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年紀漸長,我們不是變得更好或更壞,而是變得更像自己。
我去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座,在講座臨近結束的時候,一個女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我認真研究了你的人生道路,發(fā)現(xiàn)你的人生道路上幾乎沒有挫折,你大學畢業(yè)分配到政府機關,你喜歡新聞又去報社做記者,寫作是你的愛好和追求,你又成了作家,命運和成功總是那么眷顧你??墒俏覀儏s不同,我們在學校里就開始為畢業(yè)以后的職位而疲于奔命,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們的人生中總是充滿了挫折和憂傷?!?/p>
我說:“我不知道你所說的挫折具體指的是什么,是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還是總與機遇擦肩而過,還是選擇人生道路的猶豫不決,還是其他。我想告訴你的是,我的人生詞典里,真的沒有挫折這個詞,有的只是事情做完之后的總結,對自己人生道路的不斷調整與選擇,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對理想一往無前的堅定不移?!?/p>
在我看來,人生中是沒有什么挫折的,所謂挫折,是你個人對自己處境的主觀判斷罷了。如果一個機會來了,你沒有抓住,你以為就是挫折嗎?不是,是你在機會到來之前準備不夠,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的。一件事情你沒有做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損失慘重,這也不是挫折,原因是你在做事之前沒有周到的設想,做的過程中沒有調動全部的能量,或者你沒有把握好做事的時機而倉促上陣。
一個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地選擇當中,因為世界在變、環(huán)境在變,個人也在變,因此必須順勢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確保自己走在成功的路上。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我們就應該學會忘記和放下,重新選擇,重新開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自己的過往,都不能再留戀或者感傷,對那些過往揚揚得意或者耿耿于懷,都沒有益處,唯一可取的,是面向未來。過去了的,都是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一種嘗試,如果你認真總結得失,有深刻的領悟,找到失敗或者成功的經(jīng)驗與教訓,你就擁有了難得的財富,而這種財富就成了你未來的力量。
我告訴年輕的學生們,任何一個成功者的心中,是沒有挫折這個詞匯的,有的只是百折不撓的一往無前。
有一個人,以他自己的經(jīng)歷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明。他22歲時做生意失?。?3歲,他競選州議員,又失敗了;24歲時他重操舊業(yè)繼續(xù)做生意,又賠得一無所有;26歲時他的情人不幸死去;27歲時他的精神完全崩潰,幾乎住進瘋人院;29歲時他再次競選州議員失??;31歲時,他競選國會議員失??;39歲時他競選國會議員再次失?。?6歲時他競選參議員失??;47歲時他競選副總統(tǒng)失?。?9歲他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但這個人在51歲那一年競選總統(tǒng)成功,成為美國歷史上與華盛頓齊名的偉大總統(tǒng)。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林肯給我們的啟示是:失敗了、跌倒了,重新再來。事實上,這是對百折不撓最完美的注腳,無數(shù)次失敗之后的那一次是最偉大的成功。這也是成功的唯一秘訣。
我們許多人之所以總是與成功無緣,原因就是失敗了一次甚至幾次,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喪失信心,就回到老路上去了。失敗應該是成功的基石,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意思。成功正是無數(shù)次的失敗聯(lián)結起來的,成功在人生最遙遠的地方,雖然在人生的近處站滿了失敗,但所有的努力必然都從失敗開始。一個人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便注定是一個平庸的人。
人生的哲學就是這樣,你失敗了一次,它便告訴你這個地方你走過了,不要再重蹈覆轍,你應該換一條路去走。當你換過無數(shù)次之后,成功的坦途就已經(jīng)鋪到你的面前了。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