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三】
“明天conference(會議)上,要對你那個report(報告)進行discuss(討論)……”如今,外語詞在自媒體上越來越常見,不少人覺得這是一種時尚,但有學者認為,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也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直接在漢語中夾雜外來語,會破壞漢語的嚴肅性和完整性。比如,按照部分網友的“與國際接軌”邏輯,表達中摻雜幾個英語詞匯,再摻雜幾個法語詞匯,又摻雜幾個德語、俄語或拉丁語詞匯,漢語顯然就成了不倫不類的“萬國語”,這種“時尚”人們未必接得住,反而會使母語的根基受到侵蝕,其獨立性、純潔性和生命力受到威脅。
就世界范圍看,大多數有自己獨立語言的國家都有其基本的底線——盡量不在母語中直接吸納與本國母語基本字符、形態(tài)完全不同的外來語。比如,號稱最開放、最包容的英語,盡管吸納了很多漢語因素,如算盤、麻將、豆腐、功夫、二胡、風水、秀才、餃子等,但在英文中卻鮮見夾雜著漢字或漢字筆畫。
(摘編自《工人日報》)
素材解讀
1.保持漢語的純潔性。很多人認為“中外夾雜”的方式與國際接軌,非常“有范兒”,使表達更便捷。然而,漢語是中國人自己的語言,在其中穿插各種外國語言,不僅不倫不類,更有損母語的形象和威嚴?!叭f國語”倒是讓人時尚了一把,卻因小失大,讓母語“灰頭土臉”。對待母語,我們既要存敬畏之心,又要增強文化自信,要在堅持自我中弘揚民族精神,而不是盲目跟風。
2.堅持自己的文化立場。漢語博大精深,擁有著龐大的使用人群。因此,我們既要對漢語有自信、有感情,又要有底線、有立場地對其使用。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漢語需要兼容并蓄,但不能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將漢語和多種外國語言混淆在一起使用。我們應堅持文化立場,保持漢語的傳統(tǒng)底色,使之融入和影響世界。
適用話題
捍衛(wèi)母語、文化自信、兼容并蓄、傳統(tǒng)與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