早在西周時期,書法就已屬于“六藝”教育之一。到了秦代書法與寫字并行使用。漢代初年,識字與書寫教育就用于學童。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官府還是民間都很重視書法教育。唐代社會人們更加重視書法,是書法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統(tǒng)治階級將書法列為錄取進士的重要條件。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書法教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開展書法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國中小學要抽出時間,優(yōu)化教學方法,落實書法教育,在學生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使得他們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并懂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時教師要適當組織一些有趣的學習性質活動,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庫存量,提升相關學習技能,同時大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杜全容.新課改下的中學語文教學[J].軟件:電子版,2014(9):109.
[2]張劍.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3(16):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