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來 鵠
裊絲翹足傍清瀾,消盡年光佇思間。
若使見魚無羨意,向人姿態(tài)更應閑。
鷺 鷥
◎〔唐〕劉 象
潔白孤高生不同,頂絲①清軟冷接風。
窺魚翹立荷香里,慕侶低翻柳影中。
幾日下巢辭紫閣②,多時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潛修羽,會接鸞③凰別葦叢。
[注]①頂絲:頭頂上細長的羽毛。②紫閣:指鷺鷥的居所。③鸞:神話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這兩首詩均在吟詠鷺鷥中寄寓情懷,但來詩和劉詩筆下的鷺鷥形象不同。來詩塑造的鷺鷥表面悠閑、實則有較強的物欲追求。前兩句寫鷺鷥儀表不凡(“裊絲翹足”)、潔凈悠閑(“傍清瀾”“佇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點破,鷺鷥“消盡年光”、全神貫注,原來是在思考謀取眼前之物。而劉詩描繪的鷺鷥是個胸懷高遠、潛心修煉、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頸聯寫鷺鷥經常飛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視,尾聯直接點出鷺鷥擁有沖天的志向和高飛的信心,現在不過是在潛修羽翼、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
運用傳統(tǒng)意象,可使表情達意更生動形象,也可表現出更深厚的人文底蘊。飛鳥這一形象經常出現在中國詩文中,是人們表達情感、寄托懷抱的載體。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借鳥鳴渲染離情;又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以鳥魚對舉,贊頌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莊子《逍遙游》用“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來寄托高遠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