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句古老俗語,太歲頭上動土也叫犯太歲,原指命理學(xué)中的沖克歲君?,F(xiàn)代漢語中往往用來比喻觸犯強(qiáng)暴有力的人,也用來指挑戰(zhàn)強(qiáng)權(quán)。那么在中國文化中,這個太歲是何許人呢?為什么在太歲頭上動土就是造次呢?
太歲亦稱歲神,又名歲星,順星。我國古代記歷用六十甲子,由天干地支循環(huán),六十年為一周,每年由一位太歲輪值,太歲能祛除邪魅,獎善罰惡,掌理人間禍福之事,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歲”。
太歲源于古代對天體的崇拜,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次,所以人們也將木星稱為是歲星或者是太歲。也有人說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術(shù)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并相反運行的星,隨著歲月的流逝,后被演化成一種神祇信仰。
在古時候,太歲是民間奉祀的神明,并且認(rèn)為是一位兇神。在古書當(dāng)中也有記載:“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碧珰q劃分周天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jīng)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說太歲某一年在某一方,在西漢時期開始,人們就認(rèn)為這一方是不能夠動土、建筑、遷徙、嫁娶等事宜。要是犯太歲動了土,會招來災(zāi)禍。
關(guān)于在太歲頭上動土招來災(zāi)禍的記載,在唐代《酉陽雜俎》一書中:有一個叫王豐的人,在太歲頭上挖坑,就挖到了一塊肉,大小如牛一般,還會蠕動,于是王豐就將其填埋,但是這塊肉會跟隨著填埋而生長。王豐見狀十分害怕,立馬拋棄而逃跑了。經(jīng)過一個晚上,王豐的兄弟奴婢在幾日之后都全部暴斃而亡,就只剩他的女兒存活了下來。
所以,在古時候要是有什么動土的事情,都會先探明太歲的方位來避開它。元明之后還特意設(shè)有專壇祭祀太歲。之后,人們也將別人侵犯自己怒斥“太歲頭上動土”,來顯示自己的威風(fēng),這也就是太歲頭上動土的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