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文并攝
消失的風景
——磨坊
孫海文并攝
現在很多人知道糧食加工廠,卻很少有人知道磨坊。而我卻對磨坊有著莫名的特殊情感。那里,有著糧食香氣,有著樸素的生活,有著父輩們滿足的笑臉。
早些年,城市周邊的每個村子里幾乎都有磨坊,村民想要加工糧食和禽畜飼料很方便。隨著大米、面粉和飼料的品牌化生產,個人加工的需求也就逐漸減少了,在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下,便民的小磨坊自然被擠壓得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一些城郊磨坊逐漸退出市場。雖說需求減少了,但市場上仍有為大型加工廠“補缺”的需求,小磨坊靈活方便,幾十斤的糧食也可以開動機器加工,而且現場加工有透明度,糧食來源還由消費者自己提供和掌控,消費者自然更加放心。
我?guī)捉泴ひ?,在距離城市中心20多公里的白塔鎮(zhèn)大羊安村找到了一處這樣的磨坊。這處磨坊很破舊,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農家的倉房,房蓋上用磚頭壓著塑料布防止棚頂漏雨,從寫在鐵門上的白灰字才能看出這是一處糧食加工廠。打開大門,三臺碾米設備安置在兩側,水泥地面多處破損,很多地方塞進了磚頭進行修補,從中可以看出這個磨坊小有歷史。
磨坊的主人叫范芝榮,今年65歲,磨坊就在她自家的院子里,后面的正房是她的住處。1984年,她的丈夫經營起了這家磨坊。早些年,她在鎮(zhèn)里的化工廠上班,很少參與磨坊的經營,去年丈夫去世后,退休的范芝榮便接手了磨坊?!?磨坊現在就是維持著經營,每天能有六七個加工生意,以飼料加工為主,主要是村里的養(yǎng)殖戶粉碎玉米做飼料應急,偶爾有些人來加工玉米 。周邊幾乎沒有這樣的磨坊了,來這里加工糧食的人都是方圓二三十里的村民,有的甚至更遠。這些設備中最新添置的是粉碎機,不過也使用五六年了。稻谷脫粒的越來越少了,那臺機器一個月也就開動一兩次?!狈吨s這樣說。
一位來自渾河站的糧食加工者表示:“我是自己種的開荒地,來這里磨點玉米,跑了十幾里路才找到這樣一個加工點,真是不容易。”
孫海,黑龍江省呼蘭縣人。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遼寧省第三屆青年攝影十佳,2002年在新聞媒體任攝影記者至今。作品《寒門學子》《蒸汽機車守候者》《限塑日到來之前》分獲2006、2007、2008年中國晚報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限塑日到來之前》獲第五屆中國金鏡頭評選自然環(huán)境類組照銀獎,《車窗里的春運》獲2012年度全國新聞金鏡頭評選日常生活類金獎和第八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組照三等獎。2009年舉辦《城市日記》個人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