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升+劉蘭馨
猶大(Judas),圣經(jīng)中的人物,生于加略,又稱“加略人猶大”,被耶穌最初揀選為十二門徒之一。圣經(jīng)福音書里多次提及猶大,“猶大之吻”當(dāng)屬最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猶大有三年半時間與耶穌同行同住、同桌同吃,最后他竟然以三十塊錢(《馬太福音》26:15)將耶穌出賣!他與耶穌的敵人猶太祭司長約定了一個暗號:“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保ā恶R太福音》26:48)猶大為何出賣自己的老師呢?《路加福音》(22:3)、《約翰福音》(13:27)里寫道:“撒旦進入猶大的心?!薄蔼q大之吻”,無疑是扣人心弦的一幕,古往今來的西方藝術(shù)家更是對此情此景難以釋懷,高尚的耶穌與卑鄙的猶大成為圣經(jīng)人物畫廊里的重要主題畫。
猶大與錢袋同在:達·芬奇的公開密碼
猶大是如何被耶穌選召為門徒的,福音書并沒有提及。倒是早在師徒們?nèi)ヒ啡隼涞穆飞?,耶穌就預(yù)言了自己的死亡與復(fù)活。圣經(jīng)中,猶大被耶穌選為門徒之后,有三年半的時間和耶穌同在,親眼見到過耶穌醫(yī)病趕鬼,五餅二魚的神跡,曾被耶穌差派去傳福音,掌管師徒傳教團隊的錢財(一些錢由追隨者捐贈)。耶穌那高尚的人格,謙卑、忍耐的性情和博愛、仁慈的胸懷,在這三年半的時間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贏得了門徒和追隨者的信任。然而,一如“撒旦進入猶大的心”,猶大聽從自己的意愿,放縱自己的貪欲。當(dāng)法利賽人決定置耶穌于死地而耶穌也預(yù)言到自己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際,猶大便與祭司長達成約定,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作為報酬可以得到三十個銀幣。達·芬奇的圣經(jīng)名畫《最后的晚餐》生動刻畫了耶穌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那一刻十二門徒的不同反應(yīng)。整個晚餐過程中,耶穌暗示給猶大三次悔改的機會。按猶太人的習(xí)慣,入席前主人會與每一位客人親嘴,若是如此,耶穌自然也與猶大行親嘴之禮,這是第一次機會。開飯前,耶穌先為門徒洗腳,耶穌也必不會漏掉猶大,這是第二次。餐桌上,耶穌也必蘸餅給猶大吃,這是第三次。然而高尚、仁慈的耶穌未能感化卑鄙、狹隘的猶大。我們從《最后的晚餐》畫面上看到,耶穌右手側(cè)第三個人,黑發(fā)、濃須,右手攥著錢袋,一副無辜模樣,假裝鎮(zhèn)靜的,就是猶大!猶大與錢袋同在,成了達·芬奇的公開密碼!
讓我們把視線回到耶穌被捕那夜,通過幾幅畫作來了解高尚的耶穌和卑鄙的猶大。
戲劇化場景的精妙再現(xiàn)——喬托的《猶大之吻》
喬托(Giotto,1266—1337)拉開了意大利文藝復(fù)興的帷幕。他擺脫了色彩艷麗卻高度程式化以致人物形象呆滯死板的中世紀繪畫方式,選擇回歸自然,尋找質(zhì)樸與純真。著力刻畫導(dǎo)致耶穌被捕場面的《猶大之吻》最能體現(xiàn)喬托的風(fēng)格。
猶大帶領(lǐng)一隊人馬,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手里舉著燈籠、火把、兵器,沖進了客西馬尼園。畫家用戲劇性手法將矛盾尖銳的對立雙方置于畫面的視覺中心,其余人物分列兩旁,面向主體人物。處于中心的猶大身體被明亮醒目的黃色斗篷所包裹著,在周圍復(fù)雜的人群中顯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摟抱親吻耶穌的姿勢,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紋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頭部,最后落在和猶大對立的耶穌的面孔上。只見耶穌雙目盯緊猶大,滿眼怒火,其目光冷靜、銳利,面對即將降臨的災(zāi)難,沒有絲毫畏懼。猶大的個頭矮于耶穌,向上做乞求狀,神色難掩緊張和惶恐。兩個對立著的面孔表現(xiàn)了人類社會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美與丑的搏斗。耶穌的形象,是作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來表現(xiàn)的,他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猶大則是黑暗、邪惡和丑陋的化身,反映的是畫家自己對正義的同情和對邪惡的憎恨的立場。在耶穌身后的使徒彼得,為了解救耶穌,抽刀割掉了敵人的耳朵,更增添了這場斗爭的緊張氣氛。周圍的士兵手持兵器、高舉火把,一片殺氣騰騰。
整個畫面具有戲劇化場景,聚焦于耶穌和猶大兩個人物身上。畫面采用重色調(diào),上部深藍,下部褐色,形成一種沉重、壓抑的黑暗感,周圍的空氣像是繃緊的弦一觸即發(fā)。喬托用自己的畫筆塑造出人物堅實的肉體,傳達了人物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
和諧詩意的化身——安吉利科的《猶大之吻》
文藝復(fù)興不僅開拓了世俗生活的主題,同時也對舊有的宗教符號加以新的詮釋,賦予沿襲已久的宗教主題新的意義。該時期另一位代表畫家是意大利的弗拉·安吉利科(原名Guido di Pietro, 又名Giovanni da Fiesole, 1400—1455)。
和喬托不同,安吉利科選擇了虔誠而又柔和的抒情作為畫作的主旋律。安吉利科筆下的《猶大之吻》除了具有僧侶的虔誠之外,又飽含新時代氣息。畫家以優(yōu)美的筆觸處理耶穌寧靜而又了然一切的表情,就連猶大欲摟抱、親吻耶穌的姿勢也似乎少了幾分急不可待,多了幾分溫柔的抒情,因而使整幅畫面呈現(xiàn)出和諧的美。從色彩上看,層次分明,近處的小山呈現(xiàn)淡淡的赭色,發(fā)出溫暖的光芒,畫面渺遠處大片的黛青色也不顯得冷峻。耶穌背后金色的光環(huán)象征著高尚與偉大,而猶大背后的一團黑色則昭示著卑鄙與丑惡,對比之下表現(xiàn)出畫家虔誠、柔和的宗教感情。由此,《猶大之吻》這個傳統(tǒng)的宗教主題在文藝復(fù)興運動的熏陶下,被賦予了人性。在安吉利科充滿新意的構(gòu)圖與色彩描繪中,傳統(tǒng)的宗教故事也仿佛在現(xiàn)實場景中復(fù)活,注入了新的生命。
寫實主義的名畫——卡拉瓦喬的《耶穌被捕》
《耶穌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是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傳世名作,描繪了猶大在客西馬尼園帶領(lǐng)祭司和兵丁抓捕耶穌時親吻耶穌的一剎那。畫中共有七個人物,從左至右,他們分別是:圣約翰、耶穌、猶大、三名士兵(其中一個士兵最右后方隱約可見)和一個挑著燈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卡拉瓦喬自己的畫像)??ɡ邌桃詷O寫實的筆法表現(xiàn)出畫中人那極強烈而又互相不同的情緒。七個人都在不同的姿勢中,泄露了他們的心境。耶穌雙手交叉,雙目輕閉,神態(tài)安詳,身體放松,仿佛不是在等待命運的宣判,而是在安靜地迎接“光榮時刻”的到來。猶大則緊皺眉頭,緊緊摟住耶穌,身體前傾吻向耶穌,好似迫不及待地想要結(jié)束這一切。此外,畫家還特意塑造了約翰要逃走報信的情節(jié),張開的雙臂,張大的嘴巴和睜圓的眼睛無不透露出他的驚慌失措。從左上角看去,較小的光源來自右邊的燈籠(提燈人被認為是卡拉瓦喬的自我畫像),燈光雖然微弱,卻照亮了畫面上人物不同的面孔,照亮了人物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更照亮兩個對比鮮明的靈魂——高尚的耶穌!卑鄙的猶大!endprint
從這幅畫構(gòu)圖上看,左邊顏色鮮艷,右邊顏色暗淡。在這里作者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明暗對照的畫法,使整個畫面更加具有戲劇性。畫中的主要光源并不明顯,人物在黑暗的背景中排列開來,最右側(cè)男子手中的燈仿佛在黑暗中開啟了一點點光。畫面右方三位士兵看不分明,這使畫面的重心落在左邊,聚焦在耶穌的身上,恰恰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此外,作者著重塑造了士兵的盔甲,盔甲濃郁、冷峻的黑色給人非常真實的視覺效果,這一細節(jié)也達到了作者寫實主義的藝術(shù)高峰??椎姆垂馀c不透明的陰影十分顯著,襯托耶穌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使畫面明亮的與陰暗的部分之間有了強烈的對照。不但如此,濃郁的黑色背景強調(diào)了主體的效果,將畫中的主要人物推至畫面前,仿佛侵入觀者的空間,觀者除了緊盯著畫面外別無他法。
卡拉瓦喬的畫作特點突出,明暗分明,構(gòu)圖上既注重大格局又不忽略細節(jié),人物刻畫細致傳神,肌肉和曲線都描繪得恰到好處。從他的畫面里能感受到力量、真實,不矯揉做作,也不粉飾太平。這幅畫作令人震撼,無論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上,都有著令人琢磨不透的魔力。
古典畫風(fēng)的典范——雅姆·蒂索的《猶大之吻》
出生于法國 的雅姆·蒂索((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1836—1902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新古典主義畫派代表畫家。在創(chuàng)作后期,他投身于宗教場景繪畫,為其《基督的一生》(The Life of Christ)繪制350幅水彩插圖,力圖展示圣經(jīng)的原初場景,還原藝術(shù)的真實面目。為此,他曾兩次訪問中東地區(qū),為了作畫去尋找宗教的真正背景。蒂姆也選擇了猶大以親吻耶穌為暗號,帶兵抓捕耶穌的場景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畫出了《猶大之吻》。這幅畫構(gòu)圖完整,布局巧妙,將士兵隱藏在大樹后面,好像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起到襯托和突出畫面主要人物的作用。畫家還恰到好處地利用地形特點,使耶穌顯得尤為高大,而猶大不得不踮起腳才能親吻到耶穌。此外,冷色調(diào)的運用使畫面莊重、樸素,與新古典主義畫派精神完美吻合。
可以看出,以上幾幅猶大之吻主題畫,均是遵照了圣經(jīng)福音書的文本記載,創(chuàng)作主旨指向鮮明——高尚的耶穌被卑鄙的猶大出賣,福音書和這些畫作的流傳,使得“被出賣的耶穌”和“叛徒猶大”的對立形象早就定格在大眾心間。實際上,《約翰福音》13章27-28節(jié)還有這樣的記載:最后的晚餐上猶大吃過耶穌遞的餅,“他吃了以后,撒旦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是為什么對他說這話”。耶穌吩咐猶大的話像是暗語,猶大要去做的也該是師徒二人心知肚明的事。可見猶大的行為是耶穌授意的,而猶大只是耶穌旨意的執(zhí)行者。況且,猶大在耶穌被處死前的最后一刻愧悔,上吊自殺。我們可以想象到:當(dāng)猶大吻向耶穌的一剎那,或許他的心在顫抖,已達到承受的極限,但仍然大義凜然,背負罵名,犧牲自己以換來耶穌的升天;或許撒旦真的進入了猶大的內(nèi)心,只留下惡欲與卑鄙。正是由于猶大這個形象的多面性,“猶大之吻”的故事才更具普遍意義:人類的欲望莫可名狀而又無處不在,造成人類的高尚或者卑鄙有時只是一念之差!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