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言之網(wǎng):白萱華詩歌中的感知與概念

2017-07-05 10:59劉立平
華文文學(xué)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詩人詩歌語言

劉立平

摘 要:華裔詩人白萱華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尋求意義的過程,而這一過程要通過語言來達到,語言這張網(wǎng)是“感知或概念表達的連續(xù)體”。她的詩歌在抽象的哲思與具體的觀察之間不斷往返,并將對于宇宙和世界的認識融入自己的寫作當中。

關(guān)鍵詞:感知;概念;語言之網(wǎng)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7)3-0065-05

談到華裔美國詩人,我們經(jīng)常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即她的作品肯定會表達文化身份的訴求、家園難覓的鄉(xiāng)愁抑或同化過程的痛苦,這樣就往往忽略了作品本身的美學(xué)價值和語言魅力。帶著這種觀念去研讀他們的作品難免陷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窘境,評價亦難免失之偏頗。白萱華①(Mei-mei Berssenbrugge)就是一位需要特別對待的華裔詩人,在她的作品中,她并未將她的中國背景與文化沖突、族裔身份聯(lián)系起來。正像張子清教授所說:“她認為中國文化和華裔身份對她來說是間接而豐厚的基礎(chǔ),她把身份看成是持續(xù)變更的統(tǒng)一體,更多地像一份全息圖,而不是什么基本的或特殊的東西。她考慮的是超越時空的普遍的能量統(tǒng)一體的一部分?!雹谝苍S唯一能夠反映白萱華對于家園與語言關(guān)系的詩是《巢》。她在這首詩中寫道:

我想告訴你,承認遠離家鄉(xiāng)是很難的。

母語的改變在我們之間產(chǎn)生了免疫,分不清居住和旅行的邊際。

朝著光的方向拋擲的人工制品沒有變成意義。

告訴你不是光線的邊緣。

沒有影子的邊緣預(yù)示著內(nèi)心。

兒時,我的房子有一個深深的覆滿葡萄藤的門廊。

白萱華知道她的“家”,或者說她的根在中國,那里的門廊覆滿葡萄藤,“我聽見外婆在花園里/朗誦詩歌/五言,七言/我很天真/我去看薔薇枝上的/蜂巢/可是已經(jīng)被搗毀?!保ā栋l(fā)情鳥》The Heat Bird)因此在談到漢語時她說:“我真覺得我的第一語言是漢語——我的母語。所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都通過漢語來熱身。我相信讓我成為詩人的一個體驗就是漢英語言的轉(zhuǎn)換,因為這樣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有聯(lián)系的,我將詩歌看作一系列的比例與對等。語言就是由這些對等組成?!雹蹚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用近似科學(xué)一樣的語言描述了她的文化身份,絲毫看不出任何的文化焦慮。沒錯,她的確出生在北京,她的媽媽也是中國人,可是她一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中國,完全在一個英語的環(huán)境里長大,她能夠熟練運用的語言是英語,語言的改變讓她很難確定哪里才是故鄉(xiāng),因為“居住和旅行的邊際并不清楚?!?/p>

正因如此,她與其他華裔美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風格完全不同,她沒有被邊緣化,完全融入了美國詩壇的主流。白萱華所生活的時代,美國的紐約派和語言派風頭正勁,他們不斷與藝術(shù)家合作,進行語言和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紐約派詩人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將大都市的瞬間體驗寫入詩歌,約翰·阿胥伯萊(John Ashbery)的詩歌充滿哲思,被尊崇為今日的艾略特。以查爾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羅恩·西里曼(Ron Silliman)等人為代表的語言詩派則相信“語言不能用來再現(xiàn)某一特定的世界。相反,語言可以用來更新世界。詩歌是闡釋也是錯覺,是現(xiàn)實也是幻覺。詩歌決不會脫離政治而存在,相反,它是純粹的終結(jié),是想象的開始……詩歌的真諦不在于情感而在于感覺,詩歌的功能在于強化審美體驗?!雹芤簿褪钦f,語言不再是現(xiàn)實的模仿,語言本身可以改變這個世界。詩歌不再是情感宣泄的產(chǎn)品,而是認知的工具,詩歌可以強化我們的審美體驗,幫助我們來認識這個世界。白萱華經(jīng)常來往于紐約,與美國紐約派詩人和語言派詩人約翰·阿胥伯萊、詹姆斯·斯凱勒(James Schuyler)芭芭拉·格斯特(Barbara Guest)、安妮·沃爾德曼(Anne Waldman)、查爾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等人過從甚密。她的作品受到了紐約派和語言派詩歌的影響,她同樣關(guān)注語言本身在詩歌中的作用,他告訴伯恩斯坦,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了尋求意義我用語言編織一張網(wǎng),這是感知或概念表達的連續(xù)體。網(wǎng)、格柵、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的聲音屬于自己,我想無拘無束地運用它。我唯一做的就是傳遞詞語。用詞語來編織這張網(wǎng)?!雹堇寺髁x已降,人們習慣性地認為詩歌或是一種自我情感的宣泄,或是在象征的體系中探討世界、歷史、文明諸種關(guān)系。白萱華的詩歌卻突破了這個框架,她所強調(diào)的二個關(guān)鍵詞感知、概念涉及了外在與內(nèi)在、主觀與客觀、意識與感知、自我與世界、具體與抽象之間的互動,而這種互動需要用“語言編織一張網(wǎng)”,這張網(wǎng)就是詩歌中個人的感知與世界萬物的交流與對話。

白萱華的詩歌非常關(guān)注人的感知,本·勒納(Ben Lerner)這樣評述她的寫作:“(她的詩歌)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在簡單的描述與正式的詞匯之間微妙與突然的運動……力求讓人們能夠感知到感知的過程?!雹拗姼柙u論家蘇珊·舒爾茨(Susan Shultz)認為,她的寫作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她的詩歌在抽象的哲思與具體的觀察之間不斷往返,但是她往往可以將對于宇宙和世界的感知融入自己的寫作當中:

藍色鼠尾草中不停息的矩陣逐漸消散/角蟾在灌木叢中跳躍,我堅持說那是一只/幼鳥,接著一只幼鳥和角蟾/跑了出來?,F(xiàn)在,在一座我從未注意到的山上在/我們爬過的相鄰很近的山之間,我變換了角度/看見了這座山,折射微小的轉(zhuǎn)變/讓整個平原顫抖變得不友善。

(《藍玉米地組詩》)

眼中所見的鼠尾草中蘊藏著抽象的矩陣,鼠尾草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矩陣則十分抽象,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思維很自然地在這一句中融為一體,這樣的組合想要表達什么?作者是想說鼠尾草生命的凋謝呢,還是想說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符合數(shù)學(xué)的規(guī)律呢?這里完全沒有情感的宣泄,反而冷靜得可怕。鼠尾草是真實的外物還是心靈鏡子中折射出的意識的產(chǎn)物,抑或是外物折射到心靈的影子?跳躍的角蟾是那樣的真實,可是作者卻說不是角蟾,而是幼鳥,接著幼鳥的確出現(xiàn)了。這樣的描寫顯然很不真實,“這個現(xiàn)實由于它不是自然的翻版,由于它是經(jīng)過詩人的分析和再綜合后,有著自己的秩序和結(jié)構(gòu)的現(xiàn)實,就被稱為第二自然,或‘藝術(shù)的真實。”⑦而抽象的詞匯再次出現(xiàn),“折射微小的轉(zhuǎn)變”,“折射”是心靈的折射還是光線的折射,平原為什么“顫抖變得不友善”,整個詩歌的敘述過程看起來并非自然的敘述,而是外在與內(nèi)在、主體與客體、意識與感知的某種互動。意識折射到了外物上,外物又折射出意識的光芒,詩歌就在這種主客體之間的互動中展現(xiàn)了人的感知過程。

她在展現(xiàn)人的感知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是她對于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正像著名評論家查爾斯·阿爾提艾瑞(Charles Altieri)所說的:“她最關(guān)注的就是對于親密的渴望——與自我,與他人,與讀者(自我與他人的延伸)之間的關(guān)系。與此同時,拒絕將親密戲劇化、主題化或者簡化成思想,或是將動態(tài)的人變成我們賦予人物的一種元素,而是把移情作為一種組織想象能量和處置情感強度的模式。”⑧她非常關(guān)注身體變化對于感知的影響,懷孕、成為母親都會影響女性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比如《圓體》(Sphericity,1993)這部詩集集中探討了“母親與腹中胎兒之間的關(guān)系,而這部寫作的靈感就來源于她自己懷孕的體驗。”⑨此外,白萱華在詩歌中明確闡釋了讀者與作者的關(guān)系,她的詩集《巢》中收錄了她的一首詩《傾聽》,詩歌的開頭寫道:“無人說話的聲音如同大海,它與我的傾聽融為一體?!边@句話似乎在自說自話,實際上也說明了詩歌的寫作同樣需要傾聽者,這個傾聽者就是隱含讀者,作者想象讀者在傾聽詩歌的“呼喊”,讀者也在傾聽中建構(gòu)出了作者傾聽的形象,讀者和作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也變得更加的親近。白萱華在接受伯恩斯坦訪談的時候談到了她對于讀者的看法:“確實我對于讀者的看法更加地抽象。目前讀者就是證明我存在的傾聽者,我在低聲說話,而他是一個聽者。那么我要考慮讀者的才智,以及娛樂的價值。這和我說的關(guān)懷者相關(guān),“關(guān)心”讀者,讓事件“插入”進去,意識到他們?nèi)鄙贂r間等等。在這個對話中,我完成了一首關(guān)于聽眾的詩。他可以在詩歌中找到自己,然而我是否被聽到,……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展現(xiàn)了內(nèi)在的活力,一面鏡子或者“相似性”,某種起作用的動力?!雹獍纵嫒A所強調(diào)的是這種傾聽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過程。作者在寫作時要考慮到讀者方方面面的需求,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作者既是說者也是聽者,讀者既是表達訴求者,同時也是傾聽者。這種過程是一種互動的過程,這種過程本身就充滿活力,而至于作者能否達到自己的目的“被聽到”,讀者能否讓你真正的“聽到”,或者說“聽眾聽到了你所說的”,這并不重要。如果讀者能夠完全弄懂作者在詩歌中所想表達的意義,或者說作者完全能夠?qū)懗鲆皇鬃x者所希望表達的詩歌,那詩歌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詩歌的意義正在這種朦朧美,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

白萱華詩歌的另一個特點是將許多專業(yè)的概念或者術(shù)語夾雜到詩歌中,這樣的文本是非常特別的,將看似格格不入的詩歌與科學(xué)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感知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而且這種轉(zhuǎn)換是一種連續(xù)不間斷的過程,這與她的創(chuàng)作方式有很大的關(guān)系。與紐約派和語言派詩人一樣,她常常使用拼貼的手法,{11}“我的詩歌就是拼貼,各個部分都是拼貼而成,讀書的時候,我記筆記,然后把它們剪切,重新拼貼,捋順語法……我喜歡法國哲學(xué):德勒茲、德里達。我喜歡讀佛經(jīng)。任何我覺得和我寫的詩歌相關(guān)的地方我都劃了線。我打印這些筆記然后把它們剪開。我也貼一些相關(guān)的圖片,但是對它們并沒有思考太多。有時我也照照片。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在我準備寫作的時候,我把這些文本、照片、筆記鋪在一張大桌子上開始寫。我過去直接應(yīng)用這些文本,現(xiàn)在我作些改動?!眥12}這個寫詩的過程與其說是拼貼的過程倒不如說是讀書的過程,我們讀紐約派的都市詩歌,感覺詩人是將紐約的街道、漢堡、天氣寫進了詩歌。而白萱華的詩歌則更加高級,她將讀書的過程寫進了詩歌,這種詩歌是多種文本的對話,是科學(xué)、哲學(xué)、心理學(xué)多種學(xué)科在詩人頭腦中的整合,但是詩人自己卻并不認為自己的詩歌是一種雜燴,因為她認為她的詩歌具有整體性和持續(xù)性,而這種整體性和持續(xù)性正是通過她的冥想沉思所達到的,而她無疑想用這種方式“證道”。對她來說,寫詩就像講述一個永不結(jié)束的故事:你想一直講下去,/里面融入了你的記憶,你如何看待周圍的空間和人類或者/這個空間的后裔。(《霧》)白萱華的詩歌中充斥著她對于哲學(xué)、建筑、藝術(shù)與科學(xué)的認識。她想要將“思想與情感、闡釋與敘述、抒情與非抒情融合成一體?!雹佟段覑墼绯俊愤@首詩可以很好地說明她詩歌的這一特點。這首詩的開頭平淡無奇,似乎在講述一個故事:

我們住在新墨西哥夏天——整個早晨倚在床上,打電話,讀報紙。

瑪莎拍著她瘦長垂老的貓,莫奈,從一本書中研究貓的搖籃。

白萱華的女兒叫瑪莎,她們也的確居住在新墨西哥,在這樣一個早晨發(fā)生了什么呢?故事并沒有繼續(xù)敘述下去:

凝聚在一起,如同籠罩物,使空間散焦。

她的面孔的可知性(特點),持續(xù)地轉(zhuǎn)換成表情,和她分離,母親旁邊一種超然的存在,光暈,漸漸明朗。

光線增加了白晝紅色的光譜。

她依靠在我巨大的手臂上用注射器喂養(yǎng)小貓。

我的肉體是她前意識里的膠卷,選擇排列對話的意象。

他者變成了我們不可避免的蒲團、碟子、書籍的細微差異,潛在的不穩(wěn)定的時間表層,沒有從粉色的墻中社會或者空間的外流。

大氣的存在浸泡著物體。

這一小節(jié)出現(xiàn)了許多術(shù)語或者說專業(yè)的概念,比如散焦(defocus)、可知性(Knowability)、光譜(Spectrum)、前意識(preconscious)、他者(alterity)。白萱華把科學(xué)的話語運用在詩歌當中:比如描寫面孔,她應(yīng)用了“可知性”,正是通過不斷轉(zhuǎn)換的表情,我們才能理解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光線的變化以及將“巨大的手臂”與小貓并列,也產(chǎn)生了一種畫面感。第二小節(jié)又從抽象回到了具體:

我用紐約地鐵圖為她做一個迷宮。

我把每個站名換成家里人的名字,糾結(jié)于更多的名字,施密特,勞巴赫。

我應(yīng)該把家人看作在我旅途中幫助我的菩薩,但是若我自己不是菩薩,我很難認識其中一位。

從上面這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出,時間在這首詩中似乎毫無流動感,但在這種靜態(tài)的時間中,詩人卻得出了一個簡單而又樸實的真理。這一小節(ji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非常溫馨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家人永遠是最重要的,自我也需要不斷的修煉才能察覺其中的妙處。

白萱華的詩歌另外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像惠特曼和金斯堡(Allen Ginsberg)一樣,詩行的長度洋洋灑灑,蔚為大觀,超過了同時代的詩人。我們能在惠特曼的詩行中體會到他的狂放與激情,可以在金斯堡的詩歌中體會到那種痛苦與絕望,然而在白萱華的詩行中卻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仿佛思緒永無停息,這種寫作本身就是尋求意義的過程。白萱華用這種超長的詩行來編織她的“語言之網(wǎng)”,這張精致的“語言之網(wǎng)”恰巧就是個人的感知與世界萬物的交流與對話,充滿著哲思,如同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歌一樣,讀后人們可以從中頓悟,發(fā)現(xiàn)人生與世界的真諦:

首先,我見到黑暗里與他在一起的玫瑰花,一束壓縮的余光,然后見到漆黑中通往樹林的一條路。她如何覺察黑暗中的走廊是時間之內(nèi)的空間,他們在其中走動,仿佛黑暗中的空間視角構(gòu)筑了她頭腦中的天使,她希冀的相反內(nèi)容永遠沒有變,因此她希冀的最里面的性質(zhì)如同外界的現(xiàn)實對他們來說既了解也不了解。

像她想同某個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外界一樣,她所能見到的是不完整的呈現(xiàn)。

她對他的質(zhì)問以這樣的方式出現(xiàn)了,而不是訴諸富有使用權(quán)力的對話,因為她僅僅能記得她所意識的一切,于是她在感覺里辨別他好像是飛快的閃爍或一個信號。

當她的感覺強烈、苦惱、持續(xù)時,她的感覺自身又構(gòu)筑一個鋪張揚厲的故事。(《移情》張子清譯)

玫瑰花、林中路、走廊這些空間中的事物在時間之內(nèi)變化,這些具體的事物并非真實的存在,而是頭腦中抽象思維的產(chǎn)物,這種內(nèi)在的冥想“如同外界的現(xiàn)實對他們來說既了解也不了解?!边@就如同我們迫切地想與某個人進行思想交流,而這種交流有時是無法實現(xiàn)的。內(nèi)心的省察與思考所能見到的是“不完整的呈現(xiàn)。”在詩歌的行進中,我們感受到了意識的流動與哲理的思考,詩人將內(nèi)心的細微變化與過程完整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而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處。

① 白萱華(Mei-mei Berssenbrugge)1947年10月5日生于北京,媽媽是北京人,爸爸是荷裔美國人。白萱華1歲的時候就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先后就讀于里德學(xué)院(Reed College)和哥倫比亞大學(xué),獲得文學(xué)學(xué)士和藝術(shù)學(xué)碩士學(xué)位。20世紀70年代白萱華和她的好友萊斯利·瑪門·希爾克(Leslie Marmon Silko)、伊斯梅爾·里德(Ishmael Reed)、戲劇導(dǎo)演弗蘭克·陳(Frank Chin)、社會活動家凱薩琳·常(Kathleen Chang)一起參與了多元文化詩歌運動。畢業(yè)以后在圣達菲(Santa Fe)的美國印第安藝術(shù)學(xué)院和布朗大學(xué)(Brown University)擔任教職,并且與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文學(xué)雜志Tyuonyi,同時兼任《結(jié)合》(Conjunction)雜志的編輯,像許多紐約的當代詩人一樣,她與許多藝術(shù)家交往密切,與她合作的藝術(shù)家有畫家理查德·塔特爾(Richard Tuttle)、雕刻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弗蘭克·陳(Frank Chin)、布蘭德爾·卡明斯(Blondell Cummings)、音樂家譚盾等人。白萱華已經(jīng)出版了《發(fā)情鳥》(The Heat Bird,1983)、《移情》(Empathy,1989)、《球體》(Sphericity,1993)、《內(nèi)分泌學(xué)》(Endocrinology,1997)、《四歲女孩》(Four Year Old Girl, 1998)、《巢》(Nest, 2003)、《我愛藝術(shù)家》(I Love Artists:New and Selected Poems, 2006)等十二部詩集。除了《我愛藝術(shù)家》(加州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其他幾本詩集都是由Burning Deck、Greenwood、 Station Hill、Kelsey St.這樣的小出版社出版的,而且印數(shù)有限,比如她和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合作創(chuàng)作的《內(nèi)分泌學(xué)》僅僅印了四十本。雖然白萱華對自己的名聲并不在意,但是她的詩歌仍然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她獲得了兩次國家藝術(shù)基金獎金(NEA Fellowships)、兩次美國圖書獎以及西部州際藝術(shù)基金獎(Western States Arts Foundation Award)。

② 吳冰、王立禮主編:《華裔美國作家研究》,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③{12} Hinton, Laura.“Three Conversations with Mei-mei Berssenbrugge,”Jacket. Vol. 27, 2005.

27/hint-bers.html>.

④伯恩斯坦,查爾斯:《查爾斯·伯恩斯坦詩選》,聶珍釗,羅良功編譯,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⑤⑩ Berssenbrugge, Mei-mei.“Mei-mei Berssenbrugge and Charles Bernstein:A Dialogue,”Conjunctions. Vol.35,2000.

⑥Lerner,Ben.“I Love Artists:New and Selected poems.”.

⑦ 鄭敏:《鄭敏文集(文論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頁。

⑨Altieri, Charles.“Intimacy and Experiment in Mei-mei Berssenbrugges Empathy.”.

⑨ Simpson, Megan.“Mei-mei Berssenbrugges Four Year Old Girl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Mothering,”Womens Studies, 32(2003):480.

{11} 比如《四歲女兒》這部詩集就來源于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的《量子療法》(Quantum Healing)、拉康(Lacan)的《心理學(xué)的四個基本概念》(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和《研討班二》(Seminar II)、桑德拉·英格曼(Sandra Ingerman)的《靈魂復(fù)得》(Soul Retrieval)以及一本關(guān)于遺傳學(xué)的書。

(責任編輯:黃潔玲)

A Language Net: Perception and Concept in Mei-Mei Berssenbrugges Poetry

Liu Liping

Abstract: Mei-Mei Berssenbrugge, a Chinese-American poet, is of the view that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poetry is also one of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that can only be reached through language as the language net is‘perception or a continuum concept. Hers is a poetry that moves to and fro between abstrac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concrete observation and that merges her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world in her own writing.

Keywords: Perception, concepts, a language net

猜你喜歡
詩人詩歌語言
我和詩歌的關(guān)系(創(chuàng)作手記)
七月詩歌
“詩人”老爸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憤怒
我有我語言
語言的將來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