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依依
《悟空傳》注定稱不上一部真正的好電影,這也是17年后的今何在,必須要面對的不安和成長
興奮和忐忑緊縛著今何在。
7月13日上映的《悟空傳》席卷6.8億票房,豆瓣評分5.4,是今年票房和口碑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產(chǎn)電影之一。
作為影片編劇之一和原著作者的今何在,面對過的類似爭議時刻并不多—17年前他解構(gòu)《西游記》,寫下被奉為“網(wǎng)絡(luò)第一書”的《悟空傳》時,幾乎是零差評。
但這次不一樣,“畢竟是自己的小說第一次搬上熒幕”。面對諸多爭議,今何在坐不住了,連發(fā)兩篇長文為電影辯白,卻令自己陷入更尷尬的境地。
1
《西游記》小說里,今何在最喜歡的部分是大鬧天宮,相比之下,取經(jīng)倒成了漫長無趣的事。
他屬于看著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長大的那代人,情結(jié)深重,現(xiàn)在還能完整背出電視劇插曲《五百年桑田滄?!返母柙~:“哪怕是野火焚燒,哪怕是冰霜覆蓋,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但他想不明白,“孫悟空有些可憐—能大鬧天宮的人,被壓在山下五百年,得多孤獨痛苦、多頑強才能活下來?之后又要戴上金箍被管束,他真的想成佛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2000年時,23歲的今何在決定完成一部自己的《西游記》:大鬧天宮后不可一世的齊天大圣忘卻一切,戴上金箍乖乖取經(jīng),走著神佛安排好的道路。其實這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他一路上反抗權(quán)威、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
那天下班后,今何在花兩個小時寫出《悟空傳》第一章,撥號上網(wǎng),用隨手從《滕王閣序》“閣中帝子今何在”里撈出的ID,登錄當時著名的論壇“金庸客?!薄獙庁斏?、和菜頭也曾混跡于此—將兩千多字貼在網(wǎng)上,石子就此投入湖中。
在這之前,今何在的名字是“曾雨”,曾同孫悟空一樣,是個不愿受束縛的少年。
他出生在江西南昌,小時候不喜歡上幼兒園。在他的印象中,幼兒園上午4節(jié)課,午飯極其難吃,飯后必須睡覺,老師會來回巡視,不許睜眼不許動。直到父母來接孩子時,園里才讓小朋友們放放風玩一玩,“擺出一副這里是樂園的樣子給家長們看”。
那是他最早的童年陰影,感覺像進了集中營。一個星期后,他再也不肯去了,父母只好讓他待在家里。孤獨的今何在只能看書,或是用積木和彈珠擺出自己的王國,以想象度日。
讀中學后他進了重點班,跟《武林外傳》里飾演秀才的喻恩泰成為好友,兩人會一起逃課去拍照。大學階段心比天高的日子更是數(shù)不過來,他從500塊伙食費里扣下300塊買書和磁帶,帶著隨身聽在夜間的校園疾走,最大的夢想是寫出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來。
所以,小說《悟空傳》算得上年少輕狂的今何在內(nèi)心的爆發(fā),注定是理想的、反骨的、宿命的。恰如書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抒情式的吶喊:“我要這天,再不遮住我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p>
2
《戰(zhàn)爭與和平》沒寫成,《悟空傳》火了。
今何在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成名,是突然發(fā)現(xiàn)《悟空傳》從“金庸客?!北晦D(zhuǎn)載到了各個論壇,書迷們開始喊他大師兄,更多的人則稱呼他為猴子、猴哥。
誕生于千禧變革時代,《悟空傳》對西游人物形象的顛覆趕上了解構(gòu)的潮流。《悟空傳》成了經(jīng)典,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2000~2017年,這本書前后再版過7次,加印接近150次,銷量近千萬,單是版稅就相當可觀。
今何在此后也陸續(xù)入選“十大網(wǎng)絡(luò)寫手”、“中國最受傳媒關(guān)注的十大著書人”、“影響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100人”。這些稱謂從線上延續(xù)到線下,和“今何在”這個名字一起,幾乎將他的本名覆蓋。
《悟空傳》里有兩個孫悟空:一個是失憶的、迷茫的、只為加功德分而西游取經(jīng)的孫悟空;一個是個性張揚、不拘束縛、備受妖界崇拜的齊天大圣。同樣,今何在也能感受到兩個自己:現(xiàn)實中的曾雨不愛說話、不愛應(yīng)酬、不愛出門;活躍、多話甚至好斗的今何在在網(wǎng)絡(luò)上更有存在感。
這種存在感集中體現(xiàn)在,由《悟空傳》改編的游戲、舞臺劇、電影或是電視劇,今何在都會接受甚至主動要求成為編劇或架構(gòu)師,并為其站臺打氣。這是他跟其他網(wǎng)文作者大不一樣的地方。
今何在對《悟空傳》的珍視幾乎到了嚴苛的地步。
《悟空傳》的舞臺劇誕生后,北京進行首輪的5場演出,他一場都沒錯過,每一次謝幕后,都會站到臺上同觀眾分享感受。
尷尬的現(xiàn)實是,這種珍視也來源于今何在的止步—《悟空傳》后的17年里,今何在一直在寫,《海上牧云記》、《我的征途是星辰大?!返茸髌肥袌龇错懸膊诲e,但沒有哪一部在知名度上超過他的處女作。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7月9日電影《悟空傳》首映禮,今何在會出現(xiàn)—他既希望原著被改編成電影,也擔心它能不能改好,所以要求親自參與劇本創(chuàng)作。
今何在穿黑色T恤和黑色長褲,戴無框眼鏡,話不多,但主持人拋出問題,他會認真解答,有種宅人和作家的混合氣質(zhì)。
他的搭檔,導演郭子健,則更有商業(yè)氣息。2013年,郭子健跟周星馳聯(lián)合導演的《西游·降魔篇》豆瓣7.1分,賣出了12億多的票房。那段時間,來找他拍西游IP的人太多了,郭子健自己早就挑中了《悟空傳》—在為《西游·降魔篇》找資料時,他就看到了這部小說。
他們跟制片方花了一年時間斷斷續(xù)續(xù)討論劇本,“應(yīng)該讓小孩老人都看得懂,結(jié)尾不要太沉重,要有喜劇橋段,大家笑點不同,但沒有是萬萬不行的”,最終決定把時間線推到20多歲的悟空,刪去唐僧和小白龍的故事,楊戩成為男二,阿紫變得俏皮。
在改編《悟空傳》這件事上,今何在和郭子健都極為謹慎。他們的共識是,安全區(qū)域很小,也預料到會有人罵,“原著黨是不好惹的”。
拍攝現(xiàn)場和監(jiān)視器前,郭子健幾乎每天都在懷疑:這個鏡頭行嗎?這樣真的可以嗎?看上去好像不太行,又好像還可以?
3
但現(xiàn)實還是比今何在的懷疑來得更猛烈。
電影還沒上映,《悟空傳》的豆瓣頁面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幾百條關(guān)于電影的短評,大多來自書迷,無關(guān)臧否,但一個共識是:因為改編動作大,難測最終效果如何。
上映后的24小時,今何在幾乎守在電腦前,看到了差評和票房一起飛速增長的局面。
豆瓣評分頁面下,充斥各種對電影改編不滿的聲音:沒有還原小說精髓、情感戲突兀,特效和顏值也拯救不了敘事混亂,甚至還有人斷言:“《悟空傳》是空傳;今何在已不在”。
7月13日,今何在發(fā)布了一篇名為《作為小說作者如何評價電影悟空傳》的影評予以回應(yīng),他給影片打了四星,試圖解釋拍電影與寫小說不同,并評價,“不能說完美,但也找不出什么槽點”。
正是這句話惹惱了觀眾,這是《悟空傳》上映的第一天,784人點了“有用”按鈕,另外730人則按下了“沒用”,勢均力敵。
電影上映一周后,形勢急轉(zhuǎn)之下,《悟空傳》的短評中,獲得點贊最多的那條只給電影打了一星:“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要這觀眾,都明白我意/要那爛片,都煙消云散/可是哦,它只想/要這猴子,繼續(xù)圈你錢/要那情懷,消費到厭倦?!?/p>
今何在再次出手,又寫了篇《作者評悟空傳,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說真話了》予以反擊,稱“改編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但沒有改變就不會有進化”。
“其實我早有心理準備。電影其實不論拍成什么樣,可能都無法還原小說。”顯然,今何在已經(jīng)被問到太多次關(guān)于原著書迷期待的問題,只能回答,“但事情不能不做,我覺得想明白了,就勇敢去面對好了?!?/p>
今何在有自己的矛盾和掙扎,他原本以為40歲的自己已和年少時不同,大概就是悟空戴著金箍走在西游路上的那個階段,“你會受到束縛,你也知道不顧一切的代價是什么。你不會憤怒地和這個世界死磕,只會默默前行。”
而面臨票房和口碑的撕裂,他還是“憤怒地死磕”了,選擇了反復辯駁這種少年氣的方式跟觀眾較勁。
17年前寫《悟空傳》時,少年氣是寶貴不可多得的。17年后,少年氣維持原狀,更像是一種停留,沒有成長。
在小說《悟空傳》完美紀念版的序言中,今何在說,自己寫的就是最真實的西游,“西游就是一個很悲壯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們一些改編作品里面表現(xiàn)的那樣就是打打妖怪說說笑話那樣一個平庸的故事”。
電影《悟空傳》,還是今何在尋找當年理想的故事嗎?
套用一位觀影人的評價:《悟空傳》最大的問題,恰恰是講了一個平庸的故事。
更現(xiàn)實的是,即便完全拋開原著不談,即便它是春節(jié)檔以來票房成績最佳的國產(chǎn)片,即便特效熱血超燃,因為故事的平庸,《悟空傳》注定稱不上一部真正的好電影—這也是17年后的今何在,必須要面對的不安和成長。
來源:每日人物(微信公眾號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