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紹了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不同界定,分析了先秦儒家義利觀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影響,探討了正確踐行先秦儒家義利觀,健全大學生人格的途徑。要明確義與利的道德價值取向;實現(xiàn)義利觀對人格魅力的再塑造;重視對先秦儒家義利觀主流思想的學習及實踐。
【關(guān)鍵詞】 先秦儒家;義利觀;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影響
先秦儒家義利觀是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下提出的,它既是一種有一定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和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具體指導方法。從它產(chǎn)生開始對先秦時期及以后人們的人格養(yǎng)成發(fā)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繼承者的當代大學生,在其人格健全的關(guān)鍵時期,利用先秦儒家義利觀對其進行積極引導,對于其健全其人格、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不同界定
先秦儒家思想中包含了豐富的義利觀,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要如下:
1、“見利思義”及孔子的義利觀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第一個也是第一次分析辨明義利關(guān)系問題。孔子處于大動蕩時期,統(tǒng)治者一味為己利而放棄最初的仁性。這種現(xiàn)實條件下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道德觀,某種層面上我們理解為一種價值觀,道德律,更可謂一種禮法,達到一種約束人的效力。他強調(dià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孔子在政治地位的標準上又賦予道德這樣一種品質(zhì)的屬性,君子最初無褒貶之分,是在不同的社會下定義的,不斷豐富才形成褒義的。對義與利的不同追求,孔子將其界定為君子和小人。孔子又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得道,不去也。(《論語·里仁)》。這說明孔子不是只追求義而絕對的放棄利,這也是孔子的思想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關(guān)鍵所在。
2、“重義輕利”及孟子的義利觀
孟子是繼承孔子理論并為之發(fā)揚儒家學說的一位儒學大師。孟子在孔子“見利思義”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闡釋義利觀。 “生亦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是孟子更深層次的對義的理解和闡述,在道義和生命的相比下,道義顯得更重要,他所追求道義的決心和立場,這是人所必須遵循的,是理想化的社會道德價值觀,這也說明了孟子一生的追求和他所展現(xiàn)的圣人的人格魅力。
3、“以義制利”及荀子的義利觀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他不僅繼承孔孟之人的思想并汲取墨家“尚義”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更加寬闊?!跋攘x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荀子在對其義利觀進行辨明時,也是把義放于首要地位。從荀子的義利辯證上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并不是像孔孟二人所言的或終極或陷一端,他認為,義和利并不能脫離而單獨去談義或利,而是注重在這種道德價值的引導下去追求利是合理的,否則是可恥的。這也剛好契合今天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用義制約追求利的途徑。
二、先秦儒家義利觀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影響
先秦儒家的義利思想的相關(guān)理論和觀點由孔子開創(chuàng),經(jīng)過孟子和荀子的發(fā)展與完善,使其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歷經(jīng)千百年的傳承,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積極影響
當今社會,部分大學生會認為我們依然需要傳播這種“義”,并應該在原有的分析上讓我們加以豐富和完善,具體來說比如責任感的反省,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等。此外,在大學生群體這樣一個小范圍內(nèi),想要對傳統(tǒng)哲學思想重建就不能一味的被西方功利主義所誘騙,而丟棄傳統(tǒng)上的價值理念。同時對義利的追求激起了大學生對當今種種社會問題的思考。最近還發(fā)現(xiàn)學校有些社團組織的踐行社會使命感,奉獻為樂的社會活動,關(guān)愛便是仁等,也有同學對民族大義的理解可謂慷慨,像最近甘南州迭部縣發(fā)生火災后,立馬就認為社會需要大學生的參與,他們組織社團,進行了一系列的志愿活動等,都是對先秦儒家義的不同闡釋。
2、消極影響
目前,有一部分大學生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棄法律與社會責任不顧,在義與利面前,寧取利而舍義。也有一部分同學在個人發(fā)展上,只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忽視思想和道德的培養(yǎng),逐步的背離了我們所倡導的集體利益和重義輕利行為。甚至有人覺得先秦儒家義與利觀只是圣人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是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畸形道德價值觀。在這樣一個追求個性張揚的時代背景過程中它顯現(xiàn)的蒼白無力,沒有說服力。這種價值取向會使大學生在這種借口下,對于理想追求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勢。
三、正確踐行先秦儒家義利觀,健全大學生人格的途徑
目前,我國大學生在人格健全與塑造上存在許多的不足。所以,應該充分發(fā)揮先秦儒家義利觀中有積極意義的因素,“仁”、“見利思義”等理想人格的有利思想,指導大學生完善、健全其人格。
1、明確義與利的道德價值取向
在義和利的辯證關(guān)系問題上,我們應該較全面的把握和理解,不能單一的去認知。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所反映出的對義和利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實質(zhì)內(nèi)涵是一樣的,比如對群體和個人關(guān)系問題的處理,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的思考方面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以“重義輕利”來衡量對或不對將會造成自身思想的僵化,個性解放的束縛,人格的不完備。同樣的,如果“重利輕義”,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人們的唯利是圖、人格的缺失等。這需要我們重新建立內(nèi)心世界對其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的敬仰,明確其中積極的主流思想的價值取向。
2、實現(xiàn)義利觀對人格魅力的再塑造
在學習先秦儒家義利之辯后,我們應該有自己對義利的評判標準,在認識到“重義輕利”的不足時不能走向極端的“重利輕義”,而應該嘗試在義的指導下追求人生的存在意義。積極的樹立起一種“義利相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在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時適當去追求自身合理的物質(zhì)利益,做到二者的相協(xié)調(diào),使大學生展現(xiàn)出獨特的人格魅力。熱愛祖國,感知民族復興,有主見,會感恩,有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這些都是人格上對自身的完善與再塑造。
3、重視對先秦儒家義利觀主流思想的學習及實踐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的核心問題,我們應該從更深的含義上去把握義與利的辯證關(guān)系,挖掘其內(nèi)涵,把握重心,取其精華所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重視自身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面對是非問題上,民族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明確怎么想怎么做。敢于擔當,有責任心,重義輕利、先義后利,這是當代大學生自身必須具備的人格品質(zhì)。此外,還應該做到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jié)合,做到個人價值與社會意義相統(tǒng)一,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不斷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義利品質(zhì)。
總之,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理解和學習,對于當今社會這種混亂的價值取向愈加凸顯出它存在的意義。對義的理解和對利的取舍,需要我們深刻的去把握,不斷調(diào)適自己內(nèi)心的價值理念,在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當中,應該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尤其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國鈞.先義與后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9.
[2] 梁啟雄.荀子簡釋[M].上海:中華書局,1983.
[3] 楊曉晨.當今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對策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2010.3.
[4] 李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作用中的研究[J].蘇州大學.2008.3.
[5] 吳楠.孟荀義利觀之比較[J].山東大學.2010.
【作者簡介】
謝宗霞(1991-)女,漢族,甘肅臨夏人,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