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高學生在標準化測試中的成績,已經成為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皯嚱逃睂γ绹A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聯(lián)邦和州加大了對教育的干預力度,強化了對學校的問責,學校、學生和家長追求成績的壓力有所加大。美國社會對“應試教育”的問題看法不一,爭議不斷。對美國“應試教育”進行考察與反思,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美國基礎教育;標準化測試;教育改革;反思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74-03
【作者簡介】姚繼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副教授。
出于對“應試教育”的不滿,人們往往將美國的基礎教育作為中國的一個對立面。對于很多人而言,美國的教育似乎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在美國,家長和孩子不用為成績焦慮;學校是孩子快樂玩耍和自由發(fā)展的地方;教育者在乎的是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而非枯燥無味的分數……那么,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筆者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學的機會,近距離地接觸了美國的基礎教育,對以上問題有了一些心得與思考,雖不全面但也可管中窺豹,借以了解美國基礎教育的一些真實情況。
一、提高學生成績是美國基礎教育的“國家目標”
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會頒布了《國防教育法》,明確提出改革課程、增加撥款、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但法案的實施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1]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on Excellencein Education)發(fā)布了研究報告《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A Nation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這一報告通過國際比較,指出1963~1980年間,美國學生的測試成績毫無優(yōu)勢可言,無法滿足國家對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的需求。[2]
為此,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教育標準化運動。這一運動以提高美國中小學生學業(yè)成績?yōu)槟康?,通過制定國家教育目標、學生學業(yè)標準和教學標準為主要手段,力圖讓美國的基礎教育質量獲得有效提升,對美國的教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9年,在老布什總統(tǒng)的推動下,在弗吉尼亞的夏洛茨維爾召開了全美州長峰會,制定了至2000年美國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要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國家目標”。為此,美國聯(lián)邦政府于1992年將原來以地區(qū)為單位的國家教育進展評價(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擴大為以州為單位進行測試。這個評價主要測試的內容就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這是聯(lián)邦及州層面上影響地方教育的重要舉措。克林頓政府期間,美國國會于1994年通過了《目標2000:美國教育法案》(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明確提出“建立全國性的學業(yè)標準,鼓勵創(chuàng)新更好的學生成績評價方式”,并將布什政府的6項國家教育目標擴充為8項,再次強調美國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績要居世界首位的目標。
2002年初,小布什總統(tǒng)簽署了著名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這個法案是美國教育史上,聯(lián)邦政府對地方教育影響力度最大、最為強硬的一項法案,它將學生成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法案要求各州每年都要舉行統(tǒng)考,對3~8年級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能力進行評測。另一方面,法案還將學生的成績和聯(lián)邦撥款掛鉤,要求所有接受聯(lián)邦資助的學校都必須達到“充足年度進步”(Adequate Yearly Progress)的成績要求。如果公立學校的學生成績不能達到預期標準,就可能被撤銷、接管或轉為特許學校。
奧巴馬政府期間,同樣高度重視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無論是“力爭上游”(Race to the Top)教改計劃、“共同核心州立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還是《每一位學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的頒布,都進一步強調了學生成績的重要性。其中,CCSS更是明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所有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yè)標準。目前,全美有42個州采納了這一標準,使其成為教育問責、質量監(jiān)督和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3]2015年頒布的《每一位學生成功法》,雖然下放了部分聯(lián)邦權力,允許各州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來實施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但重視學生成績的思路并未有本質改變。
二、注重成績的改革對美國教育的影響
美國中小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測試成績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雖有所上升,但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頒布后,成績的增幅卻在下降。近些年的測試成績還有所反復,比如2015年的測試成績就要低于2013年。美國圍繞提高學生成績的教育改革舉措,對美國教育發(fā)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教育管理關系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美國教育改革大幅強化了聯(lián)邦與州政府的權力與責任。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聯(lián)邦制國家,地方政府及學區(qū)在本地教育發(fā)展上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美國聯(lián)邦政府在推行以上改革的過程中,統(tǒng)一化的考試及評價標準難免會受到來自教育分權傳統(tǒng)的抵制。為解決這一問題,聯(lián)邦政府采取了“威逼利誘”的方式來推進改革。一方面,聯(lián)邦和州都強化了教育問責,對成績不達標的學區(qū)和學校逐年采取從警示到撤銷的一系列措施;另一方面,聯(lián)邦政府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吸引各州來實施和推進相應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奧巴馬政府推出《每一位學生成功法》以后,新法雖然終結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規(guī)定的聯(lián)邦政府基于測試成績的教育問責制,但卻并不意味著取消了問責。新法只是將聯(lián)邦問責制改為州問責制,各州仍然要基于考試成績,實施自己的教育問責,并以此為基準,配置相應的教育資源。
在考試成績的指揮棒下,美國無論是中小學校、學生還是家長,都沒有諸多國內媒體報道的那么輕松。美國著名記者Edward Humes通過在加州頂尖的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實地考察一年,出版了《夢想中的學?!罚⊿chool of Dreams:Making the Gradeat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一書。這本書描述了美國頂尖高中的學生及其家長為取得好成績所付出的各種努力。在其第一章中,作者用幾個4來概括這所高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取得4.0分的成績,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杯拿鐵以在熬夜時保持清醒。同時,為了能在大學入學評價中獲得更多優(yōu)勢,學生們還大量參加各種活動,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而家長們則不惜血本進行“教育投資”,有90%的家庭花重金聘請私教。學生及其家庭的學業(yè)壓力,絲毫不遜于中國。[4]
相比中學,美國小學生的課業(yè)壓力要輕得多。以筆者所在的State College學區(qū)為例,小學基本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下午3點不到就放學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只玩不學。一方面,學校要參加州、學區(qū)的統(tǒng)一的學業(yè)評價考試,在某些月份甚至會出現(xiàn)一周時間連續(xù)考試的情況。這些考試的成績會以學生學業(yè)進步報告的形式反饋給家長,報告中除了各科成績,還有學生學習情況及在學區(qū)所有學生中的相對位置(以成績超過百分之多少學生的形式報告)。另一方面,由于在未來的大學入學競爭中,特長(包括以成績體現(xiàn)的學科特長)及活動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因此很多美國家長都未雨綢繆,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筆者在學區(qū)內隨機訪談了近三十位小學生家長,所有的家長都給孩子報了2個以上的興趣班,絕大部分的家長每天都會帶領或督促孩子進行30分鐘以上的課后閱讀,支持和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是個內部差異巨大的國家。各州、各學區(qū)的情況千差萬別。筆者所觀察到的不一定就面面俱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美國同樣重視學生的成績,一些好的學區(qū)及學校中學生的課業(yè)壓力也很大,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想在學業(y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樣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國內有些報道,過分渲染美國基礎教育的輕松和自由,這不符合美國的實際情況。
三、關于美國“應試教育”的爭議與反思
和中國也一樣,“應試教育”在美國也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如前所述,很多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美國多年的教育改革并未真正實現(xiàn)其最初的目標,人們質疑,既然如此,是否還有必要沿著原有的方向將改革進行下去。更有研究者指出,支持這些改革的前提假設是通過提高學生成績,進而使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yōu)勢,其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有關國際測試成績與國家競爭力的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確定性的正向關系。更為細致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只有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提高學生國際測試成績才有助于經濟發(fā)展,對于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學生國際測試的成績和國家競爭力排名沒有關系。[5]
除了學術界的爭論外,美國社會對標準化考試的反對聲浪也越來越大。近些年來,人們對“高風險”標準化測試(即與學校、教師及學生利益直接掛鉤的測試)的抗拒愈演愈烈,并已經發(fā)展成為全國范圍的“拒絕考試”運動(testing opt-out movement)。根據美國聯(lián)邦的要求,各州學生的參考率應不低于95%。參與這一運動的不僅有飽受考試“折磨”的學生和家長,還包括很多校長和教師,甚至有的教師還鼓動和支持學生拒考。支持這一運動的人認為過多的考試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身心壓力,占用了過多的非測試科目及課外活動時間,而與成績掛鉤的績效評價方式,對教師和學校也極其不公平。
但另一方面,美國同樣也存在著大量支持“應試教育”的聲音。最近,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在一項全國范圍的針對“拒考運動”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支持拒考運動的社會基礎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廣泛,其參與人員主要來自教育程度較高的、比較富有的白人中產階層家庭,但有色人種家庭和弱勢家庭則很少有人支持這一運動。對“拒考運動”持批評意見的人士認為,標準化測試暴露了美國基礎教育中諸多嚴重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能靠廢除標準、退出考試來解決。相反,拒考運動會使教育更加不公平,堵塞低收入家庭孩子通過考試獲取向上流動的通道,而沒有了以考試成績?yōu)橐罁慕處熆冃Э己?,也不會使教學得到改觀,反而會保護那些不稱職教師。因此,有批評人士諷刺那些反對標準化測試的家長,既想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卻又不想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壓力,標準化測試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根本沒那么聰明,他們的學校也根本沒那么優(yōu)秀?!熬芸歼\動”的支持者拒絕接受這種結果,試圖通過其去“保護”那些不那么勤奮和聰明的學生,以及在學校中混日子的不稱職教師,這樣的做法漠視了那些弱勢家庭的孩子以及勤奮孩子的權益,要么就是自私,要么就是短視。需要指出的是,筆者這里的目的絕不是為“應試教育”張目。筆者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通過剝奪學生自由、犧牲學生身心健康去追求分數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正因如此,美國在面臨“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時,主動調整了相關政策。但如前所述,這樣的政策調整,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了標準化測試及對學生成績的追求。筆者就此問題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多名研究者討論過,他們的觀點雖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大都認為:盡管面臨著反對的聲音,但一個恰當的學生學業(yè)標準及對成績適度追求都是合理且必需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學業(yè)評價體系,而在于提高成績的方式和途徑。筆者認為,這樣的經驗與思路,同樣適用于中國。
【參考文獻】
[1]李鵬程.美國《1958年國防教育法》制定過程的歷史透析[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R].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3.
[3]William G. Howell. Results of President Obamas Race to the Top: Win or Lose, States Enacted Education Reforms[J]. Education Next. 2005,15(4):58-66.
[4]Edward Humes. School of Dreams: Making the Grade at 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 [M]. Orlando: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3.
[5]Tienken, Christopher H. Rankings of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Strength: Correlation or Conje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Leadership. 2008, 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