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們給早餐配上美式休閑風(fēng)睡衣,給晚餐配條赫本小黑裙,沒事還要找一堆閨蜜來個旗袍秀、漢服秀、睡衣派對,周末配著香檳吃早午餐……畫面里來來回回出鏡的通常是同一群女人,差不多的下午茶,差不多的時髦衣服,每個周末,場場不落。
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旦女人放出這句話,無非就是說明,她對現(xiàn)在平凡的生活厭倦透頂,想方設(shè)法要弄些名堂出來,裝點無聊的日子。
主要是花錢,其次是花時間。
有時候我疑心,儀式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換裝表演。女人們給早餐配上美式休閑風(fēng)睡衣,給晚餐配條赫本小黑裙,沒事還要找一堆閨蜜來個旗袍秀、漢服秀、睡衣派對,周末配著香檳吃著早午餐……畫面里來來回回出鏡的通常是同一群女人,差不多的下午茶,差不多的時髦衣服,每個周末,場場不落。
真羨慕這種折騰自己的勁頭。
作為當(dāng)代女性,我并沒覺得生活少了儀式感,不僅不少,而且還多得過分。
就拿結(jié)婚來說,從穿著婚紗拍照開始,漫漫征途就有了第一個里程碑。有些規(guī)矩大的人家,還得舉辦訂婚儀式,準(zhǔn)新娘穿著優(yōu)雅禮服出來面見親友。鄉(xiāng)下人簡化了這種儀式,兩家親戚一起吃頓飯,像一次出發(fā)前的熱身,大家一身努著勁兒的便裝,一對成年人的生活就此開始。
婚禮,只辦一場是不夠的,男方一場,女方一場,回到城里再來一場,專門宴請兩方同事、親戚。所以婚紗買一套怎么夠,三場六個造型,六六大順才算得上完美。
這充沛的儀式感一路沒個完,只要成年女性愿意結(jié)婚生小孩,這東西就一輩子沒盡頭。不像以前,女人一旦結(jié)婚,就成了足不出戶的看家婦人?,F(xiàn)代女性一般是家庭的門面,反倒是男人結(jié)了婚,從此什么都隨隨便便—隨便好啦,這個可以,那個也可以。
女人不行。為了幼兒園入園儀式,她們挎上名牌包包,卻發(fā)現(xiàn)功夫做得還是不到家。光背個包有什么用,你看看人家,妝容多么精致,身材又宛若少女,手里牽的小孩像是領(lǐng)來的一樣。
幼兒園一定是最注重儀式感的地方,小孩們過傳統(tǒng)節(jié)日也過西方佳節(jié),還有幼兒園成立×周年紀(jì)念、一年一度的畢業(yè)典禮,都被設(shè)計了不同主題—今年是民國旗袍秀,明年就是迪士尼公主風(fēng),家長給小孩買100塊錢一套的廉價衣服無所謂,可自己怎么好意思穿出去?
所以每次看到朋友圈里那些熱衷生活、需要儀式感的女性,我都恨不得大叫一聲:我們要不要換一下,我給你一個更好的舞臺,你給我一份不被打擾的生活。
口口聲聲喊著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人,其實想說的是,我不想要你給的儀式感,土了吧唧的,我想要洋氣的生活。甚至她們幻想中的葬禮也要跟歐美電影一樣,女人黑紗遮面,穿一襲黑色裹身裙,一雙尖頭黑色高跟鞋,走進來時猶如明星到場,到處都有目光追隨。而棺材里躺的是一個誰都不會真心掉幾滴眼淚的遠房親戚,面無表情地默哀后,就可以跟旁邊遞上香檳酒杯的英俊男士寒暄。
我奶奶90歲高齡去世時,孝子賢孫通通披麻戴孝,腳穿白色布鞋,每天在靈堂被香熏得火燒火燎,不能擦一點粉、涂一點口紅,每天磕頭上香飲泣。
眾人必須有絕對的自覺,那就是這場葬禮里,只有我奶奶才是真正的主角。她老人家去世時,一輩子的儀式感終于到達頂峰,在整個葬禮環(huán)節(jié)中,她有了這輩子都穿不完的新衣服、用不完的銀元寶、上下兩層的大洋房,所有人都在談?wù)撨@個老太太。
她像個真正的女明星一樣,一言不發(fā),只在靈堂上靜靜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