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代孕技術背景下親權歸屬問題探析

2017-07-05 12:16熊進光曾祥欣
行政與法 2017年6期
關鍵詞:親屬生育身份

熊進光+曾祥欣

摘 要:在我國,盡管代孕屬于違法行為,但隨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成熟和不孕不育疾病發(fā)病率的上升,非法代孕呈多發(fā)態(tài)勢,我國親屬法對代孕情形下親子法律關系調整的欠缺也隨之暴露。代孕技術背景下親子關系認定及親權糾紛解決制度亟待調整。因此,在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產(chǎn)后介入、維護核心家庭以及區(qū)分身份行為后果為原則的前提下,應當檢討傳統(tǒng)親屬法中的血統(tǒng)真實主義及生母恒定等原則,分析現(xiàn)代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汲取各國立法的先進經(jīng)驗。通過對現(xiàn)有親屬法的解釋與調整,確立代孕技術背景下親權歸屬及糾紛解決制度。

關 鍵 詞:親屬法;代孕;親權;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D9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7)06-0095-09

2016年6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下達(2015)滬一中少民終字第56號判決書,就陳某訴羅某監(jiān)護權糾紛一案二審作出終審判決。終審判決撤銷了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2015)閔少民初字第2號民事判決,支持了上訴人陳某的上訴請求,確認了陳某享有對其子女的監(jiān)護權并駁回了被上訴人羅某、謝某的原審訴訟請求。自此,這一引起全國范圍內關于法律、倫理、科學技術關系等多方面討論和爭議的國內首例代孕子女監(jiān)護權糾紛案落下帷幕。①雖然案件已作出終審判決,但我國親屬法在面對不斷發(fā)展的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時缺乏調整能力而造成親子關系不明、親權缺乏救濟手段等問題暴露無遺,因此應對其進行適當?shù)奶钛a。

一、代孕技術挑戰(zhàn)現(xiàn)有親屬身份制度

(一)親屬身份權、親權概述

身份權亦稱親屬權,系親屬法中的基本權利。②該權利源于父母、夫婦等特定的身份,并由該身份所枝生出的人身權益的集合。[1]身份權隨著當事人之間相互存在的身份關系的確立而產(chǎn)生,亦隨該身份關系的解除而消滅。在歷史上,親屬身份權隨著個體婚制的確立而出現(xiàn),其權利和內涵伴隨人類親屬法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在人類社會早期,親屬身份權的目的在于固定人在家庭中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以及人在家族中的法律地位。[2]在當時的法律中,親屬身份關系及親屬身份權往往體現(xiàn)為家長權、夫權等特權。正如梅因所言:“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屬于‘家族所有的權力和特權?!盵3]而隨著社會和法律的發(fā)展,一方面是人格權不斷豐富,另一方面則是身份權不斷萎縮。時至今日,親屬身份權已擯棄舊有的家長權、夫權,成為涵蓋配偶權、親權、親屬權在內的權利義務結合的新型身份權。

在現(xiàn)代的家庭關系中,親權作為維系父母與子女之間親子關系的權利,由于直接關系到兒童的權益保護和婚姻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而受到重視。親權的英文表述為Parental Power,是雙親的權力的意思,[4]但不同于通常意義上之權利,在子女本位的現(xiàn)代親子關系中,親權更多的體現(xiàn)為父母對子女哺育、監(jiān)護、教育的職責。這與其說是權利,毋寧說是一種權利和義務融合的職責。[5]由此可知,親權是指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之身體上和財產(chǎn)上的養(yǎng)育管教和保護管理的權利義務制度,內涵監(jiān)護權在內的多項身上照顧權及財產(chǎn)照顧權。[6]

(二)代孕概述

代孕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借腹生子”,系指伴隨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婦女借助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為他人生育子女的行為。根據(jù)代孕母與胎兒之間是否具有血緣關系可將代孕分為局部代孕和完全代孕,亦可根據(jù)代孕的委托方式分為商業(yè)性代孕和利他性代孕。代孕的出現(xiàn)有其必然性,一方面,隨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發(fā)展,人工受精(AI)、體外受精(IVF)、胚胎移植等技術日益成熟,人類對生育的調整和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盡管當前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但人類的子宮仍然是孕育胎兒的最佳場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環(huán)境污染、精神壓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孕癥正呈現(xiàn)多發(fā)態(tài)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育齡夫婦中不孕癥患者約占其總數(shù)的10%。[7]不孕已成為困擾現(xiàn)代家庭并威脅其和睦與穩(wěn)定的健康問題,不孕癥的多發(fā)直接導致了當前我國非法代孕的泛濫。據(jù)報道顯示,盡管我國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但國內仍然有逾千家代孕機構存在且業(yè)務增長強勁。[8]代孕雖然解決了部分不孕問題,但卻帶來了更多的倫理及法律問題,這些問題在法律上集中體現(xiàn)為代孕對現(xiàn)代親屬身份制度的沖擊。

(三)代孕對傳統(tǒng)親屬法的沖擊

在所有親屬身份權中,受到代孕沖擊最為強烈的當屬親權。在傳統(tǒng)親屬法中,親權產(chǎn)生的前提分為兩類,分別為血緣關系及擬制血緣關系,其中血緣關系是最原始的親權產(chǎn)生前提,傳統(tǒng)民法中的血統(tǒng)真實主義即源于此。親子身份認定的自然命題和推導原則包括:在自然血緣上,人生來僅有一父一母,親子關系自然形成;基于供卵、受孕、妊娠、分娩過程的不可分離,母親身份根據(jù)出生事實確定,此即羅馬法中“誰分娩誰為母”的生母恒定原則;基于法律上生育與性、性與婚姻不可分離,父的身份根據(jù)與母親的婚姻關系確定。[9]由此認定出生的子女為夫妻二人的婚生子女,此即婚生推定原則。

而代孕對于親屬法的沖擊也正是由于其通過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人工的介入了自然生育過程,將原本封閉的、一體化的生殖系統(tǒng)割裂開來,產(chǎn)生了基因母親、孕育母親與社會母親,基因父親與社會父親,有婚姻的父母與無婚姻的父母等多種角色并存。生育上的單線聯(lián)系變成了多重復合關系,多元代替了傳統(tǒng)的一元。[10]隨著生殖系統(tǒng)被分解割裂,原本單一的角色被拆分,原本子女父母間單一、明確的身份關系被打破。依靠父母子女身份關系確立的各類倫理、法律關系也隨之混亂??梢哉f,在因代孕所產(chǎn)生的新問題面前,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無法有效調整,作為維系現(xiàn)代家庭關系重要紐帶的親權也因權利義務主體不明確而無法有效發(fā)揮其效力。

正是因為代孕給倫理、法律、社會及心理等多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爭議,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就代孕技術合法與否一直聚訟紛紜,這一爭議也體現(xiàn)在世界各國的立法差異上:從完全承認代孕,到僅允許利他性代孕,再到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各異。雖然我國在《婚姻法》等民事法律中并未就代孕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考慮到代孕在醫(yī)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爭議以及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干擾,據(jù)衛(wèi)生部2001年公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中的第三條規(guī)定,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在我國都不具有合法的地位。代孕在我國不僅在制度上被認定為違法,國內相關的政府部門亦對境內代孕機構進行了多次的打擊。[11]但正如前文所述,與政府部門嚴厲打擊非法代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代孕市場的火熱。據(jù)報道,我國代孕服務機構一直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每年至少有5000名嬰兒通過代孕出生,從非法代孕出現(xiàn)至今已經(jīng)誕生的嬰兒數(shù)量在10萬名以上。[12]一方面是對代孕問題持續(xù)不斷的爭論,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代孕技術不斷出生的嬰兒。不論以何種方式出生,只要嬰兒脫離母體并保有生命,其在民法的視角下即為自然人——具備民事主體資格,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并在條件具備時能獲得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的人。但其在出生后本應當享有的受到父母保護、教育的權利由于生育過程的割裂而變的不明確,使得法律的規(guī)范機能無法透過親權及其各項枝生權利義務實現(xiàn)于代孕兒童的生活中。法律對代孕兒童親權調整的不圓滿性不僅造成了婚姻家庭關系的混亂,亦存在由本不具有親權行使資格和能力的主體不當行使權利而威脅代孕兒童的健康成長,甚至威脅其生命健康安全的情況,這是在討論代孕合法性之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引言所述的糾紛案是目前我國第一例因代孕技術而引發(fā)的監(jiān)護權糾紛案,但其絕不會是最后一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定會有越來越多由代孕技術而引發(fā)的親權糾紛,因此有必要對代孕技術背景下親權歸屬問題進行相應的探討和研究。

二、代孕背景下確認親權歸屬需遵循的原則

由代孕問題而引發(fā)的親屬身份權問題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倫理性,本文無意討論其自身的合法性問題,但我國現(xiàn)有親屬法對代孕情形下親權及親子關系調整規(guī)則的缺乏,導致了眾多權利義務的錯位和不明確,因此亟待補充相關法律漏洞。在法律漏洞的補充上,應取向于價值及生活事實,并符合價值與事理的要求。若法律或其適用與價值脫節(jié),將會演變成絕對肯認惡法亦法的蠻橫主張。[13]因此,在討論如何補充這一漏洞前,應當明確價值取向,確保在補充過程中符合法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可避免同其他法律規(guī)范產(chǎn)生沖突造成新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對代孕背景下親權及親子關系進行調整,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

正如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言:“我們的兒童是我們國家的未來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們將創(chuàng)造歷史?!盵14]作為社會接班人的兒童,其生存的權利,身心的健康,自由平等成長的機會關乎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作為近現(xiàn)代親屬法由“親本位”價值取向轉變?yōu)椤白优疚弧眱r值取向的最集中體現(xiàn),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于1959年聯(lián)合國大會第1386(XIV)號決議宣布的《兒童權利宣言》原則二中首次提出。①其后,隨著1989年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正式締約,該原則伴隨著公約第三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而正式具有規(guī)范效力。②在該公約簽署之后,各國相繼修改或重新制定了有關父母子女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以確保未成年子女的權益。

兒童作為合格的自然人,雖然同成年人一樣享有完整的權利能力,但并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這就導致了盡管兒童擁有眾多權利卻無法有效地支配和行使權力,當其權利遭到侵害時亦無法救濟。因此要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以及所有的公民和社會組織在處理涉及兒童利益的問題時,都應當優(yōu)先考慮其中的兒童利益,即涉及兒童的所有行為均應以“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為首要原則,“而且把這種考慮宜宣布為兒童的一項權利”。[15]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之于親屬法,好比誠實信用原則之于民法,罪行法定原則之于刑法。作為親屬法的共通原則、根本法理,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具有強烈的法拘束性以及根本性,在親屬法的制定與運行過程中涵蓋了所有解釋與適用,儼然成為了現(xiàn)代親屬法中的“帝王條款”。

作為親屬法的“帝王條款”,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要求在由代孕引發(fā)的身份關系的建立及沖突解決中,涉案兒童的利益應優(yōu)先于成人利益得到滿足和維護,應當首先考慮兒童的撫養(yǎng)、兒童財產(chǎn)及其財產(chǎn)孳息的使用等切身關系兒童利益的問題;也應當考慮兒童的性別、背景、年齡及與之對應的心智發(fā)育相適應的意愿及情感,身體健康情況以及教育所需,甚至環(huán)境改變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影響;更應避免糾紛解決程序給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引言所述的案例中,被上訴人羅某在一審中主動披露代孕兒童身份的行為,以及其他任何可能泄露涉案兒童隱私,且有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行為,都應當?shù)玫椒傻呢撁嬖u價。

(二)產(chǎn)后介入原則

在時間維度上,對于代孕情形下親子關系及親權的調整應當被限制在代孕嬰兒出生并保有生命——即成為民事主體之后。承前文所述,盡管由代孕引發(fā)的親屬法的漏洞填補勢在必行,但也應當意識到,代孕技術自身的合法性因涉及社會、倫理、宗教、公共秩序等各方面復雜的問題目前仍未有定論。一方面是代孕引發(fā)的法律漏洞填補具有緊迫性,另一方面是代孕技術自身的合法性與法律管制的復雜性。因此,必然出現(xiàn)親權確認和糾紛解決制度先于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規(guī)制制度確立并穩(wěn)定適用的情況。但在親權確認和糾紛解決制度先行建立的情況下,法律對親子關系的調整不應當被視作法律對代孕行為自身的評價。這就要求親權確認和糾紛解決制度須有明確的外延,以避免對其不當類推而架空國家對于代孕技術的管制,導致法律的體系性違反。

由于各國法律對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態(tài)度各異,致使代孕行為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合法性有較大差別。法律規(guī)定的差異必然帶來法律規(guī)避行為的發(fā)生,該現(xiàn)象在代孕問題上尤其突出。當前,我國的部分非法代孕機構已經(jīng)改變傳統(tǒng)的自行開設地下診所或利用國內私立醫(yī)院進行代孕的方式,轉而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政策差異開展所謂的“生殖旅游”——假借出國旅游的名義,將委托人夫婦及代孕母共同送往代孕合法或沒有法律規(guī)制的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國內所禁止的卵子精子提取以及將受精卵移植到代孕母親子宮內的手術。代孕行為在我國的違法性已無需贅述,對于人為制造連結點來規(guī)避我國法律的行為亦無效,但對于代孕行為的合法性的否認僅體現(xiàn)了我國對于該生殖技術的態(tài)度,不應同由代孕而產(chǎn)生的親子關系認定的必要性在同一評價體系內討論。違法行為的負面評價應當在出生這一事實發(fā)生時被截斷,對代孕技術的規(guī)制不應對代孕技術出生的兒童造成任何的負面影響。

(三)維護核心家庭原則

家庭是一種以婚姻、血緣、收養(yǎng)或同居等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單位。據(jù)社會學家研究顯示,家庭的功能不僅具有傳統(tǒng)認識中的經(jīng)濟、生育、保護、授予地位、教育等功能,還為家庭成員提供著情感與心理方面的安全感,[16]尤其是在一起居住而產(chǎn)生的夫妻間的及他們與孩子間的親情關系而帶來的安全感。[17]正是家庭的存在,加強了社會的秩序性和穩(wěn)定性。[18]

工業(yè)革命帶來生產(chǎn)力的飛躍后,“大家庭”漸漸式微,家庭的經(jīng)濟、生育、保護、授予地位、教育和宗教的功能逐漸被其他組織所替代。與此對應的是由雙親和子女所組成的“核心家庭”[19]作為社會的基礎細胞成為主流,家庭的功能被認為僅剩情感與生育。此后,隨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非婚生育、同性婚姻等現(xiàn)象挑戰(zhàn)著家庭的生育功能,情感成為家庭僅剩的也被認為是最寶貴的功能。從發(fā)展健康人格的角度看,家庭所處的角色至關重要。據(jù)兒童收養(yǎng)機構研究結果顯示,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母親似的照料,以避免情緒和智力方面的障礙,缺乏父愛同樣也會阻礙孩子發(fā)展合適的行為方式。[20]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格互動的整體”,婚前的理念和行為方式會持續(xù)出現(xiàn)在婚姻生活中且延續(xù)至下一代。[21]父母對于子女的情感是支持、推動子女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重要因素;子女對于父母的情感是鞭策自己學習父母行為方式、建立人生理想和接受社會規(guī)范、學習謀生本領的原動力。[22]由父、母、子女三者構筑的“三角式”的“核心家庭”穩(wěn)定的聯(lián)結著成員間的情感和人格,相互之間影響、認同并產(chǎn)生歸屬感,任何角色的缺位都會導致家庭生活的不穩(wěn)定或不完滿。在社會倫理迎來下一次沖擊前,不論是對社會穩(wěn)定、生產(chǎn)力供給的保障,抑或是對社會倫理、意識形態(tài)的維護,這種家庭構筑形式應當?shù)玫椒傻目隙ê途S護。

在由代孕引發(fā)的親權確認及糾紛解決中,對于“核心家庭”的保護應當處于優(yōu)先地位。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雙方共同對其進行身上照顧和財產(chǎn)照顧至關重要,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對兒童的權利保障和健康成長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在這樣一個閉合的“核心家庭”中,若非不得已,任何可能造成家庭成員間感情聯(lián)結破壞、否定、稀釋的外部角色的介入或對家庭成員身份的剝奪都應當被制止。從該原則出發(fā)去審視代孕糾紛第一案的美國Baby M案,我們有理由認為新澤西州最高法院對于該案的終審判決或有不妥。該判決賦予了代孕母親和社會母親同等的權利,使得代孕母親懷特海得以合法介入委托人斯坦恩夫婦的家庭生活之中。兩位母親同時出現(xiàn),無疑稀釋、異化了家庭內的感情聯(lián)結,不僅對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埋下了隱患,對兒童心智發(fā)育過程中家庭倫理關系的認識亦可能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四)身份行為后果區(qū)分原則

身份行為是指僅以發(fā)生身份上效果為目的的行為,由于行為法律后果的不同而區(qū)別于財產(chǎn)行為。身份行為的概念雖不是法律規(guī)范上的術語,但作為法律行為的下位概念在民法學科學術討論中廣為使用。根據(jù)身份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身份行為可以分為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和解消性身份行為。[23]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在親屬法中具有“聯(lián)結器”的功能,其結果伴隨著新親屬關系的建立,而與之對應的解消性身份行為則具有“切割器”的功能,其結果伴隨著已有親屬關系解除。從社會學角度看,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帶來的是新家庭的出現(xiàn)或個體融入新的家庭,而解消性身份行為帶來的則是家庭的破壞并進而威脅其作為社會基礎細胞的正常功能。不難看出,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體現(xiàn)了身份制度的倫理及社會意義,而解消性身份行為正相反。因此,法律對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的成立與生效條件較為寬松并趨向于維持已成立之身份關系的終局性與安定性,而對解消性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則給予嚴格的限制。

盡管由生育而形成的親子關系被認為是由法定身份結合關系而與意定身份行為相對立,但隨著現(xiàn)代生殖技術的介入,當事人的意志對生育過程的控制力不斷增加。這種控制力體現(xiàn)為:一方面,能通過人工受精(AI)、體外受精(IVF)、胚胎移植等輔助生殖技術消除各類阻礙生育的客觀問題;另一方面,在排除倫理爭議的前提下,各類避孕技術和中止妊娠技術可將生育中斷在任何階段。正是這種控制力的增加,使得在生育這一身份行為中,當事人的意志重要性不斷提升。若非生育子女及為人父母的意志貫徹始終,不可能成就子女出生這一法律事實。也正是這種為人父母的意志借助生育這一過程完成了意思表示,親子關系也得以在出生的法律事實成就后確立。從該角度看,生育行為已無限接近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正如徐國棟教授所說:“出生不是一個‘自然,而是一個嚴格處于法律干預下的‘人文。”[24]

法律對于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和解消性身份行為價值取向的區(qū)分,在解決由代孕引發(fā)的身份關系沖突中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第一,在代孕技術導致的血統(tǒng)真實主義、生母恒定原則、婚生推定原則等傳統(tǒng)親屬法中的親子關系認定規(guī)則失效的情形下,當事人意志以及對該意志的表示的重要性尤為重要。在不違反法律、倫理及公共政策的前提下,宜根據(jù)該意思表示創(chuàng)設表意人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第二,法律對創(chuàng)設性身份行為控制的寬松同樣適用于由代孕而產(chǎn)生的身份關系的創(chuàng)設。在代孕生育的親子關系建立過程中,對身份行為形式要件的要求應當盡量寬松。不應苛求登記等公示方式為必要條件,以父母子女互稱,共同生活等事實亦可以作為補正要件得到親屬法的承認。正如陳棋炎教授所指出的:“如果身份行為已然造成共同生活事實而又不違反人倫秩序原理,則應該對因該行為而形成的身份關系作肯定的解釋和確認?!盵25]第三,解消性身份行為應當被嚴格限制。在代孕所引發(fā)的身份關系爭議中,除了積極主張親子關系爭取親權的爭議外,亦存在消極否認親子關系逃避親權中義務和剝奪他人親權的爭議。對于消極否認親子關系及主動解消親子關系的身份行為,應當施加嚴格的限制。主觀意愿的改變不能作為消解和否認親子關系的理由,未經(jīng)登記公示和司法程序不應產(chǎn)生任何解消的效力,生活事實亦應排除于公示手段之外,身份行為應當具有相當?shù)膰烂C性。

三、代孕背景下親權歸屬及糾紛解決制度的選擇

(一)親權歸屬的認定

在明確了代孕情形下親子關系認定及親權糾紛解決所應遵循的原則后,具體的制度脈絡便清晰起來。在使用妻卵夫精代孕的情形下,仍然應當尊重傳統(tǒng)親屬法的血統(tǒng)真實主義,宜認定遺傳學上的父母為孩子的父母。從遺傳學的視角看,將自身基因盡可能保存并以繁殖方式加以延續(xù)既是兩性繁殖生物的本能,亦是人類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基本前提,由此誕生的血統(tǒng)真實主義應當繼續(xù)為親屬法所承認和維護。而由其衍生出的生母恒定原則是在現(xiàn)代基因技術出現(xiàn)之前,由于缺乏驗證血緣的技術手段而進行的一種法律推定。當現(xiàn)代親子鑒定技術發(fā)展到DNA分型鑒定后,準確率超過99.99%,再通過分娩的事實認定親子關系似無必要。因此,筆者認為血統(tǒng)真實主義不應當被動搖,但“分娩者恒為母”的生母恒定原則不應當作為代孕生育后親子關系認定的主要手段。

在代孕生育中,不僅基因母親同孕育母親分離,精子和卵子由第三人捐贈亦是常態(tài)。在使用第三人精子、卵子的情況下,血統(tǒng)真實主義失效,親子關系的認定應當盡可能的探尋委托夫婦在進行代孕前至嬰兒出生的時間段內是否有為人父母之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嘗試通過常規(guī)的生育手段受孕分娩以及嘗試的次數(shù);是否有為克服不孕問題就診及治療;夫妻雙方是否一致同意進行代孕生育;在代孕兒童出生前,委托夫妻是否有為撫養(yǎng)兒童作相應的準備;兒童出生后的家庭生活中,委托夫婦是否盡了身上照顧及財產(chǎn)照顧的義務,是否有不當行為而導致兒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侵害、財產(chǎn)遭受不當減損。

在缺乏意思表示證據(jù)時宜做如下推定:捐精及捐卵者的捐贈由于是匿名捐贈,可推定其在捐贈之始便欠缺為人父母的意愿。而代孕母親不僅會在代孕合同(盡管該合同在我國是無效的)中明示放棄關于孩子的親權,亦會在嬰兒出生后將其交付于委托人,亦可推定其缺乏為人母之意愿。相比之下,高昂的代孕費用、行政法規(guī)的禁止以及來自傳統(tǒng)倫理的批判使得委托夫婦在我國進行代孕要承擔極高的經(jīng)濟成本、精神成本以及法律風險。且委托夫婦在選擇代孕前,通常會嘗試通過自然方式生育子女,委托人若非有相當?shù)臑槿烁改钢庠付M行代孕是難以想象的。在意思表示不沖突的情況下尊重當事各方的意思表示,準予在委托夫婦和兒童間創(chuàng)設親子關系。

(二)親權沖突解決規(guī)則的選擇

在各方意思表示沖突或存在錯誤而導致親權沖突的情況下,應視沖突種類選擇不同的模式:在積極沖突中,若委托代孕夫婦及代孕兒已形成穩(wěn)定的核心家庭、父母已盡身上照顧及財產(chǎn)照顧的義務且該家庭中未有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因素,應當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及維護核心家庭原則,認可該親子關系,將親權賦予委托夫妻。若委托夫妻家庭出現(xiàn)離異、家庭暴力、吸毒、違法犯罪等實質危害到兒童健康成長的情況,可由包括代孕母親在內的兒童的親屬提出親權否認之訴,由法院根據(jù)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確定親權歸屬。在消極沖突中,應當嚴格限制任何形式的親子關系否認。在傳統(tǒng)生殖條件下,由于生母恒定原則的存在,孩子出生后有可能沒有法律上的父親,但不可能沒有法律上的母親。但在代孕生育的背景下,基因母親、孕育母親、社會母親三者分離,若依照傳統(tǒng)親屬法提起身份行為否認之訴,將會使孩子陷入沒有父母的境地,這不僅違反了法律對解消性身份行為的限制,亦違反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應當基于現(xiàn)代人工輔助生殖技術重新檢討身份否認之訴,并對其進行限制。首先,在親權沖突當事人主張否認親子關系前,應當推定現(xiàn)有核心家庭成員間存在親子關系。其次,提起否認之訴之理由應當被限定在同時不具有血緣關系和有效同意,不認可以代孕行為違法、法律規(guī)避、不具有血緣關系為理由而提出的親子關系否認之訴。再次,否認權應有除斥期間,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否認事由起計算。最后,在兒童哺乳期內不允許提起親子關系否認之訴。此外,在親權否認之訴得到法院認可、親子關系解消后,法院宜通知兒童的基因母親、基因父親及代孕母親,并賦予其認領收養(yǎng)該兒童的權利,可以根據(jù)基因父親、母親及代孕母親的主觀意愿收養(yǎng)該兒童,以最大限度避免孩子處于無父無母的境地,保障兒童的利益。

在明確了代孕情形下親子關系認定及親權糾紛解決規(guī)則后,再來審視“陳某訴羅某監(jiān)護權糾紛案”——這起全國首例代孕引發(fā)的監(jiān)護權糾紛案的二審判決。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該案中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從維護“核心家庭”結構的完整角度出發(fā),排除代孕違法性對親子關系認定的干擾。通過出生后共同生活和扶養(yǎng)照顧的事實,認為陳某與兩名孩子已形成有撫養(yǎng)關系的繼父母子女關系,其權利義務適用《婚姻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guī)定,從而認定了陳某和兩孩子間親子關系的存在。在我國親屬法相關規(guī)定缺位、圍繞人工生殖輔助技術的爭議仍未有定論的當下,該判決將人們的目光從代孕行為自身的法律規(guī)制拉回到了兒童利益的保護上來,對“子女本位”的現(xiàn)代親屬法而言是一次正本清源。判決所產(chǎn)生的事實拘束力亦將對后續(xù)案件的審理以及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引導,對于“宜粗不宜細”的我國親屬法而言是一種突破,亦是對今后成文法制定的一次有益的司法探索。

(三)親子關系確認程序的建立

僅僅厘清代孕情形下親權的歸屬和爭議規(guī)則尚不能完全保護代孕兒童的利益。當前,由代孕引發(fā)的親權爭議僅僅只占到代孕家庭總數(shù)的很小一部分,真正困擾廣大代孕家庭的是由于缺乏親子關系確認程序,代孕兒童無法在法律上定著于家庭中并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親子關系確定程序,使得代孕家庭可以通過主動申請該程序以結束親子關系不明確的境況。筆者認為,在親子關系確定程序的選擇上,可以參考德國1989年修正的《收養(yǎng)中介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由委托夫妻在新生兒出生后向行政機關提出收養(yǎng)申請,通過收養(yǎng)程序確認委托夫妻為兒童的父母。[26]亦可參考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1993年制定的《父母與子女條例》中第四百二十九章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通過向法院申請“親權令”的方式確定親子關系。①盡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法律允許利他性代孕而不同于內地的完全禁止代孕,但“親權令”的申請方式對內地代孕情形下親權的確認以及親子關系的建立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包括代孕在內的人工輔助生殖技術仍將繼續(xù)發(fā)展,亦將會不斷地對法律和倫理帶來新的沖擊,代孕情形下親子關系的認定僅僅是冰山一角。如何在傳統(tǒng)制度之上通過不斷的解釋與調整以適應生殖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倫理的變遷,并適度地對其進行引導,仍然是擺在法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參考文獻】

[1]史尚寬.親屬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4.

[2]劉引玲.親屬身份權與救濟制度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26.

[3]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2015.111-112.

[4]楊大文.親屬法[M].法律出版社,1997.263.

[5]我妻榮,有泉亨.日本民法·親屬法[M].工商出版社,1996.130.

[6]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868-869.

[7]王臨虹.生殖健康[M].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306-307.

[8][12]曹莉.隱秘而火熱的代孕地下市場[EB/OL].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813/cc13surrogate,2014-08-13.

[9]趙萬一.民法的倫理分析[M].法律出版社,2012.347-348.

[10]陳小君,曹詩權.淺論人工生殖管理的法律調控原則[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6,(01).

[11]新華社.衛(wèi)生部強調要打擊代孕等違法違規(guī)輔助生殖技術[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3/12/content_2352712.ht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印發(fā)開展打擊代孕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5-04-09.

[13]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xiàn)代民法[M].法律出版社,2007.462-463.

[14]何國華,燕國材.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27.

[15]王雪梅.兒童權利保護的“最大利益原則”研究(上)[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2,(04).

[16]David Murray Schneider. 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4.182.

[17]John Russon. Human experience:Philosophy, neurosis, and the elements of everyday life[M].New York:SUNY Press,2003:61-68.

[18]Michael J Harner. Scarcity,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in Population,Ecology and Social Evolution[C]//World Anthropology Paris.1975:123-138.

[19]George Peter Murdock. Social Structure[M]. New York: Free Press,1965:3.

[20]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大美百科全書(第10冊)[M].光復書局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1.415.

[21]See Robert E. Park, Ernest W. Burgess, Roderick Duncan McKenzie. The City[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22]嚴家明,杜云波,劉紀興.社會關系論[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6-187.

[23]張作華.親屬身份行為的分類研究[J].政法論壇,2009,(03).

[24]徐國棟.民法哲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18.

[25]陳棋炎.親屬·繼承法基本問題[M].臺北三民書局,1980.609-610.

[26]張燕玲.人工生殖法律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158.

(責任編輯:王秀艷)

猜你喜歡
親屬生育身份
生育路上的苦與樂
警惕微信“親屬卡”的詐騙
近三年,中國女性生育年齡推遲一歲
生育保險費由誰繳納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生育登記流程明確
狗也怕醉漢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威远县| 平乐县| 许昌县| 枣庄市| 锡林浩特市| 右玉县| 丹江口市| 广德县| 岚皋县| 青阳县| 大方县| 呼图壁县| 英德市| 陕西省| 阜康市| 进贤县| 清丰县| 桦南县| 陵水| 合山市| 东明县| 岑溪市| 明水县| 石柱| 普安县| 绍兴市| 同仁县| 济宁市| 手游| 临沭县| 左贡县| 蕲春县| 娱乐| 康乐县| 栖霞市| 巫溪县| 喀什市| 甘肃省| 宝兴县| 锦屏县| 南阳市|