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xiāng)有一座“駟馬拖車”,相傳是采用“關公池”挖出的泥土作為主要材料筑建而成,至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它是故鄉(xiāng)四大象征之一。
故鄉(xiāng)的“駟馬拖車”位于村的正南方,坐北朝南。其規(guī)模有別于書中記載的“三落兩火巷一后包”,更符合民間流傳的“三落四火巷一后包”的建筑格局。內有規(guī)格基本一致的房屋近70間,當年全生產(chǎn)隊除一戶住在外面外,其余30幾戶人家、130余人都住在里面。每一家至少都擁有兩個房間,人口多的住戶就顯得有點擁擠,故此各家各戶的房屋都建有閣樓,一來可儲存柴草等燃料,二來可供大一點的孩子睡覺。
進入“駟馬拖車”大門是前天井,天井外左右兩側有谷糧深加工的石臼、磨房,一口取之不竭的大水井,以及洗衣石槽、平臺等。二進的中廳是長輩們會客議事兼作喝茶聊天的地方,三進后廳還設有供奉祖父的神龕。二、三進的廂門都可獨立打開外移。
后包是有兩層樓的土庫,顧名思義,其中間部分為公用場所,底層是犁耙水車等農具的儲藏室,二樓大部分區(qū)域停放有許多可裝20擔稻谷的谷桶,剩下約1/3的地方是青壯年輪流守更的住所,往窗外望去圍屋及方圓幾公里范圍內都一眼無遺。土庫左右兩側還設有兩條與外屋相通的暗道,兵荒馬亂時期,當前面五個門告急時,還可通過暗道進行逃離。
“駟馬拖車”內由于人多地窄,但鄰里之間相處還是比較和睦融洽,我在里面生活的二十幾年間,還是看到很多值得回憶的往事,但篇幅有限,只略談一二,如石臼傷人的事件,“駟馬拖車”內設置的石臼,平時除了喜事喪事,都極少有人使用,但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就顯得特別繁忙,從早到晚都沒有間斷過,有時還會看到挑燈夜干的人。
臼米面粉的程序繁瑣,需要兩個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個人踩著杵桿有節(jié)奏的上下擺動,另一個人即坐在石臼邊,一只手壓住臼邊,另一只手則伸進石臼翻動里面的加工物。這種動作看似機械呆板,但做起來還是有點難和危險,稍不留神或踩杵的人出現(xiàn)體力不支節(jié)奏不均勻,就會給對方造成傷害。有一次,我看見一位阿嬸手掌的皮和肉都被捶爛了,兩條掌骨都露了出來,痛得她昏了過去,大家互相幫忙參與搶救,有一位叔公則急忙找來幾種草藥搗爛后敷在血淋淋的創(chuàng)口上,經(jīng)過幾天的治療,阿嬸的手掌完好無損活動自如,讓我首次見識了草藥的奇效,我雖是學醫(yī)的人,至今仍對草藥情有獨鐘,喜歡擺弄幾樣草藥治療一些常見病,還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十年代初期,“駟馬拖車”內的一位阿婆去世了,聽說阿婆壽登期頤,是創(chuàng)鄉(xiāng)以來年歲最長的壽星。子孫出自孝心,為其舉辦最高級別的法事“慢齋”進行超度。法事規(guī)格之高、規(guī)模之大我自此再沒有看到,那天一早,鄉(xiāng)親從鎮(zhèn)郊久負盛名的善堂搬回來的道具足足比起做一臺戲的道具還多。道具箱裝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彩屏,繡工精美的帷幔挽幛以及樂器等。彩屏有“玉清元始天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松云正鶴圖以及張?zhí)鞄焾D像等等。彩屏把中后廳以及臨時搭建的后天井板墻都完整掛滿了一圈。后廳靈柩周圍則擺滿了一層又一層的帷幔挽幛。
法事的前48天都非常之平淡沉悶,從早到晚都是不間斷的燒香、跪拜,然后雙手合攏抱靠在中腹部,垂著頭跟隨法師一步一步走過神仙路奈何橋,過奈何橋還必須投下買路錢。
“慢齋”到了最后一天進入高潮——“掉斗”,整個活動轉移到正門口的曬谷場上進行。午時一到,喇叭響起,鼓樂齊鳴,一個赤膊的道士經(jīng)過一番作法表演之后,光著腳丫提著一斗米(20市斤),跳上由道具箱拼湊的平臺,穿過由花生油作為燃料熊熊的“火?!?,然后一邊舞動手中的米斗,一邊爬上由鋒利長刀扎起來有10幾米高的“刀山”,每爬上兩三格,他就會展示金雞獨立,米斗拋向空中等高難動作,嚇得膽小的人眼睛都不敢睜開,又急忙往后退,生怕被掉下的米斗砸到,到了最高點法師把大米向四周傾倒而下,整個過程表演者腳丫完好無損,也沒有一粒米從米斗中掉落。最后參與法事的全部人員再次跪拜之后,集體焚燒紙塔紙箱紙錢。
每年的八月中秋是“駟馬拖車”內最為熱鬧的日子。當天晚餐后,各家各戶都會在曬谷場靠近“關公池”一側的空地上搭好八仙桌,擺上月餅和五樣水果,祭拜“月亮娘娘”。事畢,即舉行更大規(guī)?!盁吒G”的活動,以祈求來年國泰民安,合屋無災無害糧食獲得好收成,這個習俗就是在破除迷信的行動達到最高潮的那段時間也沒有停止過。我自讀高小起至離開家鄉(xiāng),幾乎每年都成為尋找搭建瓦窯材料的主角,農歷七月初,就帶領伙伴們到本村或鄰村去搜集廢磚條、碎瓦等。當積累到了一定數(shù)量,就請有經(jīng)驗的長輩前來指導搭建。
燒瓦窯的燃料使用量非常之大,當大家尚未感覺過癮的時候,轉眼間我們一個多月辛苦求討積聚如山的燃料就快完了,不得已我們這幫小鄰居們又緊急出動了,挨家挨戶上門乞要,但此時哪一家還有人看門?看到門虛掩著,也就顧不了那么多,順手牽羊把他們家里的稻草搬走了,有的小鄰居為獲得多一眼刺激,幾乎把自家的稻草都偷光了。窯火越燒越旺,真如火龍吐焰,把整個細小的鄉(xiāng)村都映紅了,鄉(xiāng)親們更不惜血本,紛紛把家中僅有的那一點微薄的食鹽都拿出來了,撒向吐焰的火龍,劈里啪啦!劈里啪啦,無數(shù)火星飛向了空中。“關公池”中的魚兒,或許是受到驚嚇,或許是受到感染,紛紛成群結隊浮上水面互相追逐爭先跳躍,可惜那個年代沒有相機,也不懂得歷史存照的價值,而讓美好的一幕就這樣隨時光流失了……
“駟馬拉車”歷經(jīng)七百余年的歲月蒼桑,近幾十年大部分的住戶都建了樓房搬離了古屋,由于缺少人氣和維護,部分房屋已至屋破墻塌的境地,幸好近期有部分熱心的鄉(xiāng)親正在籌劃修繕,相信不久的將來,“駟馬拖車”又將完美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