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行教材各版本對“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測定”這一實驗,幾乎采用相同的設計方式,該裝置不乏許多優(yōu)點,但也有不少缺陷未能避免,如:實驗操作要求高、產生誤差原因多等。在總結前人及教參的基礎上,通過多次實踐檢驗,設計了一種更科學合理的裝置(見正文)。設計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量筒和注射器,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快速方便地讀取數(shù)據(jù);又用藍色CuSO4溶液替代水,不僅使實驗現(xiàn)象更加明顯,同時還能化解剩余白磷的毒性,可謂一舉兩得。從分析教材實驗入手,參照分析其他教學參考資料的改進安排,并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的實驗設計。
關鍵詞:實驗改進;注射器;量筒;誤差??;環(huán)保
一、教材中的實驗分析
“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測定”這一實驗,在其他教材中也有呈現(xiàn),呈現(xiàn)在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下冊中,是分析空氣中氧氣的一個重要實驗。通過總結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基本采用如圖1裝置進行實驗。
實驗通過利用與氧氣燃燒的物質,并且這一物質不會產生其他氣體,如白磷、紅磷等,利用氣體體積的減少,密封體系內外壓強的變化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
在測定氧氣含量時存在著一個假設,即集氣瓶長度正比于集氣瓶體積,集氣瓶內氣柱高度的變化完全是氧氣消耗導致(集氣瓶中所有氧氣被消耗),而且空氣是理想混合氣體,溫度和壓強不發(fā)生變化。該實驗作為粗略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大致了解氧氣在空氣中所占比例有它合理之處,裝置設備簡單,現(xiàn)象也較為明顯,是個實用的實驗。
若撇開教材其他內容,單就“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測定”來說此實驗還可作些改進,圖1的實驗存在著以下缺點。
1.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時,燒杯中的水為什么會流入集氣瓶,且流入水的體積等于氣體減小的體積,這一問題學生在實驗時,理解不清楚,無法達到通過實驗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目的。
2.在實驗的密封裝置中,我們可以看到里面有少量的水,但是實驗中燒杯中的水又會倒流到密封系統(tǒng)中,這二者水的作用,學生不是很明確,水混合后也更加不容易分辨。
3.在紅磷或者白磷的燃燒中存在問題,首先燃燒需要加熱時間過長,操作不是很便捷,其次,在燃燒時燃燒物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在相對密封的空間中,短時間瓶內的壓力過大,導致瓶塞被沖開,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4.燃燒結束后,將集氣瓶冷卻到室溫,需經歷較長時間,不能高效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5.由于集氣瓶口徑較大、沒有刻度,不能定量地反映出水進入的多少,實驗不夠精確。
另外,該設計還受到實驗誤差過大的困擾:(1)空氣的體積測量不準確。在實驗中燃燒物后再放入集氣瓶中,這個過程,由于需要打開瓶口,會有一部分空氣溢出,導師實際空氣體積不準確。當冷卻到室溫,打開止水夾后,進入集氣瓶內的水可能會大于■體積。(2)實驗中乳膠管和玻璃導管中有水殘留,不能全部進入集氣瓶,會產生誤差。(3)我們從裝置可以看到,集氣瓶導管口與燒杯中的導管口的高低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結果也會影響水收集到集氣瓶中。(4)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影響燃燒物燃燒度。實驗中會出現(xiàn)燃燒物無法燃盡,水流倒流不多的現(xiàn)象,致使實驗失敗。做該實驗時,會發(fā)現(xiàn)水面停在不足■處,原因就在于此。
二、其他一些改進實驗案例
正是因為有如上所述的缺陷,教參和其他一些資料介紹了對該實驗改進的多種方法。
1.在《實驗教學與儀器》刊登了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優(yōu)勢是設備簡單,容易操作,且采取了雙通管的方式,但是同樣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同樣需要點燃后伸入紅磷,容易導致空氣外溢,影響測量。
2.在化學教學中也有對該實驗改進的報道,改進形式主要是直接將“集氣瓶中的空氣固定死,加熱采取加熱玻璃棒一段,引燃紅磷的形式”。實踐中,先“把集氣瓶底的少量水壓到燒杯中,稍后,集氣瓶中的氧氣被磷燃燒消耗,燒杯中的水又壓入集氣瓶中?!崩碚撋鲜强茖W的,實際上是可行的。但引燃白磷的操作難度很大,首先,加熱棒與燃燒物的接觸是個很大的問題,加熱過長,時間也就會過長,溫度過高的話,接觸燃燒物操作上就不容易了;加熱短,燃燒物也無法起到引燃的作用。還有,這一設計還是無法突破需要學生先理解大氣壓,再認識發(fā)生水倒吸現(xiàn)象的難點。
中考試題也用到一些改進的實驗,可見該實驗是比較典型的實驗,受到大家廣泛的關注。
例: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用圖2所示的裝置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活塞可左右滑動,實驗前活塞處在刻度10cm處。已知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最低溫度為40℃。
■
回答下列問題:
(1)可觀察到玻璃管內開始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白磷著火燃燒,活塞先向_______移動(填“左”或“右”,下同),后向_____移動。
(2)實驗結束,恢復到常溫后,活塞應停在約_____(填整數(shù))cm處。
三、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
既然該實驗是一個重要典型的實驗,就值得深入的研究,筆者覺得: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法有多種,但其原理只有一種,這就是利用足量的某物質與密閉容器里空氣中的氧氣充分反應,使容器內壓強減小產生的現(xiàn)象,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具體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可用來反應的物質必須是易與氧氣反應且沒有氣體生成的物質(如紅磷),木炭、硫不能用作測定氧氣含量的反應物。
(2)若所用液體不是水,而是堿溶液(如NaOH溶液),用碳、硫作反應物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生成的氣體CO2、SO2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被吸收,但誤差會比較大。
(3)所用來反應的物質必須足量或過量。
(4)容器的氣密性必須良好。
(5)反應掉氧氣后,應該使容器內的溫度恢復到開始反應前時的狀態(tài),才能觀察現(xiàn)象測量數(shù)據(jù)。
筆者基于以上的思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摸索查閱資料反復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了一種既易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又較為精確的實驗方法。
1.實驗器材
集氣瓶(125mL)一只,塞上橡皮塞實際容積約為150mL;3孔橡皮塞一個;50mL注射器一個(攜帶針頭);玻璃導管2根(用橡膠管相連);止水夾、燃燒匙各一個和100mL的量筒一只。實驗藥品:足量的白磷和70℃的CuSO4溶液90mL。
■
2.實驗過程
(1)按如圖3所示裝置,連接儀器。
(2)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松開止水夾,輕拉注射器活塞至35mL處(也可在任意刻度處),如果量筒中的溶液也恰好減少35mL,則說明裝置密封性良好。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注射器中空氣的變化量和量筒中溶液的減少量兩者相等”這一關系進行分析。經此環(huán)節(jié),學生能認識到:在同等條件下,集氣瓶里減少多少體積的空氣,那么就有等體積的液體進入集氣瓶,從而能使學生明晰該實驗的物理原理。進而,學生能推算出:量筒中減少的35mL CuSO4溶液中,約有5mL殘留在導管中(導管的橫截面積×導管在液面以上部分的長度),實際進入集氣瓶內的CuSO4溶液體積為35mL-5mL=30mL(見圖4),瓶內空氣的體積是150mL-30mL=120ml。
■
(3)夾緊止水夾(防止導管中液體流出),拔出橡皮塞,并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回到“0”刻度處,迅速在燃燒匙上裝上足量白磷(只需吸收白磷表面大部分水即可,以防自燃),然后立即把橡皮塞塞入集氣瓶,務必塞緊。
(4)集氣瓶內CuSO4溶液的溫度較高,高于白磷的著火點,白磷馬上就被引燃,產生濃厚的白煙,并放出大量的熱。因此,該密閉系統(tǒng)內氣壓急劇增大,注射器活塞會向上移動(可緩沖驟然增大的氣壓,防止沖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反應結束,瓶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小,活塞又會向下移動至“0”刻度處。在冷卻過程中,教師應抓住該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分析本實驗的化學原理。
(5)集氣瓶冷卻到燃燒前的溫度,約60℃時(可用粗略感知的方法:用手觸摸集氣瓶和量筒的玻璃外壁),松開止水夾,能觀察到:量筒中的CuSO4溶液倒吸入集氣瓶內。最終可發(fā)現(xiàn):量筒中所剩液體的體積為31mL,則第二次流入集氣瓶內的CuSO4溶液是:55mL-31mL=24mL(如圖5所示)。由此可說明:集氣瓶內減少的氣體體積為24mL,即瓶內原有120mL空氣中,O2所占體積有24mL。這就不難算出,空氣中O2所占體積分數(shù)是:24mL÷120mL×100%=20%。
■
注意:松開止水夾時,溫度不能冷卻到室溫,集氣瓶內的氣體狀態(tài)必須與燃燒前保持一致,不然,會使流入瓶內的液體偏多,計算出的氧氣體積分數(shù)將大于20%。
(6)輕輕振蕩集氣瓶,以使瓶內的五氧化二磷完全被水吸收,反應剩余的白磷也被硫酸銅溶液吸收。(相關的化學方程式如下:P2O5+3H2O=2H3PO4,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
(7)實驗結束,從右到左依次拆開裝置,清洗、整理實驗儀器。
3.改進意義
(1)改進了空氣的溢出問題和燃燒物中煙霧的污染。這樣既能減少原來實驗裝置溢出空氣的誤差,也不污染環(huán)境,具有環(huán)保意識,防止空氣污染。
(2)注射器和量筒搭配巧妙。這一改進更加簡化了,實驗將清晰顯示空氣里O2的體積。
同時,注射器和量筒都有精密的刻度,能直接讀出精確的數(shù)值,提高了實驗的準確性。另外,注射器能在白磷燃燒時緩沖集氣瓶內氣壓的驟然增大,從而能防止沖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起到了較好的緩沖作用。
(3)在引燃燃燒物(白磷)方面設計巧妙。實驗不僅方便操作,還環(huán)保,讓學生更加容易觀察。
總之,通過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實驗設計,在實驗裝置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進,讓實驗更加精密,操作性更強;同時學生在實驗中也培養(yǎng)了實驗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了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1]王冰.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創(chuàng)新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9):119-120.
[2]周愛婷.“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的創(chuàng)新設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4,31(1):34-35.
作者簡介:楊彬,男,1982年9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現(xiàn)就職單位:浙江省仙居縣官路鎮(zhèn)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