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明 (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 450000)
博物館系統標志設計趨勢
高小明 (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 45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越來越注重對公民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博物館是一個集學習、收藏、陳列等為一體的功能性的建筑物,管內文物或者收藏向全社會免費開放,供廣大公民借鑒學習,是公民精神世界豐富的重要場所。所以,各地方政府積極建造博物館,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yǎng),進而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無疑,這是一個快速提升公民文化素質的手段。在國家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在全國范圍內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一個又一個的冒出來,因此,博物館的標志設計成為公民的識別博物館類型的重要手段,公民可以通過博物館的標志設計在大范圍內了解博物館的文化信息,所以,博物館的標志設計成為博物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系統標志設計;設計趨勢;動態(tài)化;人性化;科技化;系統論
我們處于21世紀的世界,今天,科技飛速發(fā)展,互聯網全球化,經濟迅速攀升,帶來的是使我們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物質財富的充盈,所帶來的垢病是國人精神世界的匱乏,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發(fā)展的不平衡,產生了一種國人口袋里富裕而腦袋里貧窮的現象,所以,國家積極倡導我們豐富精神世界。在百家爭鳴式的文化發(fā)展的今天,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作為公眾學習都重要場所,其系統標志趨勢有如下幾點: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個地區(qū)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中反映出來的蘊含濃厚文化意義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文化。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者在設計博物館時,應融入當地特色。例如,山西太原的山西省藝術博物館是以純陽宮為主題,在其基礎上進行設計;江蘇省南京市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圍繞南京大屠殺進行設計;陜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主題進行建造設計的;等等。這些博物館不僅在全國僅此一家,更是全世界的唯一。因此,博物館系統標志設計與當地文化特色相結合,不僅是當地獨具特色的建筑,在全國,也是極具個性化的一個建筑物。
三次工業(yè)革命后,科技飛速發(fā)展,我們的高科技運用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博物館亦是如此,走進一家博物館,環(huán)視一圈,即可發(fā)現,博物館內的設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新科技、新技術、新材料比比皆是,置身其中,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博物館一層進門口的大廳的一面墻,運用積木的原理,通過積木的收縮,使之形成一個二維碼,人們用手機掃掃,即可關注該博物館的公眾號;或者是在博物館的每一個主題區(qū)域,都會有一個智能的觸屏式語音機器,機器內存有該區(qū)域的詳細內容,這個機器就好比一個平板電腦,觀眾只需根據屏幕指導即可輕輕松松的收聽學習;等等??萍冀o我們帶來了便利,將科技運用到博物館大大方便了我們對博物館信息的有效學習以及接收。
博物館具有陳列展品的功能,陳列展品的目的是以博物館為媒介向工眾傳播知識和思想。陳列的展品必然會擺放在博物館的建筑布局里,如果布局與展品可以良好的組合,那么,在感官上,這樣可以給人帶來藝術美的享受,會吸引觀眾的眼球。良好的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觀眾的審美能力。因此,標志設計應具備藝術性,感性的藝術是生活的升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也隨之提高,這就要求設計者在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眼光與審美,使陳列的展品如果能夠跟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良好的融合,將展品的功能美與藝術美有效的展示出來,從而提升展品的價值,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在設計博物館建筑布局時,不僅設計要求要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外,還要形象美觀,獨具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人體科學,使建筑布局的設計更加人性化。例如,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的中庭空間內涵的開發(fā),相比傳統的中庭空間設計,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的中庭空間設計更具有靈活性;南京博物館新館對自然光的引入,與燈光相比,自然光的引入使光線更加柔和自然;蘇州博物館新館對空外休閑空間的營造,館外休閑空間的設計,可以有效的緩解觀眾的眼部疲勞;灰空間的設計,給人一種貼近自然的感覺;衛(wèi)生間外備有飲用水熱水器,隨時供公眾飲用熱水;以及一些殘疾人通道等等,均很好的體現了博物館建筑布局的人性化設計。
隨著數字媒體的發(fā)展,我國已經進入了立體多維空間,多屏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對過去的屏幕的認可程度根深蒂固,動態(tài)的、立體的屏幕一經問世,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視覺感受及趣味性,博取了觀眾的眼球,吸引了關眾的注意力。動態(tài)化的博物館標志顏色豐富,設計理念新穎,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博物館不僅是觀眾學習文化和思想的一個渠道,更是政府傳達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的一個媒介。設計者在設計時,要把被設計的對象當成一個動態(tài)的、靈活的的系統,有效的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融入其中,相互滲透,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現在,博物館不僅是廣大人民學習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場所,還是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博物館不僅擁有傳統意義上學習、收藏、陳列的功能,還在其中融入了旅游、娛樂以及一些商業(yè)化的因素,因此,設計者在設計博物館建筑布局時,應在擁有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將這些功能再有效的融合其中,以達到讓公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今社會正由工業(yè)時代步入信息時代,系統論以其廣泛的應用性和巨大的成就,被譽為“時代的方法”,其實質是立足于整體,統觀全籌。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博物館系統標志設計應具有地方特色理念,應融合現今科技,與藝術有效結合,處處體現人性化的設計。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秦晉庭.《淺議博物館館標》.《中國博物館》,1995年第2期.
[3]黃洋.《博物館標志芻議》.《博物館研究》,2012年第4期.
[4]程玲等.《圖書館標志設計理論探討及實例分析》.《圖書館論壇》,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