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嵩燾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認識水平比同時代人高出許多,在洋務理論中獨樹一幟。其中,他的外交思想是其洋務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郭嵩燾外交思想的 “情”、“理”、“勢”三個原則,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正確方針。所謂“情”,就是考察洋情、知時知己,是處理對外關系的出發(fā)點;所謂“理”,即以禮待人、以理制勝,是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所謂“勢”,即敵我形勢、力量對比,是堅持以和為主、努力避戰(zhàn)的策略方針。
關鍵詞:郭嵩燾;外交思想;對外關系
1 郭嵩燾簡介
郭嵩燾(1818年—1891年),1818年4月11日出生在湘陰城西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之家,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后改名嵩燾。字伯琛,號筠仙、云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有書屋名養(yǎng)知,學者又稱他楊知先生。[1]晚清官員,湘軍的重要謀士,曾擔任中國第一位出使西方的大臣。1847年中進士,1854至1856年為曾國藩出謀劃策。1862年又授蘇松糧儲道,后遷兩淮鹽運使。1863年任廣東巡撫,1866年被罷回籍,在長沙城的南書院及思賢講舍授學。1875年被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而后出任駐英公使,1878年又兼任駐法使臣,1878年迫于壓力稱病辭歸。他的著作有《史記札記》、《玉池老人自敘》﹑《禮記質疑》﹑《養(yǎng)知書屋遺集》等。郭嵩燾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洋務思想家,他一生仕途坎坷,為求國家的富強,可謂是鞠躬盡瘁,然而,卻因他外交思想的先知先覺而不容于當世。他的外交思想實際上是符合當時的外交情形,值得后人研究的。
2 郭嵩燾思想外交思想基本點
郭嵩燾外交思想的基本出發(fā)點是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出現(xiàn)“數(shù)千來未有之變局”,在這樣一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郭嵩燾的思想更是先進大膽,甚至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先列。在外交上,他的發(fā)言率性大膽,又開放先進,這都透露出他對國家的熱愛和維護。郭嵩燾在任羅文俊的幕僚時,那時鴉片戰(zhàn)爭剛爆發(fā)不久,他親見浙江海防之失。心中憤恨難解,而后他懷著抗敵衛(wèi)國的壯志來,來到浙江海防前線,參加抗英戰(zhàn)爭。他的“忠義之氣”和愛國之情讓人佩服,但仍無法挽回清政府的失敗。浙江海防和鴉片戰(zhàn)爭失敗給郭嵩燾的思想以極大的刺激。往日的 “天朝大國”,竟淪昔日“島夷”的手下敗將。就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郭嵩燾的思想開始覺醒:一方面他要報仇雪恥,另一方面,西方的船堅炮利動搖了天朝自大的觀念。[2]
戰(zhàn)爭的失敗使他開始思索“洋患”這個問題。他認為從古至今的邊患,都不是由于敵人如何強大造成的,根本原因在自己處理失當。他大聲呼喊,想要變被動為主動。只有從檢討對外方針著眼,從國家內部的改革人手。這個思想成為他日后探討洋務的基本出發(fā)點。
1875年馬嘉理案發(fā)生。清政府命重新啟用郭嵩燾,明定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背著赴英“道歉”這個不光彩的使命。對于郭嵩燾的西行,士大夫階層給出最形象的評價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盵3]譏笑侮罵聲鋪天蓋地而來。但是。已將進60多歲又體弱多病的郭嵩燾不畏人言,看淡眾人譏諷,毅然踏上了道路坎坷的出使英國之路。他“所以犯罵譏笑侮而不悔者,求有益國家也,非無端自取其聲名而毀滅之以為快也?!鄙踔吝B慈禧太后也承認他是“拚卻聲名,替國家辦事?!薄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為國家任此艱苦,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成為他的精神支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這種高尚情操應該得到歷史的承認。
3 郭嵩燾的外交思想
(一)以主和為原則
雖然郭嵩燾的外交思想以“主和”為原則,但是我們要認識到“主和”不是退讓,不是投降,更不等于“賣國”。郭嵩燾的主和外交思想,是他看到了在近代世界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中外力量懸殊的客觀現(xiàn)實,是源于他對現(xiàn)實和歷史的理性思考以及對于國際公法的了解。郭嵩燾對外主和的重點是為了保存國力,通過和平談判、體現(xiàn)出力爭主權的一面。他提倡的和平外交,體現(xiàn)出了近代理性外交基本的精神,在中國近代外交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和啟蒙作用,他不僅促發(fā)了人們傳統(tǒng)外交觀念的轉變,而且對于人們認識西方、學習西方,加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知己知彼,主動接觸學習西方
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使統(tǒng)治階級談“洋”色變。他們內心恐懼,表面上卻仍然要竭力維持“天朝”的虛偽架子,以不屑談“犬羊成性”的夷人為榮。在這種社會氛圍里,朝廷的對外方針錯亂無序。郭嵩燾直截了當?shù)嘏u朝廷的外交方針,“京師士大夫不下萬人,人皆知詭毀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議之?但以詭毀洋人為快,一切不復求知,此洋禍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慮所以日趨浮器,而終歸無用也。[4]他認為將“洋人”說成“犬羊”是為了掩飾心中的不安,而事實上,他們并不了解洋人,清政府應該做的是要主動去了解和學習西方,只有做到 “知洋情,而后所以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荊棘也?!?/p>
在對待洋人的非分要求上,郭嵩燾認為可以通過正當?shù)亩窢幦ブ品?。例如通過國際法,通過談判等方式來維護本國利益。雖然這種主張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本質認識不足,但在當時無疑是適應時代需要的充滿理性的主張。
除了主張積極的了解外國,郭嵩燾還認為必須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思想。對此,他在《條議海防事宜》中有過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萬以為中國與洋人交涉,當選窮知其囚政軍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師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積漸之功”[5]郭嵩燾的主張受到當時頑固派的謾罵和阻礙,不要說學習外國,朝廷那時候還是將西方列強當“夷狄”看待拒絕了解“洋情”。甚至將與洋人打交道視為奇恥大辱。這種“虛驕”之氣長期被頑固派固守和宣傳,這在當時只能博得愛國的美名,卻對時局無補。而郭嵩燾從國情出發(fā),認為辦理對外交涉,不僅應了解夷情,還應通過正當手段去制伏洋人,而不是只是在心理上就是認為別人差。
(三)三個基本原則:通情、順勢、達理
光緒二年(1876),在郭嵩燾出使英國前夕,上《辦理夷務宜以理、情、勢三者恃平處理折》中提出了處理對外關系的理、情、勢三原則,這是郭嵩燾從實際出發(fā),認真分析和研究中外的歷史和現(xiàn)狀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可行的、新的外交理論。
首先,“理”是處理外交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以理相待。對西方各國及使者要尊重,平等對待,而且要講信義,不欺詐。因此,他在處理對外關系時,非常重視“理”,他強調“惟理可以已亂”。在處理對外關系時,其中最重要的體現(xiàn)是要以禮相待,要時刻嚴于律己,行為舉止要講禮、有節(jié)制[6]。郭嵩燾出使英國時,曾傳集隨侍人等,諭以五戒:一戒吸洋煙,二戒嫖,三戒賭,四戒出外流蕩,五戒口角喧嚷”。這些規(guī)定對于代表著國家形象的出使人員,對于贏得駐在國的信任與尊敬是非常必要的。其二,以理制勝。郭嵩燾認為處理對外關系,必須要堅持一個“理”字。一要分清是非曲直,據(jù)理而行。在當時敵強我弱、中外力量懸殊的大形勢下更要強調講理,以便對方會有所節(jié)制。二要在具體談判交往中,要據(jù)理力爭、應對得體、剛柔相濟、不卑不亢。在維護國家民族尊嚴的同時,既要堅持原則,維護主權,又要從實際出發(fā),不隨意激發(fā)矛盾,學會適當讓步。其三,反對蠻干。處理對外關系如果一味蠻干,企圖“以剛制勝”,只會給國家造成更大的損害。
其次,“情”是處理對外關系的出發(fā)點。所謂“情”,就是要實事求是地考察洋情、了解洋情、掌握洋情。郭嵩燾說:“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荊棘也”。所謂洋情,從客觀方面說,就是要考慮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以及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現(xiàn)狀;從主觀方面說,就是要了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意圖、目的、政策??傊?,要從實際出發(fā)處理外交關系。為此,郭嵩燾提出了“審時知幾”的觀點。所謂“審時”,就是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和處理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沒有一成不變的策略,一切都要從當時各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所謂“知幾”,則是要從實際出發(fā),掌握好實施外交策略的時機[7]。在處理外交關系時,必須開動腦筋,掌握時機,當事情初現(xiàn)端倪之際,立即作出正確判斷,采取果斷措施。這樣,才能主動先機,事半功倍,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就喪失有利時機,陷于被動,處處受制,甚至失敗。知“情”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要了解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具體要求、目的、政策。郭嵩燾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目的在于通商求利,故應以此為出發(fā)點,處理對外關系。
再次,“勢”是處理對外關系的策略方針。郭嵩燾所謂“勢”,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趨勢,世界和中國的基本形勢,以及我們根據(jù)“勢”所采取的策略方針。第一,和西方各國進行交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長期以來,中國閉關鎖國,不與外國交往貿易。這種保守封閉狀況,終于在鴉片戰(zhàn)爭中為西方武力打破。從此,中外關系發(fā)生巨大變化,和西方打交道是必然的。他批評那種不和洋人打交道,阻止洋人進城,盲目排拆洋人、洋貨的行為是“不明事理”之舉,認為,中西人民之間的相互來往,洋人到中國進行正當?shù)慕?jīng)商貿易和游覽參觀,都是正常活動。[8]郭嵩燾還認為通過中外交流,取長補短,可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第二,西方各國和中國相比的基本形勢是敵強我弱。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朝野開始接受了中國的長矛大刀不如西方船堅炮利的事實,承認了在軍事上敵強我弱的現(xiàn)實。但仍認為中國在思想道德、禮樂教化方面遠勝西方,郭嵩燾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不保守,不茍于成見,而重視實地考察。在英國期間,他對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學進行了全面調查,參觀了政府機關、工廠企業(yè)、報館學校、文化機構、科研設施,和英國政界、經(jīng)濟界、科技界的著名人物進行了交流。從而在思想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認為中國不僅在物質層次,而且在整個文化系統(tǒng)都是“無道”,處于全面的“敵強我弱”的形勢。第三,堅持以和為主、努力避戰(zhàn)的策略方針。
4 郭嵩燾外交思想的局限
郭嵩燾的外交思想體現(xiàn)了中西并列,新舊雜糅的性格特征,具有兩面性。
首先,近代中國外交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在內交外困的情況下求得生存。郭嵩燾提出通情、順勢、達理三原則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他將西方國家當做平等國家來對待,特別是當他親歷戰(zhàn)爭前線,目睹英法列強的船堅炮利之后,郭嵩燾認識到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重要性。但是他沒有認清西方列強的本質就是侵吞中國,瓜分中國,他們并不將中國作為一個可以平等對待的國家,所以郭嵩燾所提出的三原則,并沒有得到西方的遵守和認可,可以說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對策,而在現(xiàn)實應用中舉步維艱。
其次,郭嵩燾的思想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的影響。他是處于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受到傳統(tǒng)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教育。這體現(xiàn)在他對西方列強的認識上。他是站在農業(yè)國的角度認識西方各國的侵略。例如,他認為西洋各國“利在通商,而無覬覦領土之心”,西方列強的入侵只是為了和中國通商,而不是像以往的戰(zhàn)爭那樣為了侵占領土和占有勞動力,并非清廷的“心腹之患”,相反地他卻認為對中國有利,因為中國可以因此設厘收稅,這種思想顯然是對資本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同時,在對外邦交上,郭嵩燾深受中國傳統(tǒng)的宗藩關系體制外交的思想影響,對西方近代外交使之認識不深。他主張“以誠信待人”,提倡在堅守國際法的條件下“傾誠以待外國”,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長久和平,這顯然是天真的。
再次,在“爭與不爭”的尺度的把握上,郭嵩燾前后不定。因而在具體的外交行動或言論上,也有不少荒謬之見。例如,在喀什噶爾地區(qū)問題的處理上,郭嵩燾主張將其地讓給俄國,并且認為其有“六利”,這無疑是荒謬的,不合情理的;對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大小戰(zhàn)爭,郭嵩燾認為這都是中國人咎由自取,顯然,他忽視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本質,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他甚至將馬尾海戰(zhàn)的失敗歸咎于中法戰(zhàn)爭本身,認為中國不必開戰(zhàn),一戰(zhàn)即敗,顯然,這也是荒謬之見。
參考文獻
[1]熊月之:《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郭嵩燾卷》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
[2]周文宣:《郭嵩燾外交思想淺論》[J],載《安徽史學》, 1997年第2期。
[3]孟澤:《洋務先知郭嵩燾》[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4]郭嵩燾:《郭嵩燾日記》第3卷[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郭嵩燾:《郭嵩燾奏稿》[M],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
[6]李新士:《郭嵩燾洋務觀研究》[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
[7]趙英軍:《論郭嵩燾外交思想與外交活動》[D],安徽大學, 2009年。
作者簡介
馬凱艷(1991-),女,漢,河南商丘,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東南亞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