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繼新
夕陽正在西下,蒼茫的暮色給無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層憂郁、凝重的昏黃。晚霞正在漸漸黯淡下去,幾縷破碎的云絲燒得通紅后,又仿佛被沙漠粗糙而夾著塵沙的戈壁風(fēng)吹得驟冷,云絲便變得像一塊塊冷卻后的生鐵在青黑中鑲上了一層紅邊,使干燥的沙漠更顯得荒涼而凄慘,呈現(xiàn)一派壯觀的悲愴。但盡管如此,空氣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里仿佛冒得出火來,所以,在漢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燒著,使他覺得連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陣陣針扎般地疼痛。
漢子的頭發(fā)已經(jīng)有些灰白了,短而粗糙的胡須卻顯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壯年,只不過歲月的滄桑與坎坷過早地給他的須發(fā)涂上了一層白霜。漢子留平頭,額頭像石塊一般堅硬,有幾條刀砍斧鑿般的皺紋橫在其間。他面部輪廓分明,線條執(zhí)拗粗獷,眼睛凹陷,帶點兒兇狠、陰沉;與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卻并不因風(fēng)沙干渴的折磨而失去其矯捷神韻的棗紅馬。那馬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為命,好幾次在他昏迷時背負(fù)著他脫離險境。這一次,又是它帶著負(fù)傷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闖入茫茫戈壁,才擺脫了仇家的追殺。
馬噴著響鼻,艱難地把腿一次次從深陷的黃沙中拔出,盡管如此,它還是不時用勁拽著韁繩,助不愿再跨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終歸還是太累了。漢子心疼地拍了拍馬背,終于找了一個背風(fēng)的沙口,躺了下來。那馬,便偎在他頭前,用身軀替他擋風(fēng)。漢子見了,艱難地一笑,對它報以感激。
月亮升起來了,荒原變得蒼白而神秘,一層憂郁的月光鍍在漢子和馬身上,使他們看上去,猶如一尊正在漸漸風(fēng)化的黝黑的泥塑。
漢子醒來時,如熾的烈日已高高地懸掛在荒漠之上。他已記不得闖進戈壁有幾天了,只是昏昏沉沉地被同樣疲乏的馬艱難地拽著走。偶爾看見被風(fēng)沙掀露出的人獸的白骨。漢子嘴唇喃喃地動著,眼前不斷出現(xiàn)許多幻想。他仿佛看見自己殺了殺害他全家的仇人,與弟兄們拉桿子殺富濟貧的情景,也仿佛看見官家圍殺了全部弟兄,還有他的相好玉茹。他要與官家拼命,玉茹卻叫他一定要沖出去。他沖出去了,進了戈壁,卻終于因饑渴難耐,暈倒了。
醒來時馬正嘶鳴著,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來,把脖子對準(zhǔn)他的臉。漢子一下明白了,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漢子眼里涌出了淚水,他抱住馬脖子,緩緩拿起刀,但他沒有割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對準(zhǔn)馬嘴。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幾口,便扭過頭去,漢子看見馬眼里也有了淚水。他撕了條布巾,包住傷口,緩緩爬上馬背,馬站起來,艱難地向前走去,漢子卻昏過去了。
不知過了多久,過了多少個白天和黑夜,馬一陣長長的嘶鳴把他驚醒了,漢子迷迷糊糊地看見了一片綠地,而馬也竭盡余力,艱難地奔跑起來,還出了汗。漢子用手一摸,聞到異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jié)B著血絲……
后來,漢子便在這沙漠中的綠地安了家,他終身未娶,放牧著馬匹牛羊。漸漸地,這兒成了一塊小小的綠洲,不少牧民也在這兒落了戶。漢子的馬不僅與他終身為伴,而且也漸漸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實非一般良駒矣。
于是,人們便呼那馬為汗血馬,盡心恤之,非萬不得已不使其馳騁也。
(選自《天津文學(xué)》)
閱讀
練習(xí)
1.文章開頭是一大段景物描寫,這樣的渲染有什么作用?
2.文章為什么要極力描寫沙漠中一人一馬的疲乏艱難?
3.倒數(shù)第四段的細(xì)節(jié)悲壯感人,請從段落中找出兩個詞語,并分析其內(nèi)涵。
(唐惠忠 設(shè)計)
《汗血馬》參考答案:
1.大段的景物描寫,奠定了小說的情感基調(diào),是漢子和馬的活動環(huán)境,為他們的出現(xiàn)做好了鋪墊。
2.極力表現(xiàn)人馬的疲乏,突出了環(huán)境的險惡和處境的艱難,為后文情節(jié)(馬飲人血)的發(fā)展起到了鋪墊作用。
3.只要舉例恰當(dāng),分析合理即可。如文中“血汩汩涌出”的“汩汩”“涌”,寫血流之快、猛、多,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對馬的深愛之情,絕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其堅毅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