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一家企業(yè),辦營業(yè)執(zhí)照用了4個月。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張先生真會以為這是個笑話。于是,張先生發(fā)問,“不是說五證合一、立等可取嗎,怎么要這么久?”記者了解后的答案是,環(huán)節(jié)太多,很多環(huán)節(jié)都要等。
“五證合一”后,環(huán)節(jié)仍然很多,且大多要等,那么“五證合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按理,應該是解決程序復雜問題,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讓群眾少跑腿?,F(xiàn)在看來,目的并沒有達到。所謂的“五證合一”,只是解決了權力分散問題,在程序上并沒有因為“五證合一”而減少,辦事效率上也沒有因為“五證合一”而提高。該簽的字、該蓋的章、該填的表、該交的錢可能一分也沒少。
于是,讓人想起正在積極推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想起已經(jīng)被各級政府、部門快要用爛的“放、管、服”三個字。盡管絕大多數(shù)地方和部門在使用這三個字時,都是緊緊地放在一起,都是當作一句話。但真正做起來,還是獨立而孤立的三個字。
雖然放、管、服是獨立的三項工作,但是站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角度分析,三個字就必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否則,改革就很難取得成效。其中,放,是為了把過多的審批程序減下來,把過于集中的權力放出去,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管,就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把市場管不好的、管不了的問題管好,把市場能夠管好、管妥的事全部放歸市場;服,則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經(jīng)過放權以后,服務水平是否提高了,服務效率是否增強了,服務報酬是否降低了。如果都有明顯進展,放和管就算基本到位了。反之,則放、管都沒有做好。
很顯然,從張先生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有關方面在放管服方面,并沒有真正做到位,放、管、服三個字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而是都獨立和孤立地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真正讓改革能夠產(chǎn)生應有的效率和動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好,放管服也罷,目的都只有一個,讓企業(yè)和群眾少跑腿、少交錢、少受氣。改革就是要讓企業(yè)和群眾不要把時間大量地消耗在跑審批、跑蓋章、跑各種各樣的解釋上,而是去跑市場、跑消費者、跑市場的反饋意見。如果能夠達到這一目的,改革就算成功了。反之,則需要進一步努力。
改革,決不是做了就成功了,“五證合一”一樣,確實是改革了,可目的沒有達到。達不到目的,就需要進一步改革,讓放管服真正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不是獨立而孤立的三個字。
(作者為江蘇省鎮(zhèn)江市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