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興永,萬長林
(湖南理工學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岳陽 414006)
岳州窯發(fā)生史略
鍾興永,萬長林
(湖南理工學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岳陽 414006)
自隋代伊始,岳州行政區(qū)域內(nèi)的陶瓷窯系被統(tǒng)稱為岳州窯。岳州窯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時發(fā)生,具有母源地位。東漢以后,岳州窯便成為青瓷文化、匣杯文化、官瓷文化等陶瓷文化的發(fā)生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岳州窯文化已無與倫比,進入高峰期,并成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發(fā)散地。長沙窯與岳州窯本為一體,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礎(chǔ)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岳州窯輝煌了1000年,宋代后開始衰退。
岳州窯;發(fā)生史;長沙窯
岳陽古窯群,主要集中于現(xiàn)湘陰縣城關(guān)一帶,但在現(xiàn)汨羅市、岳陽縣、平江縣、臨湘縣、華容縣等地亦見分布。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改巴州為岳州,故唐代陸羽著《茶經(jīng)》,以岳州窯呼之。周世宗等認為:根據(jù)近代考古學以發(fā)現(xiàn)地點取名的習慣,將早期岳州窯稱之謂湘陰清竹寺窯,西晉至隋唐之際的岳州窯稱“湘陰窯”,湘陰鐵角嘴窯則按唐人的習慣稱之謂岳州窯。筆者認為,岳州系行政區(qū)域概念。狹義的岳州窯,時序為公元591年至公元993年,空序主要指現(xiàn)湘陰縣、汨羅市和岳陽縣,抑或說岳陽范圍內(nèi)湘江流域和汨羅江流域沿岸,產(chǎn)品特色主要為單色青釉陶瓷。廣義的岳州窯,當泛指自古以來岳陽市轄縣、市、區(qū)的陶瓷窯系。為論述方便,本文將上古時期至今在岳陽行政區(qū)域內(nèi)的陶瓷窯系統(tǒng)稱為岳州窯。
毋庸諱言,岳州窯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窯場、窯口、窯址,而應作為有強大生命力的窯系來研究。岳州窯歷史悠長,文化燦爛,系岳陽的地標文化,是湘北母源文化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獻及考古信息考量,岳州窯陶瓷業(yè)由漢至五代十國,輝煌了1000年許。然而,岳州窯究竟始于何時?因無文獻佐證,學界不見任何求實。筆者陋見,岳州窯的根在新石器時期的伏羲時代,即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時同進。
(一)古籍關(guān)于陶史的信息
清朝乾隆間朱笠亭在其《陶記》中說?!笆裙胖款惣扮姸ψ鹨椭畬伲嘤杏涗洝毟G器并無專書?!盵1]因之,為尋獲陶源之真實消息,朱笠亭在《陶說·說古》中,通過古籍的只言片語,發(fā)現(xiàn)了中華陶瓷發(fā)源的大致時序。
例一,《周書》:“神農(nóng)作瓦器”。
例二,《路史》:“燧人為釜”。
例三,《呂氏春秋》:“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例四,《古史考》:“神農(nóng)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食之。黃帝時有釜甑(蒸煮瓦器,底部有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然朱氏認為,黃帝時已設陶正之職官,而食谷燒食,當是燧人之事。神農(nóng)時當有釜甑也。
例五,《考工記》:“有虞氏上陶”。
例六,《韓非子》:“虞舜作食器”。
新石器晚期(約5500年前)彩繪云紋陶罐(華容縣出土)
新石器晚期馬家窯彩繪陶盆(約5000年前)
顯然,這些零散的記錄,除燧人氏外,僅反映了新石器(約14000至4000年前)晚期的制陶信息態(tài),大體與馬家窯文化相當。岳陽市博物館展出了5500年前在華容縣出土的一件彩陶罐,與筆者收藏的一件甘肅馬家窯彩繪陶器比對,認為二者基本處在同一文化層上,且著彩風格近似,只是華容彩陶更顯成熟。這是因為舜、禹時期力征三苗,黃帝大戰(zhàn)蚩尤等,迫令南方民眾成為難民,涌向北方,或成為戰(zhàn)俘,驅(qū)向北方,因而形成了原始陶瓷之路和漫長的經(jīng)濟文化帶。南北同時期燒制的彩陶,互為影響。
(二)新石器中晚期的岳州窯陶器
“陶始于炊器”[2]。在岳陽市博物館,我們可窺見岳州窯文化在中華文明光譜中的位置。距今約8000年至5000年前,人文始祖伏羲部落便在天岳幕阜山一帶生活、勞作、繁衍,其中一位伏羲死后還歸葬于山下的阜山村。伏羲教民稻作、制作陶器等,系伏羲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偉大貢獻。
例一,岳陽博物館展示了在岳陽汨羅市郊黃家園8000年前的文化層中出土的含稻谷殼的陶片。稻谷殼在陶坯干燥和燒成收縮中能起到降低陶坯變形與破裂的作用,令陶器更加美觀和堅固。
例二,在上述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個較完整的手制陶缽,距今亦是8000年前。該缽手工粗糙,系摶土為坯,捏制為器,黃土燒制而成,反映了伏羲文明時代的工藝水準。
新石器時期陶缽,約8000年前,汨羅市出土
例三,考古人員在汨羅市附山園遺址出土了6500年前的陶釜,作為炊具,明顯較8000年的陶缽進步了許多,胎制細膩,工藝復雜,反映了伏羲文明時代成熟的制陶水準。
新石器時期陶釜,距今約6500年,汨羅市出土
例四,在汨羅市附山園遺址還出土了一個較完整的太陽紋陶缽,可與懷化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太陽彩陶相互印證,說明伏羲部族在南方疆域的遼闊和勢力的強大。“太陽崇拜”是遠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種精神情結(jié),反映了先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追求。
還有許多,不一一列舉。之所以選取在汨羅市出土的新石器陶器,是因為汨羅曾長期隸屬于湘陰,湘陰治所亦曾長期在汨羅境內(nèi),這樣更便于反映岳州窯信息態(tài)。而且,史前在汨羅出土的陶器,胎質(zhì)與胎色與后來岳州窯陶器的胎質(zhì)胎色非常接近。顯然,伏羲時代的陶藝文明就是岳州窯文化之根,蘊藏于諸文化地層中的陶器文明便是不死的文化記憶。
新石器時期太陽紋陶缽,距今約6500年,汨羅市出土
從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戰(zhàn)火紛飛,天下大亂。然看似在亂,其實在變,岳州窯便是典例。岳州窯既滿足了民間對器皿的需求,更是朝廷、官府與寺廟定制定燒的基地,也是居家擺設與把玩,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陶瓷文化之都。
(一)青瓷發(fā)生地
我們雖然找到了岳州窯文化的根,但數(shù)千年中,仍然只是生產(chǎn)日用陶器。至東漢時期,岳州窯燒制已是半陶半瓷狀態(tài)。在湘陰岳州窯遺址,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有“漢安二年(143年)”款識的青瓷布紋殘片。這就說明,湘陰在兩漢時期已燒制青瓷,并在東漢(25—220年)時技術(shù)已初見成熟。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郭演儀《東漢湘陰青竹寺窯青瓷》說:“綜合與東漢越窯青瓷相比較的結(jié)果,可以認為東漢湘陰青竹寺窯應屬于中國早期青釉瓷器的范疇?!盵3]所以,說岳州窯系中國最早的青瓷發(fā)生地,亦可成立。
釉,俗稱“釉水”。早在5000多年前的伏羲時代,岳陽先民便開始在陶器上施一層紅、黑泥漿作為裝飾,因而出現(xiàn)了彩陶。岳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或草木灰釉,這種釉在還原反應中,若掌握得好,便會呈現(xiàn)純正的青色,否則會出現(xiàn)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清乾隆時期,朱笠亭闡述了青釉的制作過程與配比:“釉無灰不成釉……以青白石與鳳尾草制煉,用水淘細而成,配以白木細泥調(diào)和成漿,按器種類以為加減,盛之缸內(nèi),用曲木橫貫鐵鍋之耳,以為滲注之,具其名曰盆泥+盆灰。一盆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為中;釉若平對或灰多為下?!盵4]顯然,青釉的生產(chǎn)流程異常復雜。
“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晴,吳越曰秘色?!盵5]雖然,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開始,湘陰改屬潭州,但岳州窯的名稱一直流傳。例如黃矞(1873-1951年)著《瓷史》說:“岳州即湘也,其品既在壽州、洪州上,則亦當時之珍品?!庇秩缜宕{浦濱著《景德鎮(zhèn)陶錄》卷五:“湖南岳州府,唐代亦陶瓷,皆青?!本硎骸跋娓G等色青其青,則近淡碧色……越窯、岳窯云青,則近縹色,古人說陶,但通稱青色耳?!崩钅辖鹪娫弧奥牭盟娠L井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再如,邵蟄民1939年著《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說:“岳州窯,湖南岳州所造陶瓷、青色?!?/p>
(二)古代陶瓷之都
自漢以降,以湘陰城關(guān)鎮(zhèn)窯群為中心,在湘江沿岸,由南而北散布的窯址星羅棋布,主要有:銅官窯、鐵角嘴窯、窯堆嶺窯、馬草坡窯、朱家口子窯、吳家渡窯、葫蘆山窯、竹園里窯、蛇形山窯、青竹寺窯、紫花臺窯、洋沙湖窯、下煙園窯區(qū)、楓樹嘴窯、馬王堪窯、烏龍嘴窯、鐘家臺窯、三叉港窯、蘆林潭窯、黎公湖窯、營田窯等等,系名符其實的古代陶瓷之都。湘陰一直流傳著兩句民謠,亦足以坐證古窯址之多:“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湘陰有個萬窯窩,要進城門過窯坡”;“所謂萬窯,言其多也”。
湘陰古窯址示意圖
(三)岳州窯青瓷的巔峰
三國時期,岳陽屬吳地。吳之大將魯肅(172-217)率重兵駐守岳陽。魯肅在平江天岳幕阜山駐扎的山頭還被后人名為魯?shù)律健T诖似陂g,湘陰窯也為吳創(chuàng)燒了大量高水準的軍用和民用青瓷。從出土器物觀之,該時期岳州窯青瓷的施釉特點較漢有明顯進步。第一,施釉要厚,胎釉結(jié)合牢固,釉面均勻、光亮,久后亦不易剝落;第二,在一些檔次較高的器物上施滿釉,如岳陽博物館展示的[吳]岳州窯四系罐等,可證;第三,在平底茶碗之類器物上,內(nèi)施外不施,或內(nèi)全施外施半。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的南朝,是岳州窯青瓷的巔峰期。南朝即宋、梁、陳四朝,佛教盛行,均都于南京。其間,宋元徽二年(474)將原羅縣區(qū)域改建為湘陰,湘陰青瓷在這一時期也大量進入京都南京。
為什么說南朝是岳州窯青瓷的巔峰期?有四個重要標志。
第一,為官府定燒陶瓷。南朝時,朝廷以水上交通之便,在湘陰選擇窯口,定制官用瓷。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官窯產(chǎn)生于北宋。即北宋末年宋徽宗時(1101-1125年)才開始燒造。如清代藍浦濱《景德鎮(zhèn)陶錄》卷九:“官窯燒于宋修內(nèi)司中,為官府所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庇秩缜宕赌细G筆記·說款識》第六:“瓷皿有款,肇始于宋。宋瓷有內(nèi)府二字者,書法與大觀錢相類,間有政和年制字樣者。”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另設新窯,燒造官器。當然,也有將宋代六大名窯列為官窯的。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然而,在湘陰縣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南朝時期內(nèi)刻“官”字款的碗底瓷片和有“太官”、“上府”字樣的青瓷片(于岳陽市博物館展示?!疤佟毕登刂了逄乒俾?,掌朝廷膳食),這些發(fā)現(xiàn),顛覆了舊說??梢哉J為,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官款瓷器,雖系官搭民燒,抑或說,是朝廷在岳州指定窯口,由官府監(jiān)燒所為。這樣,官瓷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700年。
岳州窯青瓷與迦樓羅鳥裝飾造型佛教瓷片
南朝青釉“太官”杯
第二,為寺廟生產(chǎn)高檔瓷?!澳铣?80寺”,第480寺坐落于今南京雨花臺。如在南京出土的岳州窯青瓷與迦樓羅鳥裝飾造型的佛教瓷片,是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唯一在青瓷上的迦樓羅鳥裝飾造型。該瓷片的青綠釉色非常講究,表明在燒制過程中,其配釉、施釉及釉燒技藝上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現(xiàn)收藏于南京市江寧博物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宗教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岳州窯高超的燒制工藝和文化修養(yǎng),是岳州窯處于巔峰狀態(tài)的真實展示。
岳州窯燒造官瓷和寺廟用瓷,無論是胎質(zhì)緊密度、潔白度還是施釉的色純度、厚度等,水平遠遠高于民用瓷,體現(xiàn)了湘陰工匠的最高水平,也代表著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
第三,采用匣杯腹燒。湘陰馬龍窯址系兩晉、南北朝、隋代窯址,窯內(nèi)布滿了幾種不同的匣缽,排列整齊,堆放有序。為什么用匣杯?清乾隆39年,朱笠亭著《陶記》卷六說:“瓷杯宜凈,一沾泥滓,即成斑駁,且窯風火氣,沖突傷坯,此所以必用匣杯也”。 就是說,用匣缽燒制器物,受熱均勻,可防止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粘結(jié)。當然,用匣杯燒瓷,疊層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潤,只要匣缽完好可重復使用,為窯工們節(jié)約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岳州窯使用匣杯腹燒始于晉,在陶瓷燒制史上,也是最早的。
岳州窯陶匣缽
第四,采用釉下彩和生產(chǎn)彩陶彩瓷。釉文化是陶瓷文化之魂。考古人員在漢、晉墓葬及窯址中發(fā)現(xiàn)了釉下醬斑點彩碗、水盂、四系罐、盤口壺等岳州窯器,改變了前朝單色釉制器,亦表明釉下彩新工藝在全國率先出現(xiàn)了。
釉下彩的優(yōu)點在于不受磨損、永不褪色、無鉛無毒、光滑平整、意境優(yōu)美、線條流暢、層次豐富。東漢、三國時期,湘陰工匠便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到了隋唐時期,岳州窯和銅官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圖案,或?qū)懮衔淖?、詩句,然后施青釉?jīng)1220℃—1270℃高溫燒制。
隋唐時期,政治相對穩(wěn)定,社會開放,經(jīng)濟繁榮,岳州窯陶瓷業(yè)仍處在繁榮發(fā)展期,并凸顯出文化多元性特質(zhì)。可以說,隋唐時期,岳州窯仍然是湖南創(chuàng)燒青瓷器的中心,仍然有瓷都的氣派。
(一)隋代岳州窯青瓷
隋代岳州窯青瓷仍然延續(xù)了南朝的工藝和水平,生產(chǎn)了許多精品,尤其是刻花,已成為獨特的裝飾手法。如岳陽市博物館展示的隋代岳州窯刻花盒,刻花優(yōu)美逼真,青釉青中帶黃,滿釉滿色,非常精制,成為博物館鎮(zhèn)館之器,實屬可貴。
隋代青釉刻花盒
(二)唐代岳州窯茶具
隋唐時期,岳州系全國八大產(chǎn)茶地之一,聲名遠播。當時的“邕湖含膏”、“黃翎毛”很受歡迎,“君山銀針”則屬皇家貢品。唐代湘籍詩僧齊己有幾首詩便提到岳州茶。其《送人游衡岳》道:“荊楚臘將殘,江湖蒼莽間。孤舟載高興,千里向名山。雪浪來無定,風帆去是閑。石橋僧問我,應寄岳茶還?!逼洹墩嬷菥帷返溃骸俺魁S來??停鬼嗟綕O家。石鼎秋濤靜,禪回有岳茶?!逼洹端奚虮蜻M士書院》道:“喧滑盡消城漏滴,窗扉初掩岳茶香”。岑參《郡齋平望江山》詩曰:“洞庭純栽培,園畦半種茶”。
好茶配好碗,那是何等的好意境。岳州窯聞名于世,文獻首見于唐代湖北天門人陸羽(733—804年)于780年所著《茶經(jīng)》:“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蛘咭孕现萏幵街萆?,殊為不然......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皆不宜茶。”[6]還有版本稍有出入:“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蛞孕现萏幵街萆?,殊為不然......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标懹疬@段話的大體意思是,關(guān)于茶瓷碗,越州(今浙江紹興)產(chǎn)的最好,鼎州(今陜西涇陽)、婺州(今浙江金華)的差些;岳州(今湖南岳陽)的好,壽州(今安徽壽縣)、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差些。有人認為邢州(今河北邢臺)的茶碗比越州好,是完全不對的……越州瓷、岳州瓷皆是青色,能增進茶的湯色,使茶湯呈現(xiàn)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湯呈紅色;壽州瓷黃,茶湯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湯呈黑色。這些都不適合用來飲茶。從陸羽的表述中,似乎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guān)于岳州窯的信息。第一,岳州窯在唐代六大窯系中,只因胎質(zhì)不夠緊密而略遜于越瓷,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岳州窯碗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青釉文化?!扒鄤t益茶”,正是古人尚青的實用證據(jù),亦說明茶具在唐代有如唐詩一樣,聲名廣被,進入了文化新狀態(tài)。
唐代岳州窯瓷器的主要特點是:胎壁較薄,比較粗松,呈鐵灰色;釉薄而質(zhì)細,釉色明亮,底足有釉,釉泡較小,玻璃質(zhì)感強;釉面有不規(guī)則的細細冰裂紋,有流釉現(xiàn)象;器物精致,少裝飾。
隋唐代岳州窯青釉茶碗
(三)唐代岳州窯對絲綢之路的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亦運送了大量陶瓷,所以,也可稱之為“海上陶瓷之路”。岳州窯的陶瓷經(jīng)湘江、汨羅江,入洞庭,再順長江入海,到廣州或?qū)幉〒Q遠洋輪船運往世界各地。如果將江河陶瓷之路與海上陶瓷之路相連,可謂是中國最長的水上陶瓷之路。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20頁說,“具有希臘特色的棕葉式蓮花、綠思特蓮花和亞述亞圣樹式蓮花在西方源遠流長,而影響到我國,在岳州窯前期的湘陰窯印紋中即已出現(xiàn)(見下圖)?!笨梢?在岳州窯的前期產(chǎn)品中,便已孕育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種子。
南朝寺廟用高腳供盤
唐自755年安史之亂后,北方長期戰(zhàn)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紛紛南徙,故在岳陽行政區(qū)域內(nèi),均可見到南來北往之人。這在岳州窯陶瓷中亦有反映。岳州窯的精美瓷器,同時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東南亞國家。我們從全國各地博物館中均可見到岳州窯的精美器,足以佐證此點。
在岳陽博物館,展示了從岳陽出土的大量岳州窯青瓷樂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顯示了岳州窯精湛的模制技藝。其中有胡人騎馬、胡人樂器、北方仕女等等,反映了唐代開放、民族和合的文化趨勢。
唐代青瓷樂俑
(四)五代:岳州窯的殘陽
五代十國,北方依然戰(zhàn)火紛飛,岳州窯則依舊延續(xù)著青瓷血脈與基因,傳承著工匠精神和青釉文化,生產(chǎn)了大量民用陶瓷和工藝瓷。刻劃蓮瓣紋是五代岳州窯常見的裝飾技法。湖南長沙子彈庫五代墓曾出土一件岳州窯青釉刻劃蓮瓣紋瓶,通體施青釉,釉呈青黃色,釉層較薄,開細碎片紋,足以代表五代時期岳州窯瓷器的燒造水平。廣東博物館藏岳州窯青釉刻蓮瓣紋瓶是五代時期的岳州窯精品,系鎮(zhèn)館之寶。
五代青釉刻蓮瓣紋瓶
(五)岳州窯的衰落及其致因
從宋代開始,曾經(jīng)有湖湘文化地標特性的岳州窯,逐漸失去往日的光澤。它與銅官窯一樣,遺存的窯口轉(zhuǎn)為生產(chǎn)民用陶瓷,也仍然有生產(chǎn)彩色陶瓷的工場,但聲名均遠不如以往,開始沉寂。
關(guān)于岳州窯衰敗的原因值得研究,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行政區(qū)劃的變更對岳州窯的生產(chǎn)與流通有很大影響。岳州窯的沉寂,首先是岳州窯文化的沉寂。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直至明、清時期屬長沙府,民國時期直屬于湖南省,1964年才正式劃歸岳陽,但銅官窯仍然歸長沙管轄。就是說,將近1000年,湘陰歸潭州和長沙,致令岳州窯名稱沉寂,岳州窯文化沉寂。這也是岳州窯文化缺失的重要致因,如明代岳州府志等書中便難以見到關(guān)于岳州窯的表述。
2.北宋時期新型官窯的興起后,由于受原料的局限,加之在坯釉、造型、燒制及裝飾諸方面與官窯產(chǎn)品相比大為遜色,又加之小作坊式生產(chǎn),缺乏市場和出口競爭力,這樣,岳州窯就回歸到生產(chǎn)比較粗糙的民用陶瓷。
3.優(yōu)質(zhì)瓷泥的枯竭,外來瓷泥成本的增加。
4.到南宋時期,鐘相、楊幺領(lǐng)導農(nóng)民起義,岳陽鹿角窯作為制陶場,專做軍隊生活器皿及外銷陶瓷以充實軍餉。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朝廷視楊幺為反賊,派岳飛屯兵湘陰,鎮(zhèn)壓楊幺,占山駐寨,逢碼頭靠船,要路設關(guān),貨船出入受阻,眾窯均受牽連。
(一)岳州窯與長沙窯在行政歸屬上原本一體
周代,湘陰與長沙同屬楚國。周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西漢屬長沙國,東漢建武七年至晉又復歸長沙郡。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湘陰,屬長沙內(nèi)史。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包括銅官區(qū)域在內(nèi),隸屬岳州,縣治又遷至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qū)馬頭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現(xiàn)在的縣城(文星鎮(zhèn))。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仍屬長沙府。民國初年湘陰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年)設行政督察區(qū),湘陰均屬第一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1952年屬湘潭專署,1964年屬岳陽專署。
顯然,在行政歸屬上,岳州窯與長沙窯分治,是1964年以后的事。此前數(shù)千年間本為一體,不可分割。這也是歷史上只有岳州窯稱謂的重要致因。
(二)長沙窯稱謂的由來
筆者陋見,在現(xiàn)存古籍中,沒有一處提到過長沙窯之名,在考古挖掘出的陶瓷和陶瓷殘片中,也未見有長沙窯款識(但唐代有石渚窯一說。李群玉有《石渚》詩:“焰紅湘浦口,煙燭洞庭云”為證)。那么,長沙窯一名是怎么來的呢?
1956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現(xiàn)望城區(qū)銅官鎮(zhèn)原石渚湖一帶發(fā)現(xiàn)了古代窯口,綿延十余里,因與古岳州窯隔河相望,出土的陶瓷與岳州窯接近,故亦以岳州窯論。旋,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先生提出,這些窯址現(xiàn)為長沙行政管轄,應名長沙窯。
(三)長沙窯之根是岳州窯
例一,1960年8月《湖南文物》第一篇,將長沙窯稱為“長沙瓦渣坪唐代窯址”?!巴咴合翟摰馗浇粠У目偡Q,包括挖泥段、藍家坡、長垅坡、都司坡、廖家屋場等地”;“湖南唐代燒制的岳州窯青瓷器是全國著名的,陸羽《茶經(jīng)》謂次于婺窯,今瓦渣坪離唐時岳州窯轄境相距僅十余里,當屬岳州窯系統(tǒng)?!?/p>
例二,1983年,考古人員發(fā)掘了銅官鎮(zhèn)區(qū)、古城區(qū)、石渚區(qū)。古城區(qū)系長沙窯遺址,其北有銅官,其南有石渚。在銅官與石渚窯址中,僅出土了大量單色青釉碗、盤、碟、殘片和匣杯,無任何彩釉器。顯然,這兩個窯口當屬岳州窯系。
例三,2004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在長沙召開,會上討論了長沙窯的性質(zhì)問題,即長沙窯到底是什么性質(zhì)的窯口?會議最后的結(jié)論是“長沙窯屬于岳州窯系的青瓷窯口”。
例四,著名古陶瓷專家周世榮說:我在地攤上發(fā)現(xiàn)了一件圓底青瓷殘片,也可以作為長沙窯來源于岳州窯的論點的旁證。該青瓷碟的碟心呈方塊露胎,釉色青綠晶瑩,作玻璃質(zhì)開片,其時代可早至南朝末年。它顯然是湘陰窯(即岳州窯)制品。這種碟心作為方塊露胎的陶瓷工藝,在同時代其他瓷窯中未見,而長沙窯青瓷中則屢見不鮮。通過上述標本與長沙窯青瓷進行對比,證明長沙窯青瓷源于岳州窯是正確的。
例五,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窯》認為:長沙與湘陰分開的時間很短,而歸屬同一州郡的歷史則很長。所以,文獻中的“湘瓷”、“岳州窯”、“石渚窯”似屬同一窯系的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又說:長沙窯是在岳州窯的基礎(chǔ)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蘭教、佛教藝術(shù)的影響而逐漸創(chuàng)造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釉下彩陶工藝。又說:長沙窯彩瓷中的彩斑不僅造型與岳州窯極為相似,而且釉的化學成分也十分相似。又說:長沙窯的發(fā)展與其他瓷窯一樣具有自己的興衰史。它是在岳州窯青瓷燒造的基礎(chǔ)上逐漸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起來的,沒有唐代岳州窯青瓷,也就不可能有長沙窯釉下彩瓷器的發(fā)展?,F(xiàn)在陶瓷研究者所津津稱道的長沙窯,實際上就是岳州窯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因此,在時間上,長沙窯要晚于岳州窯,從兩窯的時代序列上,也可以看出是相承關(guān)系。
(四)長沙窯發(fā)展了岳州窯的青瓷技術(shù)
在單色青釉方面,岳州窯青瓷發(fā)展至唐代,已有500余年的技術(shù)積淀,相當成熟。然而,長沙窯為突出期單色青釉特色,解決胎質(zhì)較粗、白度不夠等問題,多在胎上刷裝飾土,這種技術(shù)制作的陶瓷,若在燒制過程中控制火候不好,則易脫落或爆裂,但長沙窯依然堅持下來,彌補了缺陷,形成了自身的風范,并創(chuàng)燒出艷麗的釉下彩瓷,彌足珍視。
[1][4][清]朱笠亭.陶說(卷2)[M].乾隆39年(1774).
[2][清]朱笠亭.陶說(卷1)[M].乾隆39年(1774).
[3]周世宗,胡保民.岳州窯新議[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2.
[5][清]藍浦濱.景德鎮(zhèn)陶錄(卷9)[M].上海:上海神光社影印版,1928.
[6][唐]陸羽.茶經(jīng)(卷上)[A].程啟坤.陸羽《茶經(jīng)》解讀與點校[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責任編校:簡小烜)
Brief History of the Yuezhou Kiln
ZHONG Xingyong, WAN Changlin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Mu-fu Mountains,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 414006, China)
Since the Sui Dynasty, Yuezhou Kiln has been a general name for all the pottery kiln series belonging to the Yuezhou district. Chinese civilization started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Yuezhou Kiln culture, from which the maternal origin of the latter could be seen obviously in Chinese culture.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Yuezhou Kiln became home to the pottery culture series, including celadon culture, casket culture and official porcelain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Yuezhou Kiln culture reached its peak, for there was nothing to compare with it and Yuezhou became the important site to distribute pottery overseas. Changsha Kiln and Yuezhou Kiln were of the same family, but the former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atter. Yuezhou Kiln blossomed for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nd came to its recession after Song Dynasty.
Yuezhou Kiln; history; Changsha Kiln
2017-05-30
鐘興永(1955— ),男,湖南婁底市人,湖南理工學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湖湘文化。萬長林(1971— ),男,江西九江市人,湖南理工學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陶瓷文化與藝術(shù)。
K203
A
1008-4681(2017)04-0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