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浩 劉楚圓 鄒昌鋒
摘要:“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理想品第。道、玄、佛的“自然”觀以及張彥遠的品第論為園林景觀的“自然品第”奠定了基礎。本文在闡述“自然品第”對園林景觀與繪畫的影響過程中,逐漸梳理出園林景觀“自然品第”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自然;品第;園林
1園林景觀的“自然品第”性
唐末《歷代名畫記》初次涉及了有關繪畫的“自然”審美標準;張彥遠認為“自然”是把握畫作品質的尺度標準。“自然”是繪畫與造園的宗旨,本文論述的“自然品第”,主要是通過分析園林與繪畫的關系、園林與自然的關系、造園的最終目標和“自然品第”一詞本身所傳達的精神理念總結出來的。
1.1園林與繪畫的關系
《園冶》作者計成自小習畫,師法荊浩、關仝,中年生活在鎮(zhèn)江,憑借自己習畫功底與游歷嘗試疊石,結果宛如真山,就此成為了一名造園家?!岸奘郊伲綐蛉糁^津通,桃李成蹊;樓臺入畫?!笨梢钥闯鲇嫵墒怯美L畫的標準來評析園林的。從繪畫與園林思想來源關系來看:世人都向往仙境美景,園林與繪畫兩者都是將其具體化,最終達到一致的審美訴求。從表現手法來看:謝赫的“六法論”在造園方面同樣適用,“應物象形”指的是繪畫應有的真實性,畫家在描繪對象時要從實際出發(fā),而園林要求的是景物塑造和尺度上的真實;“氣韻生動”體現在繪畫上是畫家對畫作暢神的向往,中國古典園林則竭盡所能在精神層面上接近“自然”的內涵;“隨類賦彩”主要強調對所繪對象的類別賦予應有色彩,而園林中植物的季相之美是最好的詮釋,花紅柳綠,枯荷聽雨,疊翠流金,臘梅傲雪為園林增添了畫意;“骨法用筆”主要指繪畫筆法的骨力之美,園林則講究疊石鑿池的虛實、收放、開合之美。
繪畫創(chuàng)作以及園林設計運用了大量相似的原理。在很多古典園林的實景中都能看到山水畫作的影子,例如元四家的倪瓚就曾參與蘇州獅子林的疊山。計成所推崇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想體現并繼承了老莊哲學、歷代山水畫論以及張彥遠“自然品第”對自然的追求,由此可見古典園林與繪畫是互相關聯的。
1.2園林與自然的關系
“師法自然”理念滲透到了國內藝術與園林的每一個角落,是造園永恒不變的主題,對現在園林設計的發(fā)展極為重要。時代不斷更迭,造園的技藝也在不斷改進,如果從面積來看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是一個逐漸縮小的進程;從其表現來看,是從摹寫到寫意方向發(fā)展;但是在這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不變的因素,就是對自然的崇敬及向往。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追求目標。秦漢時的皇家宮苑主要是對自然山水的描摹,按照“一池三山”的范本和盡量不破壞自然的原則,挖土成池,堆土為山。南北朝時期盛行老莊哲學,造園主要追求的是景物的“自然”和“神韻”。唐宋時期詩歌、繪畫勃興,詩詞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得到了普遍的認可,這種以景喻情的形式在園林中體現為對園林景觀意境的追求。在文學作品和老莊哲學的影響下,園林逐漸步入成熟;園林當中的山水、地形、植物、建筑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成元素,元素中疊山、理水以及植物造景都在以“自然”品第為標準,力求效仿自然,并通過融合自然與人文之美來達到“自然”的藝術效果,隨后,“師法自然”成了中國造園的最高準則。
2“自然品第”的歷史淵源
“繪畫創(chuàng)作對空間的留白處理以及園林設計中的空間布局,兩者所運用的理論方法同出一脈”。這句話從空間構圖的角度詮釋了園林與繪畫的關聯性:兩者都是對形象進行經營,園林是在空間中追求真實的形象;繪畫是在平面上追求空間的幻象。通過對道、玄、佛自然觀以及張彥遠“自然”品第的分析,可以歸納出園林景觀“自然品第”的歷史淵源。
2.1“自然品第”的具體內容
“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追求目標、設計法則,是古典園林意境的旨歸。中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人們從起初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到嘗試改造自然,最終又回到對原始自然的向往。中國古典園林將人們的向往“具象化”,從而反映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國園林的核心觀點和中國各種藝術理念一樣,最初認為自然是遙不可及的宇宙之所在,而后才從內心領悟到自然的真諦。
“品第”一詞的來源,最早見于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文中將歷史人物分為九等,是評論和分列等級的意思;再到曹魏時代《論語》中的“上智”、“中人”、“下愚”的“上”、“中”、“下”品,逐步發(fā)展成“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到南北朝時期,“品第”由對人的品評演化成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謝赫的《畫品》,張彥遠的《論名價品第》以及鄧椿的《畫繼》等都是“品第”作為繪畫品質的分級方法。“品第”的內涵在不停地豐富、演變,從人到文藝作品再到如今的園林景觀,“品第法”對各個時代的文學藝術影響深遠。
2.2道、玄、佛的“自然品第”觀
2.2.1道家的“自然品第”觀。園林景觀“自然”品第與老莊思想密不可分,道家學派的“自然”觀影響了歷代文人畫家。老子和莊子在“自然”問題上都有著獨到的感受,為后人展現了富有道家精神的“自然”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后人看來,老子是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上來闡述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并將“自然”與“道”聯系起來,表明兩者都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改變,是自然萬物最為原始的狀態(tài)。自然界萬物生存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只有在發(fā)現并掌握這些規(guī)律后,才能達到人與物相諧的理想狀態(tài)。莊子推崇的“自然”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他從每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強調通過感受自然,認知自然,最終與自然合二為一。只有遵循物性的美才能稱之為自然美,人應該用真心去感受萬物;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也是中國園林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2.2.2玄學的“自然品第”觀。魏晉時代,玄學宣揚順應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和超脫隱逸的精神追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讓人們能夠跳脫出沉重的時代枷鎖。玄學是從現實出發(fā),繼承儒、道兩家的理論精髓,來表達自己對于“自然”的各種理解:王弼理解為無妄然,嵇康傾向于超然,郭象則認為是必然。王弼的無妄然指的是合乎情理的社會使命感,他認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的超然需要剔除多余的認知因素,主要體現在不為名教所束縛與自然而為上,他從客觀的外在“自然”出發(fā),通過對“心”的觸動,達到渾然天成的自然境界。郭象強調人的主體性,“自然”就是自得天成。園林景觀想要營造的,不外乎是這些“自然”概念下的自在、自是和自由。
“風骨”、“神韻”是此時的風尚追求。山水審美風氣也在道家和玄學的影響下出現端倪,人們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加以把握,宗炳的“澄懷味象”觀,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都可以看作是對“自然”的體認和萃取。謝靈運的《山水賦》提及了士人與自然為伴的隱居形式,他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題,由心出發(fā)的山水園林,促使了以自然意境為追求目標的古典園林興起。此后,士人為了實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自然山水的理想,開始以自然為師,將自家庭院修建成山水園林隱于市中,通過游賞近乎自然的園林景觀,達到與自然相融的境界。
2.2.3佛教的“自然品第”觀。佛教重視自然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自古以來,寺廟修行之處多與山水為伴,參禪悟道的僧人需要清心寡欲,不向自然作不必要的索取,盡量維持周圍環(huán)境的原貌;這些都是與萬物同體共生的表現?!秾氃平洝吩疲骸蔼氺o無人,不為惱亂……多諸林木華果,清凈美水,龕室安穩(wěn)?!狈鸾痰摹吧褡儭彼枷胍埠痛笞匀幌⑾⑾嚓P,為了表現對自然的崇敬,人們將自然中的景物奉為神靈,如山神、水神等;禪宗哲學追求“心化自然”,他們對自然山水有三種理解:客觀實相,觀自然萬物以悟心,通過心相心境的了悟從而達到心與物的統(tǒng)一。可以說大自然是修行者悟道的機緣,因此佛教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之情。
2.3張彥遠“自然”品第論
在道儒釋思想的影響下,隋唐五代出現了涉及繪畫各個方面的獨立篇章式畫論,對繪畫追求的“自然”本質也有涉獵。此時詩歌盛行,詩論與畫論追求的意境相似,并呈現出互為融通的趨勢,山水畫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宋代是山水畫的全盛時期,宋人憑借精巧的畫筆,理性的眼光,成功表現出自然山水的原貌。隨后出現的眾多畫論主要是作者自身對自然景物形質的一種體驗和態(tài)度,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就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的品評和向往。明清畫論是對前人理論的細化,也是對“自然”品第內涵的繼承和豐富。
“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睂⒅敿?、精、妙、神、自然這五等依次排序,“自然”在張彥遠的心中成了最難企及的品第。結合謝赫“六法”,張彥遠用“五等”論述了畫作的品第之差。通過梳理《歷代名畫記》可以得到自然品第的內涵——六法俱全,六法俱全的所有要素都包含于“自然”之中。這里指的“六法”即謝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張彥遠認為自古以來真正合乎“六法俱全”條件的作品很少,由此我們可以認定“六法俱全”是繪畫及園林景觀具備“自然”品第的必要條件。
3總結
“自然”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狀態(tài),源于現實最后又超脫現實。“自然”汰選萬物并使萬物各歸其位,各具其性。中國園林追求心境合一的意境,意由形生,意境需要客觀園林景物的支撐?!吧姿蔀橥粞笄A,拳石乃表崇山九仞?!边@種以小景可觀自然之形態(tài)的園林意境,通過在自然中體驗真實山水,并悟得山水之質,運用以小見大、寓情于景的造園手法最終得以實現?!白匀黄返凇睂诺鋱@林的影響深遠,在“師法自然”理念的影響下,無論是形制恢宏的皇家宮苑,雅致精巧的私家園林,還是畫境禪心的寺廟園林,都遵循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造園理念,是自然天性的體現。
簡而言之,從道、玄、佛的“自然”觀再到張彥遠的“自然品第”論,“自然品第”一說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它不僅應用于繪畫,也可應用于園林中。設計者及鑒賞者需要具備足夠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領會“自然”品第的評價標準,只有在歷經艱苦的探索之后,才能接近并體察到隱藏于物象背后的自然之“道”。
(收稿: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