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端平
一、莫作淺妄書
開卷第一篇為《淺妄書》,篇首指出俗間所傳《云仙散錄》《老杜事實》《開元天寶遺事》等書皆淺妄可笑?!堕_元天寶遺事》存在太多謬誤,如:稱姚崇開元初任翰林,實則在武后時即為宰相;稱宰相張嘉貞欲納郭震為婿,實則郭震死后十年,張嘉貞才任宰相;稱張九齡不肯登楊國忠門,實則張九齡去位十年,楊國忠才仗勢得官;稱張九齡評蘇颋為“文陣雄師”,實則蘇颋為相時,張九齡還未顯達。閩南莆田一帶學舍刊《遺事》和閩南平學舍刊本《散錄》在當時暴得大名,但洪邁認為均屬淺妄之書,應(yīng)該予以銷毀。
如今某些作家嗜好杜撰歷史,正如李建軍所批評:“最近十多年,中國影視圈和文學界的一些人,對歷史題材很感興趣,或耗費巨資,拍了大量‘某某王朝的影視,或費力勞神,寫了不少‘某某大帝的小說。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些熱衷于歷史敘事的人,似乎缺乏基本的歷史感和批判意識。他們習慣于憑著任性的想象,以虛假而夸張的方式戲說歷史,甚至懷著無限的崇敬和向往美化封建帝王,美化落后的生活方式。”這些“某某王朝”和“某某大帝”全都淺妄至極,絕然可笑,也應(yīng)予以銷毀。
二、矜夸過實不可取
石鼓文最初并不被人注意,到唐代才開始有人稱贊;韋應(yīng)物認為是周文王時期的鼓,到周宣王時才刻上文字;韓愈則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鼓和文。鼓上所刻的字可見的約465個,從能見的零星詩句,如:“我車既攻,我馬既同”等來看,與《詩經(jīng)小雅》中敘寫田獵、獲禽以飲酒作樂的《車攻》《吉日》很相像。韓愈《石鼓歌》極度拔高石鼓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陋儒編詩不收拾,《二雅》褊迫無委蛇?!睔W陽修撰《石鼓文》提出三點置疑,并稱:“前世傳記所載古遠奇怪之事,類多虛誕而難信,況傳記不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jù)而知為文、宣之鼓也。隋、唐古今書籍粗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見之邪?”
將《詩經(jīng)》三百篇比作星宿,將石鼓文比作日月,韓愈作文也真大膽。《容齋隨筆》卷四《為文矜夸過實》對韓愈進行了批評,認為:“‘《二雅》褊迫之語,猶非所宜言?!薄对娊?jīng)》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公元前1100-600年間)的詩歌305篇,周宣王卒年于公元前782年,期間的詩歌肯定都會進入采詩官的視野。石鼓上的詩歌沒有收入《詩經(jīng)》,可能是因為文學價值并不為當世所看重,或者影響并不大而被忽略。如果《小雅》只是星星,石鼓文斷然只會是夏夜銀河里的一點微光,怎么也算不上日月。
洪邁稱:“文士為文,有矜夸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币粋€“雖”字,說明還是肯定韓愈之成就的。連大文豪尚且難免矜夸過實,我等小輩作文自當謹慎。時下“捧殺”式文藝批評正是矜夸過實的典型,終究只會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笑柄。
三、文學愛好者應(yīng)該學些什么
前腳離文學門檻還有一段距離的杜溫夫大概覺得自己文才不高八斗,也能用斗來量,遂三次致信給柳宗元。柳宗元未為之延譽,而是在回信《復杜溫夫書》內(nèi)批評:“生用助字,不當律令,所謂乎、歟、耶、哉、夫也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精思之則益也。”《容齋筆記》卷七《孟子書百里奚》分析道:“(《孟子》所用助詞)開闔變化,使人之意飛動,此難以為溫夫輩言?!?/p>
杜溫夫終究未能寫出什么名堂,在文學史上沒有留下只言片字。究其原因,還是基本功不扎實,水平還不夠弄懂《孟子》助詞之妙。如今的某些文學愛好者很像杜溫夫,經(jīng)常拿著習作參加一些研討會、座談會、講座,表面上是請一些名家指正,其實是想求得幾聲贊美或幫助發(fā)表。他們往往得不到柳宗元式大師的指點,所以迷津永遠是迷津。因為基礎(chǔ)薄弱,就算有人講解文字之妙,他們也只是云里霧里,真的是“難以為溫夫輩言”。
四、絕唱不可和
東坡自稱是第一個追和古人者,在給蘇轍的信中說:“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瘦而實膄,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比缃褡x蘇東坡詩詞,覺得寫得最好的還真不是“不甚愧淵明”的那部分。王義山《讀東坡和陶詩有感》有詩道:“此門西掖傍丹墀,此正坡仙得意時,不是惠州飯難吃,如何去做和陶詩。”蘇東坡和陶詩是因為仕途遭遇跌落,被先后貶到黃州、穎州、惠州、儋州四地,故筆下的田園色彩沒有陶淵明的那么天然。
《容齋三筆》卷三《東坡和陶詩》指出,東坡《和陶歸田園居六首》中第六首所和的其實是江淹的《陶征君田居潛》(“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東坡誤以為是陶詩,可見江淹才是第一個追和古人者,且他的和詩出神入化,將東坡這樣的大家也蒙住。不過,江淹比東坡謙虛多了,在詩序中稱:“學其文體,雖不足品藻淵流,庶亦無乖商榷云爾?!?/p>
在《容齋三筆》卷五《縛雞行》中,洪邁指出杜詩《縛雞行》“自是一段好議論,至結(jié)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而朋友李德遠和詩《東西船行》:“語意絕工,幾于得奪胎法,只恐怖‘行藏任理與‘注目寒江之句,似不可同日語。”杜甫末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李德遠詩末句:“東西相笑無已時,我但行藏任天理”,兩者真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語”之評已給足了朋友面子。
絕唱和得不好還可能變成抄襲。黃巢作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本毡景蚕橹铮群醚日哂镁栈倩?。朱元璋從放牛娃成長起來,做過和尚,靠打打殺殺混出個名堂,語文水平自然不能支撐寫出佳作,但為了顯示豪氣和才氣而作詩曰:“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敝煸娫诋敃r肯定得到不少掌聲和喝彩,但改朝換代后卻成為笑料。張鳴在《無知者無畏》中譏笑朱元璋寫詩是薛蟠體,菊花詩涉嫌抄襲。
五、比較研究法
中國文學批評源遠流長,很多批評方法已非常成熟,但往往被認為發(fā)端自西方,被“泊”來津津樂道。比較批評法在宋代即已經(jīng)非常盛行,《容齋筆記》卷十五《連昌宮詞》比較元稹的《連昌宮詞》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兩詩均寫天寶年間有關(guān)唐明皇與楊貴妃淫亂誤國之事,洪邁認為《連昌宮詞》優(yōu)于《長恨歌 》,理由為:“《長恨歌》不過述明皇追愴貴妃始末,無他激揚,不若《連昌宮詞》有監(jiān)戒規(guī)諷之意?!?“(《連昌宮詞》)殊得風人之旨,非《長恨》比云”。一首詩如果只述寫個人感情,而不上升到普適的情感,斷然算不得上乘。
六、無避諱方能詩歌興盛
《容齋續(xù)筆》卷二《唐詩無避諱》稱:“唐人歌詩,其于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yīng)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蔽闹信e出大量例子,如:白居易《長恨歌》、元微之《連昌宮詞》、杜甫《兵車行》《出塞》《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哀王孫》《悲陳陶》《哀江頭》《麗人行》《悲青孤》《公孫舞劍器行》、張祜《連昌詞》《元日仗》等三十篇、李義山《華清宮》《馬嵬》《驪山》《龍池》諸詩。
洪邁嘆道:“今之詩人不敢爾也?!笔聦嵣?,越是不繁榮的時代,越是鉗制言論。北宋后期,間或有文字獄發(fā)生,如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皆尋章摘句引申曲解,因言論而致人罪行。洪邁所處時期,經(jīng)過靖康之難,國家元氣已大傷,文人的言論空間大為縮小。滿清入關(guān)后,將文字獄發(fā)展到極致。特別是在康乾一個多世紀里,文字獄發(fā)生的頻率達到顛峰。從綦彥臣《中國古代言論史》的相關(guān)標題即可知滿清制造了怎樣的“盛世”,“第十二章 清代:文字獄的顛峰”,小標題:“康熙:寬容的假象”“雍正:文網(wǎng)的絕對緊縮”“乾隆:瘋狂的常態(tài)”。如今電視里康熙、雍正、乾隆從善如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還容忍老百姓撒些小野,其實完全是淺妄之作。
至于“國家不幸詩家幸”說法,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痛。在不幸的時代,詩家因為敢于言志而受到打擊甚至歿命,他們怎么可能幸運呢?百度百科“文革知名人士死亡名單”共列出147人,其中文藝界人士近一半,詩人、作家、評論家近40名,可見在人類文明與反文明的沖突中,文藝家作為“喉結(jié)”,最先遭受“割喉”的悲慘命運,又哪來的幸運呢!只有像唐朝那樣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清明,又言論自由,毫無避諱,方可催生文學的盛世、詩歌的盛世!
七、史漢書法的重復與不重復
《容齋續(xù)筆》卷九《史漢書法》指出《史記》《前漢書》所書漢高祖諸將周勃、夏侯嬰、灌嬰、傅寬、酈商等的戰(zhàn)功,采用不同的敘述方法,各為一體,書法不同,毫不重復?!笆茉t”兩字在《史記灌嬰傳》連用六個,在《漢書》里連用三個,“尤為重復,然讀之不覺細瑣,史筆超撥高古,范曄以下豈能窺其籬奧哉?”《史記·衛(wèi)青傳》:“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字封戎奴為從平侯?!倍肚皾h書》如此寫:“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薄度蔟S隨筆》卷一之“文煩簡有當”指出后者少二十三字,但不如《史記》樸贍可喜。
敘述方法不能重復,而行文反復卻可能成為一種美。如今的文學作品,不管是詩歌還是小說,方法上總是“濤聲依舊”。詩歌口水化即是寫詩方法匱乏的結(jié)果,在毫無新意的喃喃自語里大量復制廉價的抒情。小說克隆故事當然是缺乏技巧的表現(xiàn),追求新奇趣也掩蓋不了敘述方法的捉襟見肘。而作家們似乎對語言的熱情已銳減,不愿意精雕細琢,故令人耳目一新的反復難得一見。這也許是一種本末倒置。
八、曲筆修史要不得
魏收在魏為太學博士,后入北齊除中書令兼著作郎,性自負而褊狹,為史多憑個人好惡褒貶論述,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币驗楸P未必皆公,他被起了個外號:“驚蛺蝶”。對于一同修史的諸人,不論是否真值得入史,他均飾以美言。而對于夙有怨者,他毫不猶豫地湮沒其善。他對自己的家世也進行一番修正,從西漢時受封為侯的魏無知至他已經(jīng)七百年,而他自稱為七世祖。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代,他為了抬高自己,不惜將一代的時間拉長三倍多。
魏收所修之書問題太多,有的家世職位被遺,有的賢者不見記錄,有的賢者被妄毀,因而投訴的人很多,不得不兩次修訂。曲筆之恨尤其深,北齊滅亡后他家被抄,他的墳也被人掘了,尸骨被挖出來。如今某些人率性褒貶,古代圣賢孔子等遭潑糞,千古罪人秦檜等被美化。妄改歷史的罪過不亞于魏收曲筆修史,這些人就不怕被掘墳拋尸么?在文藝批評界,“捧殺”和“棒殺”都是魏收式的舉和按,遭到恥笑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