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四】
由于時間或空間等原因,部分逝者親屬不能到場祭掃,“代客掃墓”也就應運而生。就在前不久的清明節(jié),位于南京近郊的雨花臺功德園推出了微信“直播代掃”活動,這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誠如推出該項服務的公墓方所言——“時代在變”,考慮到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部分“欲祭祀?yún)s不可得”的逝者親屬請人“代掃”,也是追終慎遠、寄托哀思的一種新形式。但是,“代客掃墓”真的可以成為新時代清明祭掃的“新寵”嗎?其實不然。代客祭掃,是在對“孝心”明碼標價,它早在五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并未被大眾所接納。很難想象,延續(xù)千年的祭掃文化,如今卻面臨著被商品化的風險。祭拜過程中,如磕頭、痛哭等情感表達元素居然也可通過社會商品服務形式來實現(xiàn)。比如,哭墳三分鐘一百元,代磕頭加收50%的費用。不同的價格區(qū)間,對應不同的代掃服務。代客掃墓儼然成為一些人賺錢的手段,這不免有讓祭祖變得利益化的嫌疑。
(摘編自“中國青年網(wǎng)”)
素材解讀
1.祭祀文化面臨“被顛覆”。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變化,傳承與現(xiàn)實結合也呈現(xiàn)出新方式。于是,“代客掃墓”就成了一種衍生物。依托于新技術,清明“代客掃墓”應運而生——買花、燒香、鞠躬、磕頭、哭喪等,只要愿意付錢,一條龍服務全部到位。這個現(xiàn)象給我們帶來哪些反思?一是商家為牟利而不斷“創(chuàng)新”,二是祭祀文化面臨危機——失去了清明掃墓的應有內(nèi)涵。
2.盡孝要親力親為。古人有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边@說明盡孝必當親力而為之,若讓人代替則失去了祭祀的意義。如今,清明祭祀的方式有很多,若不能到場掃墓,也可通過網(wǎng)上祭掃、照片祭拜等方式來緬懷死者?;ㄥX雇人祭奠先人,其實已經(jīng)背離了清明的初衷。從某種意義上說,“代客掃墓”是市場化的交易,是對先輩的一種褻瀆。
適用話題
文明祭祀、變味的節(jié)日、文化的丟失、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