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生
摘 要:針對學前階段的幼兒不適宜行為矯正提出了精準干預的策略,介紹了在幼兒階段進行行為矯正的意義,并提出精準干預的概念,主張對幼兒行為進行全面的觀察、周全的分析、科學的設計、準確的干預、審慎的反饋、再處理。通過精準干預,提升行為矯正的效率,同時避免資源的浪費。
關鍵詞:幼兒;行為矯正;精準干預;科學;管理
在學前教育階段,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符合幼兒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日常行為,并有針對性地對不當行為進行矯正,可以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精準干預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在發(fā)現(xiàn)幼兒不當行為的時候,準確地尋找癥結(jié)并予以科學的干預,目的是使幼兒在精準干預下矯正不當行為,同時不會對干預產(chǎn)生負面的情緒。
一、行為矯正的概念和意義
1.行為矯正指的是對不適宜行為的修正。本文討論的行為矯正的客體是幼兒,主體是家長和教師。這一體系下的行為矯正是家長和教師對幼兒的不適宜行為進行影響,由外而內(nèi)地促使幼兒改變不適宜的行為。這里提及的“不適宜行為”,指的是不符合幼兒身心健康成長要求的行為,包括對自己及他人身體、心理健康導致?lián)p害的行為,違背紀律、法律、道德要求的有形成惡劣習慣可能的行為,不符合規(guī)范或不利于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等。
2.為什么要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矯正呢?3~6歲的幼兒期是情境性品德發(fā)展的時期。此時,幼兒的道德發(fā)展仍受情境的限制,故需要接受系統(tǒng)而具體的道德影響。這個階段圍繞幼兒的需要,進行行為矯正,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幼兒學習社會角色并與人相處,有助于幼兒明辨是非善惡。
二、關于“精準干預”
1.精準干預的含義
精準干預指的是精確、準確地實施處理、動作。本文討論的“精準干預”是針對幼兒不適宜行為的處理策略。這一策略的特點有兩點:第一是“不放任”,采取干預的主動態(tài)度,積極追求對現(xiàn)狀的改變;第二是“精準”,要求是精確、準確,保證干預措施要“對癥下藥”,不提倡“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出擊”,主張“微創(chuàng)”處理,用“點穴”式的處理來完成矯正。
2.精準干預的優(yōu)勢
精準干預主張對幼兒的不適宜行為進行“一針見血”的處理,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要對幼兒所出現(xiàn)的不適宜行為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經(jīng)過科學歸因之后,找到問題的關鍵,再設計方案,進行干預。這樣的過程保證了家長和教師決策前分析和思考的完整性,同時也對干預方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避免“拍腦袋決策”。
精準干預避免了家長與教師的“方向性錯誤”,提高了干預的效率,針對幼兒的不適宜行為,及時而準確的干預措施有助于讓幼兒盡快獲得行為矯正,避免陷入惡劣習慣的困擾。反之,如果干預的方案偏離了實際情況的需要,一方面不合時宜的做法會導致幼兒的無所適從,甚至會引起負面的情緒及心理反應,另一方面則會耽擱關鍵問題的處理,可能讓情況向更加不好的方向發(fā)展。
精準干預是相對節(jié)約的一種手段。精準干預憑借準確的定位和精確的處理,有限度地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針對性地展開干預行動。這樣的舉措避免了過度的資源調(diào)動,比如時間、人力資源、場地、設備等等,可以利用相對有限的資源有效地進行干預,避免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3.精準干預的過程
精準干預的過程,從時間上看,分為5個步驟,分別是行為觀察、情況分析、方案設計、干預執(zhí)行、執(zhí)行后觀察與反饋。
行為觀察,這一階段并非普通的日常觀察,而是在發(fā)現(xiàn)幼兒不適宜行為之后的專項觀察。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幼兒不適宜行為的原因和關系。是否是自發(fā)的主動行為?是否受到他人影響?行為的頻率?周圍的人的反應以及周圍環(huán)境對其行為的影響。這個過程的要求是全面、準確、細致,要全面地掌握好與幼兒不適宜行為的相關關系人、事和環(huán)境,以便開展下一步工作。
情況分析,這一階段是對已經(jīng)掌握的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分析的對象就是行為觀察階段所獲得的材料,包括幼兒不適宜行為的相關描述、幼兒不適宜行為的誘因、與幼兒不適宜行為的相關關系人、事和環(huán)境。情況分析的核心工作是尋找精準干預的突破口,以便在下一階段的方案設計中做出有針對性的部署,最大限度地找準問題的關鍵。
方案設計,這一階段是依托情況分析的成果進行的。根據(jù)情況分析的結(jié)論,了解到幼兒不適宜行為的癥結(jié)所在,為行為矯正提供準確的方向。在方案設計中,要針對情況分析的成果進行運用,集中力量和資源對問題核心進行處理。此外,設計者應當充分分析幼兒的思維發(fā)展階段和道德水平,不要設計超越其實際接受能力的方案。精準干預,要求盡可能少地使用資源,最大限度地“有的放矢”,因此方案設計務必最大限度地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情制宜、因時制宜。
干預執(zhí)行,這一階段是精準干預的執(zhí)行階段,也就是落實設計方案的階段。具體的執(zhí)行人,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均要按照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嚴格執(zhí)行方案的同時,需要及時地記錄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
執(zhí)行后觀察與反饋,這一階段是處理后階段。執(zhí)行者需要在精準干預操作之后,保持對幼兒的觀察,一方面是觀察幼兒的不適宜行為是否得到矯正,另一方面是觀察幼兒對干預舉措的情緒、行為反應。針對值得注意的情況,應當立即重新進行分析,并對執(zhí)行方案做出調(diào)整,以適應情勢的發(fā)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精準干預,執(zhí)行者也不能抱著僥幸心理,幼兒的不適宜行為不可能通過一次處理就完成矯正,應該保持關注,及時根據(jù)情況變化再處理,以完善整個行為矯正過程,否則可能出現(xiàn)矯正不徹底或反復等情況。
三、精準干預的教育技巧
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臨床研究,兒童由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認知發(fā)展水平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權(quán)威階段(6~8歲)、可逆性階段(9~10歲)、公正階段(10~12歲)。幼兒階段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具有其發(fā)展的特定階段性,家長和教師應當加深對幼兒階段的認識,避免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不契合幼兒發(fā)展階段的情況,一方面會對幼兒造成困擾,另一方面會影響家長和教師對幼兒教育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針對幼兒階段的特殊情況,家長和教師需要把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失誤。endprint
1.直接表達行為評價
在幼兒出現(xiàn)不適宜行為的時候,家長和長輩需要在合適的情況下,及早直接地予以評價,讓幼兒及時得到反饋,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適宜的。因為這一階段,家長和教師在幼兒眼中是具有權(quán)威的,當權(quán)威發(fā)出負面的評價,對幼兒會有所觸動。如果瞻前顧后,反而可能錯失行為矯正的時機,放任了幼兒惡劣習慣的形成。
2.以行為管理為主要方式
大多數(shù)的家長在幼兒出現(xiàn)不適宜行為的時候,會選擇用道理和事實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避免以后再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可惜的是,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與家長并不在同一階段,家長許多正面的內(nèi)容無法被幼兒所吸收,即說教的方式也許會產(chǎn)生事倍功半的結(jié)果。有鑒于此,家長和教師應當從行為管理入手,通過加強對幼兒行為方面的關注,主動去管理幼兒的行為,會比道理教育更加有效。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行為管理絕非一蹴而就的方法,家長和教師需要有應對情況出現(xiàn)反復的準備。行為管理過程是不適宜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降低直至不再出現(xiàn)的過程。
3.情境創(chuàng)設與自主選擇
盡管幼兒的道德發(fā)展水平不適應直接的道德教育,但并不妨礙在幼兒階段進行道德的誘導教育。家長和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活動的情境,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可以列出各種不同的選項,讓幼兒自己去選擇。借用模擬情境的方式,讓幼兒體驗道德引導行為的過程,完善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鍛煉了幼兒的道德判斷能力,一方面有助于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是一種“思行相長”的方法。
4.正向教育與合力教育
在幼兒的行為管理方面,并不只是一味地去“約束”“管教”幼兒的不適宜行為,還要積極地“贊美”“激勵”幼兒的得宜和優(yōu)秀行為。以正面的方式去認可幼兒的良好行為,這樣有助于增強幼兒的信心,有助于激勵幼兒的正面行為,形成正面的教育效果。此外,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的聯(lián)動,深化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無論是正面行為的激勵,還是不適宜行為的矯正,都有莫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1]吳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鄭航.學校德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