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文
早年間北平一條胡同里有這樣一座建筑,這是座在四合院的環(huán)繞下與眾不同的弄堂。弄堂可容納好幾十人,弄堂正前方矗立著一座土壘的臺子,臺子上安放著一條長約一米、高約半米的木桌,木桌刷著紅漆,油光可鑒。弄堂檐處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四個大字:“聽者為客”!這里是聽書的地方。
當年這里可是有名的聽書館,東家請的都是方圓之內有名的說書人,所以來此聽書喝茶的人絡繹不絕。這里最有名的說書人大家都叫他“口懸河”,意思嘛,大家都懂,但真正聽過的人才深知此人的厲害。書館的生意一向很好,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緊張的局勢使得人人自危,東家逃難去了,說書的人離開了許多,聽書的人也急劇減少,生意漸漸冷淡了,但好在還有些人依然在堅持,“口懸河”就是其中之一。但不同以往,他們開始講抗日故事。在民族危難之時,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沒有能力上前線,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動作和那塊能驚醒世人的驚堂木,演繹著扣人心弦的英雄偉績和波瀾壯闊的民族救亡運動。
再后來,那個弄堂里的說書人終于只剩下了“口懸河”一個。他老了,沒有老婆,也沒有兒女,孤獨地守著早已破舊的弄堂和那一張油漆掉光,露出發(fā)霉木材來的木桌,甚至吃飯用的嘴皮子都沒以前利索了。來聽書的只剩下當年年邁的老主客,但“口懸河”還在堅持著。
靜悄悄的弄堂只有這幾位老人坐在下面,“口懸河”坐在木桌后,雙眼緊閉著,好像在閉目養(yǎng)神。片刻之后,手撫驚堂木,那一刻他好像又成了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口懸河”。他雙眼猛睜,提起驚堂木,“啪——”的一聲響,“口懸河”開了書,他說的是當年抗日戰(zhàn)爭時候的故事。
在講到抗日英雄彈藥用盡,準備以命相搏時,驚堂木一響,“口懸河”怒目圓睜,仿佛自己就是戰(zhàn)場上的英雄,“上刺刀!”口懸河大聲吼道,用盡全身力氣站了起來,驚堂木一擲,連喊三聲:“殺!殺!殺!”倒在了地上。
第二天眾人聽到一條消息,弄堂里的那個說書人死了。認識他的人都說:“這個人啊,一輩子都為了民族大義,賺一點錢都捐給國家啦,窮的自己沒錢娶老婆生孩子,就連死的時候都不忘殺敵啊?!?/p>
“口懸河”死后,那弄堂便人去樓空?;蛟S多年以后,這個聽書館與那個被稱為“口懸河”的說書人,會成為一個供人游覽的風景勝地和口口相傳的故事……
【作者系江蘇省泗洪縣淮北中學雨凝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張緒露、趙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