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強
我聽見了古寺中傳出的隱隱約約的聲音。那聲音,似顆顆淚,嗒嗒滴落。
仿佛是從那遠古走來的一位旅者,此時的古寺,疲憊、孱弱、不堪一擊。
走在古寺后院的長廊——也是這千年古寺唯一的清靜之地。一步,兩步,三步……不經意間,走到了它的盡頭。低首沉吟,似乎一下子跌落到了時光的另一端——
香車縱橫的大道通衢,風吐流蘇的雕梁畫棟,嬌鳥啼鳴的綠樹繁花……此時,是那“碧樹銀臺萬種色”的中唐,一個完全屬于“禪”的時代。
這座新建的寺廟隱于深山之中。每逢夏雨初霽,綠葉婆娑,菡萏飄香,無論是青青子衿還是達官顯貴,紛紛前往,虔誠禮佛。獨隱山林的方丈靜坐堂中,默默參禪;沙彌們亦是一言不發(fā),潛心悟禪。無論來了多少香客,給予多少捐贈,對他們來說,不過意味著天下虔誠向善者又多了幾許,而全無得失之念。佛家所謂的“斟破、自在”恐怕便是如此吧。
冉冉檀香之中,老方丈細捻銀須,輕捧香茗,端坐古寺階前,靜看人間潮起潮落。清靜的古寺,馨香的芰荷,斟破的紅塵——這些,便是老方丈的全部。
……
不知千指的蓮瓣開合了幾回。韶華乍轉,倏忽之間,夢回現實。
隨著古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寺迎來了“新的春天”。當地政府趁此良機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隨著一輪一輪的資金投入,古寺面貌“煥然一新”——原先植滿裊裊婷婷的芰荷的池塘被各種游船劃艇占據,高雅莊重的磬音被各式電子佛教音樂所取代,葳蕤蒼翠的古樹被各類廣告牌遮擋……游人如織,人們大聲談論著如來觀音,他們身上再也找不到千百年前的那種虔誠與肅穆。
更有甚者,打著“求官招財”的幌子,在這圣潔之地公開招搖撞騙,竟還有不少人“愿者上鉤”,圖的就是“以金錢求實惠”。
古寺門前有塊石碑,上書:此寺建于中唐,頗受歷代統(tǒng)治者青睞,多次翻修,香火不絕,綿延至今……
是的,時至今日,寺院中的香火依然很旺,可其中的內涵與精髓,怕是早已變味。這種對文化、對宗教功利化的態(tài)度實在是讓古寺蒙塵……
歷史不可戲謔,古寺不容趨利!
佛教有三毒:貪、嗔、癡。為物欲控制虛偽禮佛為貪,不理批評一意孤行為嗔,不諳佛道蠅營狗茍為癡。如此三毒,古寺俱受,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一種諷刺。
夜已深,古寺終于恢復了清寧闃然——似乎又回到了遙遠的中唐。也許只有這深夜的片刻時間古寺才能回歸它的本真。想到這,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不知在這清寧的深夜,導演了這場借古寺牟利的鬧劇的創(chuàng)意者們能夠安然入夢嗎?
此時此刻,我的心與那裊裊的檀香遙相呼應……
【評點】
作者截取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通過細膩的描寫、深刻的反思和一針見血的剖析,揭示了現實社會中一些人輕慢歷史文化,借機創(chuàng)匯的失當行為。盡管發(fā)展經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但是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用來牟利的,比如我們的文化遺產,比如我們的宗教圣地。一位中學生能看出這樣的問題,做出這樣的思考,難能可貴。
王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