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
在2005年央視春晚中,人們熟記了一張美麗的面孔,也記住了一個名字——邰麗華,作為千手觀音的領舞,她和她的同伴讓世界都為這個舞蹈而動容,更為殘疾人的特有精神而贊嘆……
著名人士弱智的舟舟,歷盡千難萬險,背負著常人不能背負的苦難,在通往音樂殿堂的道路上艱難跋涉,他不斷超越,永不言敗,讓世人為他無人企及的音樂天賦而喝彩……
他們是社會公認的弱勢群體,但他們都將生命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得意于世人的關愛,更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同樣,每一個班級里也都有“弱勢群體”,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弱勢群體學生或生性貪玩、調皮好動、或個性活潑有余、學習成績不盡人意……但他們可沒有邰麗華、舟舟那么幸運,在班級中常常成為“遺忘一族”或“惱人一族”,如何幫助“弱勢群體”,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這是所有為人師者苦苦思索的話題。然而,在這一點上我有著別樣的體會。
記得那次為了準備校級公開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長的煩惱》,我可是煞費苦心,即要體現新課改理念,又要有創(chuàng)意,經過幾天的精心醞釀初步確定用五個環(huán)節(jié)完成教學:
步驟一:建議學生閱讀《閱讀直通車》第13期《有問題是因為活著》,并采訪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長輩,他們曾經有過什么煩惱,又是怎樣解決的,做好記錄。
步驟二: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煩惱樹,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的煩惱寫下來,制作成樹葉的形狀,貼在煩惱樹上。
步驟三:以小組為單位,去認領煩惱葉,組內具體討論如何解決這些煩惱,然后以書信的形式幫助同學解決這個煩惱。
步驟四:小組內交流書信,提出修改意見,評出寫得最好的書信在班上交流。
步驟五:每人根據自己書信的內容寫一句名言或較精練的句子,抄在自己制作的一朵小紅花上,把小紅花貼在煩惱葉的上面。最后再讓學生把“煩惱樹”三字換成“歡樂樹”。
多么完美的設計,我仿佛看到了那融洽的合作學習場面,忙把任務布置下去,選好了組長,等待著那成功時刻的到來??墒蔷驮谖也贾猛耆蝿盏牡诙欤l(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第一節(jié)課的課間,兩名同學正在瘋狂地搶一個樹葉形狀的紙片,我當時一愣:那位女同學不正是平日里發(fā)言最積極、語文學習小組的組長嗎?那位男同學恰好是她的同桌,一向沉默寡言、老實憨厚,這……這是怎么啦?當時真想痛痛快快地訓斥他們一番,但環(huán)視一周,發(fā)現四十多雙眼睛正齊刷刷地看著我,就在這一瞬間,我抑制住了內心的憤怒,繼而想到:人家優(yōu)秀課改教師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么處理呢?辦法可能會很多,但決不會是失去理智的憤怒。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而教育學生的關鍵在于引導和激勵,要學會變換角度來看待同一問題。想到這兒,我如釋重負,長出了一口氣,平靜了一下心情,來到他們身邊,還沒等我開口,那名男同學便失聲痛哭起來:一到小組合作,我們小組就什么事都不讓我干,說我干不好,還說我連話都說不明白怎么幫助別人解決煩惱,我、我……他哭得更傷心啦。聽完他的話,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它讓我從自以為很巧妙很完美的教學設計的成功中猛醒。新課標反復強調: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而我做為實施新課改的一線教師又是如何做呢?
我這才恍然大悟,在布置任務時只是強調組長要負好責,根本沒有考慮到組內其它成員,更別提那些學困生啦。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以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由于對弱勢群體關注不夠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優(yōu)生早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無所事事地等待著小組交流,學困生面對著探究問題苦苦思索,心神不定地擔心小組交流的開始,學習資源配置高耗低效;全班交流時,優(yōu)生搶先抓住發(fā)言的機會,博得滿堂彩,學困生無奈沉默寡言,難有露臉機會。凡此種種,只是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學生學習效果兩極分化愈加嚴重,這顯然有悖于“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課改目的。班級中的弱勢群體學生,由于他們在某些方面處于弱勢,因此他們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呵護,更需要我們的尊重和幫助,因為他們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都有著求取進步的愿望,也需要他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認同。于是我急忙調整了教學策略,細化了小組分工,特別強調要讓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合作,尤其是合作能力不強的同學,分配給他們一些他們能勝任的工作,如認領煩惱葉,帖小紅花等。公開課那天,那位男同學表現異常的積極,認領煩惱葉,帖小紅花,幫助同學解決一些小煩惱,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他在自己的煩惱葉上寫上了這樣一段話:我知道我很笨,做什么事都做不太好,但如果什么事都不讓我做,我上學還有什么意思呀。謝謝您,老師,是您幫我解決了我的最大煩惱。簡單的幾句話,給我以深深的震撼,是啊,“每一棵樹的枝葉都有它的問題,但也是一棵樹的全部”,只要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煩惱樹也就變成了“歡樂樹”。這節(jié)課上得超乎尋常的精彩,那位男同學也品嘗到了小組合作的快樂,從此走出了語文學習的低谷。
現在想起來,這節(jié)課之所以時時震蕩我的心弦,是因為他讓我懂得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適度傾斜、傾情偏愛,讓弱勢群體真正參與,公平合作,樂于交流,善于表達,使教育的“綿綿細雨”不斷滋潤他們的心田,為他們在新課程的征途上架起理想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