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花是開后香,果是澀后甜。
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jīng)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yǎng),并朝拜它?!钡茏觽冏哌^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貋硪院?,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把苦瓜當晚餐,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钡茏勇犃?,開悟了。
苦瓜最本質(zhì)的味道是苦,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真正懂得它的人,都知道那一絲絲苦味,其實也是人生一味。
畫壇大師石濤自稱“苦瓜和尚”,他的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對后世影響極大。據(jù)說他餐餐不離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案頭。很難想象一個人對于某種食物的喜好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其實石濤內(nèi)心苦甚,世人哪得知!石濤原名朱若極,是明皇室后裔。明亡時他才3歲,被一個太監(jiān)抱出,為了躲避搜捕,保全性命,削發(fā)成為以青燈黃卷為伴的苦行頭陀?!拔迨陙泶髩舸?,野心一片白云煙。今生老禿原非我,前世衰陽卻是身。”這首詩是石濤一生坎坷經(jīng)歷的寫照。順治四年,石濤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游歷生涯,足跡踏遍了半個中國。他把整個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達到物我兩忘之境。豐富的人生閱歷,給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足夠的養(yǎng)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與苦瓜同命相憐,故寄情苦瓜,把苦瓜作為自己的精神殿堂。他的筆墨中包含著淡淡的苦澀,耐人尋味。他在《苦瓜圖》中自題:“這個苦瓜老濤就吃了一生,風雨十日,香焚苦茗。內(nèi)府紙計四片,自市不易得也,且看何人消受?!币苍S,對于他來說吃苦瓜是一種修行,除了禪意外,還寄托著一種亡國之苦。
苦瓜的苦與眾不同,是潔身自好的苦,苦得純粹,苦得清靈,不會把自身的苦味傳染給別的菜,這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特點,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號。清代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評價苦瓜為:“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籽皆益人,又有君子之功?!绷妓幙嗫诎?!
張小嫻說:“苦瓜跟年齡無關,也許跟歲月有關。當你嘗過了人生百味,苦瓜的苦,已經(jīng)算不上苦了?!笔前?,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人生況味之一,唯有坦然面對沉浮,才能從苦中品出甘甜。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