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采訪對象:
馬龍,意大利羅馬大學(xué)心理學(xué)、哲學(xué)與藝術(shù)博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xué)協(xié)會(IAAP)意大利分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xué)會(IIBA)意大利社會生物能分析組(SIAB)成員;意大利羅馬新科考勒大學(xué)心理咨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xué)以及精神性腫瘤學(xué)特邀學(xué)者;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特邀國際督導(dǎo)師。馬龍在夢及身心關(guān)系方面有深入研究,迄今為止,已經(jīng)研究及解釋4萬個夢。
心理標簽:
強大的愛情與美好的婚姻,基于夫妻間的人格獨立。因為只有懂得給予、懂得感恩,他們才能理解彼此,擁有成熟和親密的關(guān)系。
藤纏樹一樣的婚姻
舒婷曾在《致橡樹》中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句很形象地表達了愛人之間彼此獨立,卻又相依相伴的理想狀態(tài)。但并非所有的愛人之間都能擁有這樣獨立又相依的關(guān)系,采訪馬龍之前,我曾看到過這樣的讀者來信:
“老公是我的初戀,我們結(jié)婚還不到半年。我從戀愛的時候就非常依賴老公,他對我也非常好,早上起床時都是他幫我穿鞋子。每天他都要早起去上班,可我總喜歡拽著他再跟我躺會兒,他每次都遷就我。我巴不得老公時時都陪在我身邊,有時候他給我打電話少了,我心里就很失落。他不在我身邊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很孤單……”
這是一位對老公有著深深依賴的女性,她所有的關(guān)注和感受,甚至她的全部生活都“捆綁”在老公身上。在婚姻關(guān)系中,這樣的女性不在少數(shù),她們深深依戀、依賴著對方。
馬龍說,“依賴”一詞源于古拉丁語,在拉丁語中“dependentia”是由兩個詞組成的:“de”的意思是“從”,而動詞“pendere”則是“向下彎曲,依附于更高等”的意思。因此,經(jīng)常用到“dependentia”的情況有:一個果子從樹枝上垂下來。很顯然,果子需要依附在樹枝上,不然它會掉在地上;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果子并沒有與樹枝分離,它是樹枝的一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依賴”也是一樣的,“依賴”意味著人格不獨立,他們無法獨立存在,需要他人的支持或者維持;他們常常無法想象,自己離開對方的支持之后會是什么樣子。有關(guān)“依賴”,最極端的案例便是嬰兒對母親的依賴,如果沒有母親的支持,嬰兒甚至無法存活下去。但這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階段。而成人呢?那些人格不獨立的人,一旦失去伴侶的支持,他們常常會失去勇氣和自信;他們的依戀源于個人需求,有時候甚至是自私的需求。他們中有許多人只是一味地索取,只在意我喜歡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不在意對方需要什么,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xiàn)。
這樣的關(guān)系之下,婚姻會怎樣?
一位非常依戀老公的女士說:“我發(fā)現(xiàn)他好像對我越來越冷漠,有時候跟他在一起,他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甚至還會訓(xùn)斥我。我覺得他好像不愛我了,越來越不重視我了?!?/p>
過度的依賴和索取,會讓伴侶深感疲憊,甚至是厭倦。伴侶對他們的愛和欣賞會慢慢消失,甚至?xí)x他們越來越遠。
如果兩個人都不夠獨立、依賴性很強,走進婚姻也許會更糟糕。他們都依賴對方,等待對方來支持自己、來改變現(xiàn)狀、來促進事情的發(fā)展,自己卻沒有任何主動性;他們的生活也許會在懶惰與百無聊賴中度過,會越來越平淡、貧瘠;他們會慢慢感到彼此的無趣,感到彼此之間的愛越來越少,并因此和對方走得越來越遠。
他們?yōu)槭裁磿蕾?/p>
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變得這么依賴、無法獨立?
馬龍認為原因有很多。
比如,嬰兒時期正常的依戀,卻持續(xù)到成年。再比如,父母給的愛不夠,或者給得太多。對此,馬龍打了個比方,吃得少,人會餓,總想吃;吃得多,會對食物上癮。對于兩歲以下的孩子,馬龍建議父母只給他們需要的,對于孩子沒有表達的需要,不要過多給。很多家長總是預(yù)先設(shè)想孩子的需求,或者不等孩子提出需求,就開始滿足。馬龍認為這樣的做法特別不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依賴性特別強,因為他習(xí)慣了被給。
如果一個人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或者童年創(chuàng)傷的話,也會導(dǎo)致他人格依賴。馬龍還提到母子共生現(xiàn)象。對于四五歲之前的孩子來講,共生是必須的。但隨著他們不斷長大,開始跟母親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孩子年齡越大,跟母親的距離應(yīng)該越遠。如果母親為此感到受傷,她的反應(yīng)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愧疚或者恐懼,孩子就可能放棄分離而繼續(xù)依附于母親,變成一個有依賴性的人。當他們成人之后進入親密關(guān)系,這種依戀、依賴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占有欲,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guān)注。
既然人格不獨立的人無法面對伴侶離開的日子,那么,當婚姻和情感發(fā)生變化的時候,他們是不是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比如,自殘、自殺或者是毀滅對方?
馬龍說,首先,我們不應(yīng)該夸大這些極端現(xiàn)象;其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人格不獨立的人確實存在一些心理癥狀。比如,我們能看到一些與此有關(guān)的新聞:某個男性殺死了自己的前妻,或者是因為現(xiàn)任伴侶想要離婚而殺死對方……但能在新聞上看到這些報道,也就意味著這些行為是極端的、不尋常的?,F(xiàn)實中,更有可能發(fā)生的是抑郁、絕望的情緒,或者是在工作中和人際關(guān)系中“犯些錯”,比如,拿孩子撒氣等。馬龍就接待過一個來訪者,在夫妻關(guān)系中,她是一個依戀者,被丈夫拋棄之后,變得非常抑郁,以至于根本無心照顧自己的孩子,無法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
強大的愛情基于人格的獨立
不難看出,“缺少獨立性和依賴”在婚姻里埋下種種隱患,讓婚姻經(jīng)受著這樣那樣的考驗,甚至岌岌可危。與此相反的是,人格的獨立可以營造更良好的夫妻關(guān)系,或者說,一段美好的婚姻是基于夫妻間人格獨立的。
因為想擁有美好的婚姻,夫妻要對彼此心存感恩,既有給予,也有回饋。而感恩之心就是在人格建立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人格孕育于母嬰關(guān)系。最初,嬰兒認為母親是強大的、全能的,他對母親的需求像“暴君”,母親必須隨時滿足他的所有需求。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開始渴望獨立,這時,對于母親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甚至對母親的情感有所降低。孩子再長大之后,他開始意識到,母親不是全能的,她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并不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他需要獨立去面對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之后,孩子開始在獨立性上有所成長,并且對于母親的感受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像“暴君”一樣無休止地索取,而是開始學(xué)會感恩。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終能夠?qū)W會感恩,那么他的人格就從依賴和索取,成長為獨立和成熟。他長大之后,就能夠和他人建立深刻、強大的愛情關(guān)系,這種愛情關(guān)系是基于人格獨立基礎(chǔ)上的。如果人格沒有獨立,建立起來的愛情就像嬰兒,不斷貪婪渴求,總是想得到對方的付出或者所有,卻不知道給予。他們也無法明白,其實是需要先給予,才更值得對方愛。”
馬龍說,強大的愛情都是基于人格獨立的,身在其中的人會想要給予對方支持,而不只是想要得到支持或者依賴對方;他們會更深刻地了解,愛情意味著給予愛的欲望和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索取。而且,他們對伴侶的愛是不會減少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并不只依賴于對方的支持、不只依賴于對方來促進事情的發(fā)展,而是自己有更多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兩個人因此一直在互相成長、互相了解。他們會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新的感受,來不斷促進他們的愛情,這也是為什么強大的愛情是基于人格獨立的原因。
馬龍還認為,感恩是最深層次的愛情。如同嬰兒的成長過程,在他逐漸走向獨立的同時也懂得了對母親的感恩,這是母子關(guān)系走向成熟和深入的一個體現(xiàn)。夫妻感情也是如此,人格獨立的人才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夫妻關(guān)系成熟的體現(xiàn),也是最深層次的愛情,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愛情?!案卸髯屛覀冎?,伴侶給了我們非常重要的東西,也讓我們意識到,慷慨地給予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會讓我們更理解伴侶是需要努力才能做到慷慨給予的。”
保持夫妻之間的人格獨立,懂得彼此給予,懂得感恩,這就是馬龍眼里“最強大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